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金武祥(1841——1924) 清末藏書家、詩人,原名則仁,字溎生,號粟香,又號菽香,別署一厈山人、水月主人等,江蘇常州府江陰縣(今江陰市)前周鎮大岸村(現屬璜土鎮)人。江陰金氏明永樂年間由常州遷徙至江陰永陵鄉。明啟禎年間由大闞遷居大岸村。
高祖金鑒為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著有《尚雅堂稿》等。曾祖金捧閶,歲貢生,著有《守一齋客窗筆記》、《山水清音詞》、《北絳琴心詞》等。祖父金諤,嘉慶舉人,署嘉定縣教諭,補蒙城縣訓導,著有《篤慎堂燼餘詩稿》、《篤慎堂燼餘文稿》。父金應澍,著有《澹庵醒語》、《澹庵自娛稿》。
在祖父金諤,父親金應澍的教誨下,自幼博覽群書,攻讀《四書》、《五經》、唐詩、宋詞。
早年游幕,同治元年(1862)隨岳父入贅於縣署。到其任職的州縣搜訪民情,相繼到湘、粵等地,研究當地文化及搜訪地方文獻。光緒八年(1882)值中法戰爭之際,入兩廣總督曾國荃幕府,曾奉檄赴廣西查勘邊防。後任署廣東赤溪直隸廳同知等職。張之洞督兩廣時,曾讓其在署內辦公,並有機會和張之洞敘文獻之事及民情民風,由此受到優厚待遇。在此期間,多有善政嘉謀上陳。同時,寫下多種著述,校刊了大批書籍。光緒二十二年(1896),因丁憂歸,從事著述和刻書。不復出。
收集書畫古董甚多,研究甚力。於江陰地方文獻,收集整理尤勤。辛亥革命以後,僑寓上海,以購書、藏書、編書、刻書為業。他花費巨資收集古籍和書畫古董,陳列在“粟香室”、“陶廬”、和“二百蘭亭漢晉磚室”中。光緒至民國年間編校、刻印的《粟香室從書》54種,是研究江陰地方文化的叢書之一,其中收入很多江陰籍作家的作品。工詩文。著有〈芙蓉江上草堂詩稿〉十二卷,〈木蘭書屋詞〉一卷,〈粟香室文稿〉四卷,《粟香隨筆》四十卷,《陶廬雜憶》七卷等。編撰有《江陰藝文志》,蒐集自宋至清末江陰著述933種,500餘家。著《粟香室隨筆》、《赤溪雜誌》、《冰泉唱和集》、《陶廬雜憶》、《霞城唱和集》、《粟香行年錄》、《溎生詩草》等。生平事跡,見其自編〈粟香行年錄〉。寫有《遍游桂林山岩》,裡面有“未暇驂馬信不誣,玉簪羅帶路縈紆。桂林山水甲天下,絕妙灕江秋泛圖”這一名句。
人物生平
幼年時期
金武祥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二十八日亥時生於武進羅墅灣南村舅家謝宅,母謝氏,為武進縣乾隆進士、河南鄭州知府謝聘的曾孫女。金武祥5歲起,從師啟蒙識字。6歲至9歲,隨母親在舅家從師。12歲時,祖父金諤從常州回到大岸村,金武祥從祖父課讀。金武祥自15歲起,在家塾先後師從謝紫珊、黃香武、許士詢、劉敬梓、汪克齋、馮性甫先生讀書學習。
鹹豐十年(1860)四月初六日,太平天國軍攻占常州城,四月十三日攻下江陰城。金氏全家為避戰亂,遷至北鄉吳墅。金武祥舅舅許翰修將去福建省,金武祥便隨舅南行。他們進入浙江省境,來到平湖大通橋,這時得到訊息,蘇州、杭州已被太平天國軍占領了,這時已不能再往前走了。他們在大通橋住了幾個月,那裡的局勢也趨危急,於是便向北回歸。他們走到金山衛,上船航海數十里,再上岸步行。常熟、江陰一代經過戰爭,生靈塗炭,屍骸狼籍,慘不忍睹。九月初三日,金武祥回到大岸村家中,叩見父母,相慶安然無恙。
江西遊幕時期
金武祥十餘歲時,準備迎娶武進黃氏。後來在江西瑞金做官的岳父黃素庵說,黃氏一家已在戰爭中遇難。到第二年,金家又得到訊息,說黃氏一家安然無恙,並有意招金武祥至江西入贅。
同治元年(1862)三月,金武祥隨父親金應澍、岳父黃素庵啟程往江西。搭乘長江中的運鹽船,穿過金陵,到達九江,再換船渡過鄱陽湖,抵達南昌。他們一行在這裡分道,父親金應澍由湖北赴襄陽,金武祥隨黃素庵赴江西會昌。至會昌,金素庵上任,任會昌知縣,金武祥入贅黃家。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岳父黃素庵卸去會昌知縣一職,金武祥又隨他來到贛州府居住。從同治元年(1862)至同治十年(1871),金武祥先是從其岳父黃素庵歷任縣、州幕友,稍後又應邀充其他州、縣官之幕友,先後到過石城、臨川、建昌、吉安、南昌等地,即其自稱之“薄游江右十載”。金武祥出入於官府衙門,所見所聞多是官場情形,增加了閱歷。同治六年(1867),黃氏在南昌生下長子,名章,字伯豫。由於到的地方較多,金武祥又喜歡遊歷山川,訪問名勝古蹟,留下了眾多的紀游詩。這一期間,金武祥曾多次來到金陵參加鄉試,均為落第,無功而返。
仕途時期
同治十年(1871),金武祥結束了江西的游幕生涯,回到故鄉江陰大岸村,在舊屋基前新建了3間房屋,居住揚州的文友何軾特此贈送了集蘇軾句楹聯,何軾還為金武祥詩稿做了駢序。2年後,金武祥又建中廗屋3間。數年間,他往來於江陰、常州、金陵、上海之間,會見文友,詩酒流連,頻有唱和。此間,他於同治十二年(1873)七月、光緒元年(1875)七月兩次赴金陵應鄉試,仍未能中舉。
光緒二年(1876)五月,堂兄金逸亭赴廣東督糧道任職,邀金武祥一起同行。他們於閏五月十一日至上海,二十一日抵香港,二十三日到達廣州,二十四日,金逸亭接官印。後金逸亭升任廣東按察使。光緒四年(1878),金武祥為求未來發展,循當時的“捐例”,出資取得入仕資格,在廣東豫捐局由通判捐升鹽運同三班,指分廣東候補,並免保舉,又加二級。起初,金武祥得到的是一些臨時“差遣”。光緒五年(1879)閏三月來到潮州,以藩司公文催地丁,以運司公文催潮餉,以糧道公文催兵米。督辦公事之餘,他還遊覽了潮州湖山和朝陽東山。當年六月,金武祥得到了解餉入都的美差,航海經上海,七月七日到北京。辦完差回到廣東已是十一月。當年六月十四日,正是金武祥從廣東航海到上海時,堂兄金逸亭病逝在廣東按察使任所。
光緒六年(1880),金武祥應運司差遣,在地屬廣東清遠縣境內的北江白廟辦緝私。這一年,他將自己創作的七絕詩100首,編輯成《陶廬雜憶》。收入詩集的詩作,大體可分成宦遊詩和鄉土詩兩種。他在兩廣宦遊期間,結交甚廣,酬唱亦頗多。鄉土詩內容豐富,人事掌故、名勝古蹟、豐富特產、閭巷風俗都躍然紙上,鄉情濃郁,清新自然。繼《陶廬雜憶》之後,他又陸續編成《陶廬雜憶續詠》、《陶廬續憶補詠》、《陶廬後憶》、《陶廬五憶》、《陶廬六憶》、《陶廬七憶》等共7種,收詩750首,各注事實於詩後,實即生平經歷、見聞之詩詠,尤側重於風土、民俗、人物。金武祥熱愛家鄉山川古蹟,如季子墓、舜過山、姬墩山、利城、傘墩、適園、錦帶書院、昭明文選樓、紅豆樹、倉墩、盤龍山等,都有吟詠詩篇。
金武祥還致力於隨筆寫作,光緒七年(1881)在廣東撰輯《粟香隨筆》8卷,刻印成書。他有意效仿南宋洪邁《容齋隨筆》體例,陸續撰輯成《粟香二筆》、《粟香三筆》、《粟香四筆》、《粟香五筆》各8卷,(分別付刊於光緒九年、十三年、十七年、二十年)。金武祥的《粟香隨筆》內容豐富多采,頗具史料價值。他在《粟香隨筆》自序中說:
餘風塵奔走二十餘年,學殖荒落,而遺聞逸事與夫名篇雋句,亦往往久而忘之。歲辛巳需次羊城,寓河林之前。風雨經秋,累日不出,追維所聞所見,信手編輯,無所謂體例也。不標題、不分類、詩詞較多,為抱遺訂墜之資,亦感舊懷人之助。境由所觸,心有所好,雖習聞習見,亦羼入焉。瑣屑猥雜之訥, 故所不暇計矣。
屠寄則概括金氏隨筆為“五旨”:誦芬、懷舊、辯俗、考古、榷藝。整部隨筆著作中,詩話的比重較大。金氏薄宦生涯,交往之才人逸士頗多,此類才人逸士的詩作和事跡,很多是以詩話形式得以保存下來。如江陰著名詞人蔣春霖有個侄兒名蔣玉棱鮮為人知。隨筆中說蔣玉棱“竹林繼起,亦工詩詞,有《冰紅集》四卷。”接著,又收錄了蔣氏的《好事近》等4首詞和《春感》等5首詩。金武祥隨筆中不時流露出他的獨特見識。當時人們普遍將西方文明視為禍害,而金武祥認為“西學無患”,“皆將以助中國之明,備中國之器”。他隨筆中《瀛環識略》一類中,就有介紹《地球圖說》,還有曆法、宗教中西交通等方面的內容。《粟香隨筆》可當之無愧地進入清代筆記名著之林,百餘年來,眾多學者文人引用和介紹過其中的內容。
光緒八年(1882),金武祥奉兩廣總督差委,查勘廣西邊防,查看廣東西寧、廣西岑溪兩邑爭界。桂林一帶的秀山麗水,吸引了這位性情中人。在桂林、陽朔、梧州等地,金武祥遊覽名勝古蹟,模繪山川風物,寫下了《灕江雜記》和《灕江游草》各1卷。他筆下的獨秀山、疊彩山、七星岩、伏波岩、白沙洞,栩栩如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這句話在《灕江雜記》中可以找到。
金武祥寫道:
灕江江水澄碧,不獨陽朔為然,而山則平樂以上,皆拔地而起,巉削奇詭,真如玉筍、瑤篸森立無際。亦有岩隙竹樹叢生者,翁郁玲瓏,益饒古趣。村落、(田+圭) 畛交錯林壑間,樵笠、漁蓑,俱含畫意。秋日泛舟至此,所見勝於所聞,可為觀止矣。
他的《遍游桂林山岩》詩廣受稱道傳誦:
未暇驂鸞信不誣,玉簪羅帶路縈紆;
桂林山水甲天下,絕妙灕江秋泛圖。
光緒十六年(1890),金武祥得署赤溪直隸廳(民國間併入台山縣,今改為市)同知。雖是委署,屬代理官,並非正任,但確為一地方的父母官。在任期間,金武祥經手創設渡頭濟川亭及合廳保赤堂,訂立章程,捐助款項。又在書院增設古學課,捐出廉銀獎勵學子。他登臨山川,考求古蹟,興復名勝,提倡風雅,寫下了隨筆著作《赤溪雜誌》2卷,並有詩云:
青幡彩仗趁芳辰,遠宦頻驚物候新。
星紀已周行萬里,一官吟遍嶺南春。
歸隱時期
金武祥在赤溪廳任職僅8個月。光緒十七年(1891)六月,金武祥父親金應澍在赤溪去世,年81歲,金武祥因“丁憂”而依例解任,回江陰老家“守制”。兩年多以後“服滿”,金武祥再赴廣東,在廣東等候了2年,除了一些臨時的委差以外,一直沒有補到官職。於是,金武祥告老還鄉。他告別官場時,年55歲。
回到江陰大岸上村,金武祥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春,在贖回族中原賣於高錦昌戶的地基,修建後廗兩間一弄建築,名曰陶廬,為藏書課孫之所。當時,張筱圃贈聯:“靈運詩篇工述祖,康成經學喜傳孫。”劉光珊贈聯:“賦詩常憶陶彭澤;著書欲過洪容齋。”
後來,金武祥又把寓所從江陰鄉間遷移至常州城內,除出遊、訪友、課孫外,則以著述、刻書為事。他一再被推戴參與常州府之文教、公益、慈善事務。還曾被當局聘充為江蘇通志局採訪、常州府志局總理,江陰縣誌局首席分纂 。
辛亥革命以後,他僑寓上海,在從事詩文創作的同時,購書、藏書、編書、印書,樂此不疲。他化費巨資收集古籍和書畫古董,陳列在粟香書齋。他自云:“藏書家以宋之舊版為貴,而價昂不易得,未敢問津也。余客遊宦游四十年,只收購書,所得將三萬冊。古人多以卷數計,每冊約二三卷至五六卷。近時石印袖珍各種有多至十數卷者……余所藏大率為通行之本,而積少成多,漸耗巨資。”他藏書3萬冊,分門別類,精辨真偽,釐訂差誤,成為名噪一時的藏書家。金武祥的書齋內還藏有蘇東坡真跡石印本,鑄鏤極精的南漢宮、薰二器,南方少數民族珍貴文物銅鼓10多面。
在編輯、刻書方面,金武祥又自編《江陰金氏文剩》、《粟香室叢書》、《江陰叢書》。與繆荃孫合作纂修《(民國)江陰縣續志》、編印《江陰先哲遺書》,幫助盛宣懷輯刊《常州先哲遺書》,幫助屠寄輯刊《常州詞錄》等。由金武祥編校、光緒至宣統年間嶺南刻印的《粟香江陰叢書》40多種,是一套研究古代和近代江陰歷史文化極有參考價值的叢書,其中收入多為江陰籍作家的作品等,如宋吳枋《宜齋野乘》,元許恕《北郭集》,明孫作《滄螺集》、張宣《青暘集》、周高起《陽羨名壺錄》和《洞山岕茶錄》、李鶚翀《江陰李氏得月樓書目摘錄》、湯沐《公餘日錄》、張誼《宦遊紀聞》、張袞《水南翰記》、朱承爵《存余堂詩話》、徐充《暖姝由筆》、唐覲《延州筆記》、李詡《戒齋漫筆》、蔡士順《李仲達被逮紀略》,清黃明曦《江上孤忠錄》、沈濤《江上遺聞》、陳鼎《荔支譜》、楊名時《經書言學指要》、金捧閶《守一齋筆記》、屠紳《鶚亭詩話》和《笏岩詩抄》、鳳應韶《讀書瑣記》、宋景昌《開方之分還原術》、金諤《篤余堂燼餘詩文稿》、張珊英《緯青遺稿》、金應澍《澹庵自娛草》、金和《仲安遺草》、蔣春霖《水雲樓剩稿》、陳性《玉紀》,以及金武祥自己撰輯的《松筠閣貞考錄》、《表忠錄》、《思忠錄》、《冰泉唱和集》、《江陰藝文志》、《霞城唱和錄》等。
金武祥勤於寫作,不僅留下了眾多的詩歌,隨筆作品,還是一位很有造詣的楹聯家。他寫君山望江樓聯:
杏花疏雨,楊柳清風,酒興洶湧春色飽;
揚子澄波,君山滴翠,詩人風物此間多。
詩人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季節,登上君山來到望江樓,憑欄盡情觀賞自然美景,滾滾東流的一江春水盡收眼底,置身其間,怎能不激發起詩人的酒興和文思?
他還撰有西郊書院聯:
辟門幸際熙朝,教同夏校,養比虞庠,我國家利溥斯民,申命尤隆選舉。願近日陶成後進,趨步前賢,會見春城盛桃李;
築墅宏開廣廈,橋接青山,浦連黃港 ,諸弟子周旋此地,丁年共勵觀摩。待他時花宴瓊林,梅調金鼎,休嗤學士畫葫蘆。
西郊書院是金武祥堂兄金國琛在清同治年間創辦的,為西鄉10鎮的生員和童生提供了學習場所。金武祥也參與了書院管理。他撰寫的這副長聯,採用了嵌字格的手法,將江陰西鄉的虞門、夏港、申港、前周、利港、丁墅、桃花、後梅、觀山、葫橋10個鎮的鎮名20個字巧妙地嵌入了聯中,全聯 90個字意思連貫,一氣呵成。
金武祥到了82歲時,自編了一部年譜《粟香行年錄》,同時作了自輓聯:
宦遊十六載,歸隱十五年。閱世滄桑,悲憤難忘家國恨;
藏書三萬冊,遺田百餘畝。貽謀耕讀,繼承猶盼子孫賢。
這裡,金武祥對自己的一生做了系統回顧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