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脈穴

急脈穴

急脈穴,經穴名。出《素問.氣府論》。屬足厥陰肝經。在恥骨結節的外側,當氣沖外下方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前正中線旁開2.5寸。布有髂腹股溝神經,閉孔神經的前支,陰部外動、靜脈的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的恥骨支和股靜脈。主治少腹痛,月經不調,陰挺,疝氣,陰莖痛,腿痛等。直刺0.5-0.8寸,避開血管。艾條灸5-10分鐘。《素問.氣府論》王冰注謂:“可灸而不可刺。”

 理論基礎

出處

《素問·氣府論》

穴名

急脈穴急脈穴

【釋名】穴當動脈應手處。《素問·氣府論》王冰註:“此兩脈皆厥陰之大絡行其中,故曰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類經圖翼》:“按此穴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是遺誤也。……然此實厥陰之正脈而會於陽明者也。”

【名解】1)急脈。急,急速也。脈,脈氣也。急脈名意指肝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的風氣。本穴物質為陰廉穴吸熱上行的弱小陰濕水氣,至本穴後,因受沖脈的外散之熱,此陰濕水氣脹散並化為強勁的風氣循肝經而行,故名急脈。2)羊矢。羊,動物也。矢,通屎。羊矢名意指穴內氣血如羊屎般飽滿堅實。理同急脈名解。

穴位

【定位】在氣沖穴外下方腹股溝動脈搏動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恥骨肌、閉孔外肌;穴區內有股神經前皮支、腹股溝神經腹壁淺靜脈,深層有股神經肌支、閉孔神經肌支和陰部外動脈、閉孔動脈分布,下內側有閉孔神經乾經過,下外側有股動脈、股靜脈經過。

穴性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強勁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肝經上傳章門穴陰廉穴
【功能作用】生風化濕。
【治法】寒則微灸,熱則逆經推按。

臨床治療

辯證

【功用】疏理肝膽,通調下焦。

急脈穴急脈穴

【主治】疝氣,小腹痛,陰挺
生殖系統疾病:子宮脫垂,疝氣,睪丸鞘膜積液,陰部腫痛。
【配伍】
太沖,有疏肝行氣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氣。
關元歸來,有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少腹痛。

治療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0.5—0.8寸;可灸。

之寒,刺少腹兩股間……”《五十二病方》以頹(疒^頹)為題,對疝之治療頗多論述。又名疝氣、膀胱小腸氣、賊風入腹、小腸氣、膀胱氣、奔豚氣、蟠腸氣、腎系陰腫、頹(疝)、狐叉(疝)、頹(疝)、股癰鼠腹等。歷代由於對疝病之概念未能統一,醫學家理解認識殊異,因此十分混亂而乏規範。《素問·大奇論》:“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諸病源候論》卷二十所論:“七疝者,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附疝、狼疝,此名七疝也。”又載:“五疝候,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陰疝、四曰妬疝、五曰氣疝,是為五疝也”。其後,《儒門事親》、《瘍醫大全》等等,均各有其相同、相類或互異之七疝論等,名目繁多,所指病證也多互異。就該病在歷代文獻所述,大致可有兩大類。即指體腔內臟向外突出,並或有氣痛之症狀,或腹部劇痛而兼有二便不通之證候。此外,其所描述多指生殖器、睪丸、陰囊等部位之病證,例如男女外生殖器之腫痛、潰膿、尿道口流出敗精濁物,陰囊、睪丸之腫脹疼痛等,或兼有腹部之牽引疼痛症狀者;或僅以“脈弦緊者疝也”等為診斷依據。若以臨床為依據,大致可歸納為:①腹股溝斜疝:如《儒門事親》:“狐疝……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瘍醫大全》:“血疝者,狀如黃瓜,在於小腹兩傍。”
②指男女外生殖器,包括睪丸、附睪、精索等疾病。如《諸病源候論》:“疝者痛也”。《聖濟總錄》沿其說,認為:“疝者痛也,邪氣聚於陰,致陰器腫大而痛者。”《醫學入門》:“疝有睪丸痛者,有連少腹痛者。”《瘍醫大全》:“寒疝者,筋攣卵縮……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
③指陰囊疾病,包括陰囊象皮腫,睪丸鞘膜積水等。《外科正宗》:“又有一種水疝,皮色光亮,無熱無紅,腫痛,有時內有聚水。”《儒門事親》:“(疒^頹)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
④指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如《儒門事親》:“筋疝……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
⑤指腹腔腫物,或指子宮膀胱疾病。如《諸病源候論》:“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腑疝”等。
⑥指腸道之功能紊亂所引起的腸痙攣及某些部分性腸梗阻。如《諸病源候論》:“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癥疝;”“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等。證治參見各有關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