金魚袋

金魚袋

唐、宋官銜常有此名,金魚袋,用以盛鯉魚狀金符。唐三品以上服紫佩金魚。四品以上佩金魚。 官服分別顏色,從唐代開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大紅)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須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州的長官刺史,亦不拘品級都穿緋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出品級。簡言之,清代公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以用絳色;外褂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簡介

唐、宋官銜常有此名,金魚袋,用以盛鯉魚狀金符。唐三品以上服紫佩金魚。四品以上佩金魚。

翻看歷史典籍,經常能夠看到“賜紫金魚袋”,在現在的一些架空歷史小說中,也能夠看到對此的描述,我第一次見到這個的時候也很驚奇,皇帝還賜給大臣這東西啊,幹嘛用的啊?於是在網上猛一陣搜羅,但結果令我很失望,關於這個的網頁很少,中國人總是不重視自己的歷史。雖然少,但總比沒有強,況且多一份傳播的力量也是好的,於是綜合了一下,給大家了解。

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每朝每代對章服制度都有嚴格規定,通俗的說,就是你穿衣、佩戴飾物都要符合制度,不能逾越。如果大家不好理解的話,就拿大家最熟悉的清代來講,清朝官員的衣服上都有補子,文官的補子上繡的是禽,也就是繡的都是各種各樣的鳥,而武官繡的是獸,也就是獅子老虎麒麟之類的。每一品的動物絕對是不一樣的,這代表了級別。下面的就是清代的兩個補子,大家一看就明白。

一品武官麒麟三品文官孔雀

在唐宋時代,對章服也是有規定的,下面是宋代品官章服簡表

(引自《歷代職官沿革史》)

從該表可以看出,四品以上(有說三品以上的,沒細查)才可以穿紫袍,也就是才能穿紫色的衣服,七品以上可以穿紅衣服,七品以下只能穿綠衣服,至於沒有品的,就只能是皂白,也就是黑色和白色的衣服。還有冠、帶、笏,分別是帽子、腰帶和手板。這些在電視中經常能夠看到,大家比較熟悉了,剩下的就是佩魚袋了。

起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魚袋的起源。在網上查到的資料有兩種說法,

1、我國最早的身份證

發布時間: 2006-05-07 07:34來源:文摘報

身份證早在隋代就開始使用了,但真正意義上的身份證,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年間為官員們頒發的“魚符”。魚符是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其形為魚,分左右兩片,裡面刻有官員的姓名、在何衙門任職、官居幾品、俸祿幾許,出行享受何種待遇等,比隋代僅有姓名、官品的身份證要完整得多。唐太宗還為五品以上的官員另備有盛放魚符的袋,稱為“魚袋”。

2、魚袋是唐、宋時官員佩戴的證明身份之物。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賜五品以上官員魚袋,飾以金銀,內裝魚符,出入宮庭時須經檢查,以防止作偽。武則天時,暗讖她姓武,是玄武,就是龜了,曾改佩魚為佩龜。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飾魚袋,五品以上穿緋衣者用銀魚袋,此即為“章服制度。”

雖然有一定的出入,但可以確定的是,魚袋最開始是用來裝魚符的,而魚符就是古代的身份證,當然,能夠使用這種身份證的,都是官員。網上還有如下描述:

3、至宋代,不再用魚符,而直接於袋上用金銀飾為魚形。

親王有被賜以玉魚者。金魚袋紫色衣稱為“金紫”,銀魚袋緋色衣稱為“銀緋”,一旦受賜,十分榮耀。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曾被賜以銀色袋及緋色公服。

官員出京外任或作使臣時,還可“借紫”、“借緋”,即借用比原先高一等的章服。

4、佩龜與金龜婿

這個美稱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為有》詩:“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寫一貴族女子在冬去春來之時,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為要赴早朝而辜負了一刻千金的春宵。

將丈夫稱為“金龜婿”,與唐代官員的佩飾有關。據《新唐書·車服志》載,唐初,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魚袋,以“明貴*,應召命”。魚符以不同的材質製成,“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姓名。”裝魚符的魚袋也是“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內外官所佩魚符為龜符,魚袋為龜袋。並規定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可見,金龜既可指用金製成的龜符,還可指以金作飾的龜袋。但無論所指為何,均是親王或三品以上官員。後世遂以金龜婿代指身份高貴的女婿。但在現代漢語中,其“貴”的含義正在逐漸減弱,而“富”的含義卻有逐日加強之勢。

5、唐代放官印、魚符(龜符)的佩袋與裝細物的佩囊分開使用,據《朝野僉載》記載:“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礪等袋,彩為魚形,結帛作之,取魚之象,強之兆也。”刀礪袋,魚形袋,新、舊《唐書》稱之為“魚袋”、“蹀躞七事”。“七事”即佩刀、刀子、礪石、契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物。蹀躞七事應是後來的“七事荷包”(《歧路燈》第七十八回)的前稱。

6、據考,唐宋時期作為飾物隨身帶的“魚袋”、“龜袋”還多是盛物的口袋。荷包成為珍貴佩飾物當緣始於唐代。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降誕》:“玄宗開元十七年,丞相張說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誕日為千秋節,百寮有獻承露囊者。”杜牧《過勤政樓》詩:“千秋令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承露囊,即荷包,由眼明囊演變而來(眼明囊之俗:古俗農曆八月初一凌晨,婦女以彩帛之囊盛裝樹木花草上的露水,相傳以此洗眼,能使人一年之內保持目明)。百官獻囊名曰“承露囊”,隱喻為沐浴皇恩。民間仿製為節日禮品相饋贈,用作佩飾,男女常佩於腰間以盛雜物。

所以,基本可以確定,魚袋實際上是一個小荷包,在唐代時,裡面放有魚符,而宋代之後就沒有魚符了。這不僅是一種裝飾,也可以當放小東西的口袋,古人的衣服都沒有口袋,隨身必須攜帶很多小玩意的話,就只能靠荷包了。在封建社會,連這樣的小荷包都要體現出等級制度,分為了金魚袋和銀魚袋,只有六品以上才能佩魚袋,四品以上(唐宋可能不同,有三品說)才能佩金魚袋。而對於本身品級不能夠穿紫衣服,佩金魚袋的官員賜給紫金魚袋,就是說給他這個資格,能夠穿紫袍,佩金魚袋,這當然是一種恩寵。這兩種賞賜可以一起賜,也可以分開賜,但大部分時候是一起的,賞給老臣,大都是表示榮譽,而給新人,則表示讚賞居多,當然,也就是說皇上看這個人特別順眼,預示著這個人可能的飛黃騰達。

7、紫金魚袋:官階未及三品以上(元豐元年後四品)以上,而特許改服色,換紫,配金魚袋,稱賜紫金魚袋,官銜中須帶此名。

也就是說,古人的官職中,必須要帶上這個銜,例如司馬光,他在《資治通鑑》書前面就戴上了自己全部職銜:

《資治通鑑》標示:"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朝散諫議大夫充集賢殿修撰、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候、食邑一千八百戶、臣司馬光奉敕編集。”

魚袋的具體樣子如下,歷史還是要看,比講千萬句都管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