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彙意思
拼音:qiǎng bǎo
英文:swaddling clothes,swaddle
襁指嬰兒的帶子,褓指小兒的被子。後來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本意是包嬰兒的被、毯等。後來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背負小兒用的布兜和系帶。舊說長一尺二雨至二尺,闊八寸左右。
易錯音:襁qiǎng不是qiáng
歷史記載
《論語.子路》:“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臣青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勞,上幸列地封為三侯。”
張守節《正義》:“襁,長尺二寸,闊八寸,以約小兒於背;褓,小兒被也。”
《史記.蒙恬列傳》:“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褓。”
《漢書.宣帝紀》:“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
《後漢書.桓榮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
《玉篇.衣部》:“襁,襁褓,負兒衣也。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二尺,以負兒於背上也。”
辭彙運用
垂髫是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是十一二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歲。
古稀是七十歲。
耄耋指八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
伸長詞義
“孩子剛出娘胎,剛一享受活動和伸展肢體的自由時,人們又重新把他束縛起來。人們用襁褓把他包著,把他放在床上這樣睡著:頭固定在一定的位置,兩腿伸直,兩臂放在身子旁邊,還用各式各樣的衣服和帶子把他綑紮起來,連位置也不能挪動……”這段話出自二百多年前法國人所編的《博物學》一書。如今,西方的孩子已基本不知襁褓為何物了,而襁褓仍然是中國孩子來到人世間收到的第一件禮物。尤為可憐的是,孩子稍長,有形的襁褓從身體撤去,無形的襁褓又將孩子的心靈裹得嚴嚴實實。“管教”二字讓孩子簡直透不過氣來。先管後教,幾乎成了所有家長和學校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不顧實際,對孩子寄予過多的希望,讓孩子屈從自己的意志;很多學校對學生的要求整齊劃一,制訂不少清規戒律,並用應試教育的魔棒強壓學生的個性。“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盧梭語),最讓這些家長和學校樂此不疲。近年來,中國小生因受不了家庭和學校的雙重壓力,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的現象常常讓人痛心疾首;由於個性得不到正常發揮,學生考分高卻缺乏創造性的毛病也令有識之士憂心忡忡。面對“冰化了變成水”的唯一答案,一位國小生“冰化了變成春天”的創造性解答只能得零分!這樣嚴酷的要求,又何嘗不是強加在孩子身上和心靈上的襁褓呢?
為孩子營造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實為當務之急。孩子的未來就是民族的希望,撤去孩子心靈上的襁褓,既是給孩子一片自由成長的藍天,也是給我們民族的未來鬆綁。
營造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意味著要解放孩子的個性,意味著要尊重孩子的愛好,意味著要減輕孩子的負擔,意味著要寬容孩子的錯誤,意味著要鼓勵孩子的探索,意味家長和老師應當是孩子的朋友,意味著家長和學校對孩子高標準而不嚴要求,考不了100分,99分就是最好。
願所有的孩子在寬鬆的環境裡健康快樂地成長,心靈如鳥兒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
古代稱謂
嬰兒:人初生。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歲至二十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乾支,因而稱作“六十乾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杖朝之年:八十歲。
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歲合稱。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另外,還有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