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邵[南朝宋開國功臣]

張邵[南朝宋開國功臣]
張邵[南朝宋開國功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邵(?—440年),字茂宗,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南北朝時期劉宋開國功臣,東晉光祿大夫張澄曾孫,宋武帝劉裕心腹謀士之一。 初為揚州主簿,後擔任劉裕的太尉參軍,悉心政事,精力絕人,參與劉裕平定盧循的戰役,劉裕北伐後秦時,他與劉穆之共同留守建康,輔助病重的劉穆之處理政務。後隨劉義隆出鎮荊州,不久調回京師。劉裕稱帝後,以佐命功,受封臨沮伯,食邑六百戶,加左衛將軍。劉裕臨終前,以張邵為湘州刺史。 宋文帝即位後,參與朝廷平定荊州刺史謝晦之戰。元嘉五年,轉征虜將軍,領寧蠻校尉、雍州刺史,任內修立堤堰,開田數千頃,剿滅丹淅蠻。江夏王劉義恭鎮江陵,以張邵擔任劉義恭的撫軍長史、持節、南蠻校尉。後為吳興太守,元嘉十七年病卒,諡號為簡伯。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張邵字茂宗,會稽太守張裕之弟。 張邵最初擔任琅邪內史王誕的龍驤府功曹,當時王誕依附司馬元顯。元興元年(402年),桓玄率軍擊敗王誕依附的司馬元顯,執掌朝政,大肆清除司馬元顯的舊黨。不久將王誕流放到廣州。王誕的親戚故友都棄他而去,只有張邵仍然以禮相待,並哭著為他送行,更在當時天下大亂,鬧出饑荒的情況下救助王誕妻兒。

投靠劉裕

元興二年(403年)年末,桓玄篡位稱帝。次年,劉裕在京口舉兵起義,討伐桓玄,張邵勸在桓玄朝任廷尉卿的父親張敞率先向劉裕歸附,表示忠心,遂令劉裕下令眾軍不許侵擾張敞一家。

義熙元年(405年),劉裕平定桓玄後,張邵任揚州刺史王謐的主簿。當時劉毅地位僅次劉裕,又愛結交人才,喜好士族名士,故當時很多士族都去拜訪巴吉他,但張邵就是不去,更經常對別人說劉裕就是命世人傑。劉裕心腹劉穆之聽聞後將此事告知劉裕,劉裕就更加親任他,轉他為太尉參軍,署長流賊曹,納入自己的幕府中。

盡心盡力

義熙六年(410年),劉裕因盧循之亂而自剛攻滅的南燕故土率大軍南返,進至石頭城並命張邵守南城。當時劉裕見百姓在岸邊看逼近建康的盧循軍,大惑不解之下問張邵,張邵答道:“大軍未回來時逃跑也來不及,怎有時間去勸望敵軍,如今你回來了,就沒什麼好怕了。”事後劉裕見張邵勤勉幹練,擔憂公事,就讓他再任揚州主簿,張邵亦盡心於政事,精力過人。

義熙八年(412年),劉裕殺劉藩,準備討伐劉毅時,張邵當時在西州值夜班,當晚他便通告手下官員說:“大軍要大規模討伐,你們各位應該修理好船舶和倉庫,到次日清晨辦好。”第二天天亮,劉裕叫來各省的主簿參軍,一下便都到了,很是驚異,問他們為什麼來得這么快,那些人回答說:“這是昨夜張主簿叫我們準備好的。”劉裕說:“張邵可以說和我同憂共患。”

義熙九年(413年),豫章公世子劉義符以征虜將軍開府,劉裕讓張邵擔任劉義符的錄事參軍,後劉義符轉中軍將軍,張邵又任其諮議參軍,記室。

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率北伐大軍出發,進攻後秦,張邵和劉穆之留守建康。當時劉穆之身體狀況已經不太好,劉裕臨行前,張邵對劉裕說:“人生危機脆弱,必須有一個長遠的打算。劉穆之如果遇到什麼不幸,誰可以代替他呢?而你所開創的功業已經到了這種程度,如果一旦發生不幸,你說該如何處理後事?”劉裕說:“這自然要完全交給劉穆之和你了。”劉裕走後,不久青州刺史檀祗自行出兵討伐流民,劉穆之擔憂是檀祗要作亂,想派軍防禦,但張邵認為檀柢及檀道濟兄弟皆據要地,若果疑忌他們必會危及建康,反建議出使慰勞。最後檀祗亦無異動。

義熙十三年(417年),劉穆之去世,劉裕仍在北伐中,朝廷因失去決策者而恐懼,眾人便想要下詔以太尉左司馬徐羨之代替劉穆之。不過張邵還是堅持要先諮詢劉裕的意見,最終等到劉裕決定讓徐羨之接替才讓世子正式任命。此舉令劉裕對張邵十分欣賞,很讚賞他臨事不亂,得大臣體統的風度。

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班師,想讓世子劉義符出鎮荊州,只有張邵以儲副不宜外任由力阻,最終劉裕改變主意,留世子在京而讓三子劉義隆出鎮荊州,並任命張邵為司馬,領南郡相,更讓張邵代年輕的劉義隆全權處理荊州州事。不過張邵到荊州後,劉義隆的諮議參軍王華十分有權欲,又出身僑姓高門琅琊王氏,看不起南人出身的張邵,不想讓張邵在上面壓著他,於是故意宣揚張邵生活豪侈,更以其白服登城彈劾他,最終讓張邵被征還,自己代替張邵統州事。

以佐命功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建宋,張邵因開國元勛身份而獲封臨沮伯,食邑六百戶,加左衛將軍。

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臨終前,為防荊州勢大,割荊州部分轄境設立湘州,並任命張邵為首任湘州刺史。原本按一般規定,湘州成為州級政區後,還應該設立軍府,但張邵認為湘州並不近邊境,不是用兵的地方,設軍府只會礙事,無益政事,最終放棄設立,此舉令劉裕對其更加欣賞和滿意。

元嘉境遇

元嘉三年(426年),三年前被因徐羨之、傅亮及謝晦廢宋少帝而被立為帝的劉義隆下令誅殺徐羨之及傅亮,並要率兵討伐荊州刺史謝晦,謝晦試圖反抗,並寫信請張邵支持自己,但張邵不回復,也沒有拆信,而是直接派人將原信轉呈給朝廷。後在朝廷討伐謝晦的戰役中,張邵占據湘州,直據要害,力挺朝廷,始終牽制著謝晦,終使謝晦最終兵敗,束手就擒。

元嘉五年(428年),張邵轉征虜將軍,領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上任後張邵修築長圍和堤堰,造了數千頃田地,加強了雍州的田糧生產。另當時丹、淅二水一帶的蠻族屢次作亂,張邵借會面機會將蠻族的首領都殺了,共派兵掩襲其村落,將丹、淅二水一帶的蠻族剿滅殆盡。然而此舉卻令雍州其他蠻族對張邵失去了信任,都起兵反抗他,影響水陸交通。元嘉七年(430年)時,蠻族試圖抓住到雍州探望父親後東歸的劉劭長子劉敷,但認錯了人,把柔然國使者給抓了,於是張邵因為此事降號揚烈將軍。

後張邵改任荊州刺史劉義恭的撫軍長史、持節、南蠻校尉。但在元嘉九年(432年),張邵因為被指在雍州營私,獲取二百四十萬錢的利益而被收下廷尉,免官並削減爵土,但不久,文帝還是以其是開國功勳赦免了他。 張邵之後又受任吳興太守,當為元嘉十七年病逝 。文帝下詔恢復張邵以前的爵位和食邑,並賜諡號“簡”。

史籍記載

《宋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張邵 ,字茂宗,會稽太守張裕之弟也。初為晉琅邪內史王誕龍驤府功曹,桓玄徙誕於廣州,親故鹹離棄之,惟邵情意彌謹,流涕追送。時變亂饑饉,又饋送其妻子。桓玄篡位,父張敞先為尚書,以答事微謬,降為廷尉卿。及宋武帝討玄,張邵白敞表獻誠款,帝大說,命署其門曰:“有犯張廷尉者,以軍法論。”後以張敞為吳郡太守。王謐為揚州刺史,召邵為主簿。劉毅為亞相,愛才好士,當世莫不輻輳,獨邵不往。或問之,邵曰:“主公命世人傑,何煩多問。”劉穆之聞以白,帝益親之,轉太尉參軍,署長流賊曹。盧循寇迫京師,使邵守南城。時百姓臨水望賊,帝怪而問邵,邵曰:“若節鉞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觀望。今當無復恐耳。”尋補揚州主簿。

張邵悉心政事,精力絕人。及誅劉藩,邵時在西州直廬,即夜誡眾曹曰:“大軍當大討,可各修舟船倉庫,及曉取辦。”旦日,帝求諸簿署,應時即至;怪問其速,諸曹答曰:“昨夜受張主簿處分。”帝曰:“張邵可謂同我憂慮矣。”九年,世子始開徵虜府,補邵錄事參軍,轉號中軍,遷咨議參軍,領記室。十二年,宋武帝北伐,邵請見,曰:“人生危脆,必當遠慮。穆之若邂逅不幸,誰可代之?尊業如此,苟有不諱,事將如何?”帝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青州刺史檀祗鎮廣陵,時滁州結聚亡命,祗率眾掩之。劉穆之恐以為變,將發軍。邵曰:“檀韶據中流,檀道濟為軍首,若疑狀發露,恐生大變。宜且遣慰勞,以觀其意。”既而祗果不動。及穆之卒,朝廷恇懼,便欲發詔以司馬徐羨之代之,邵對曰:“今誠急病,任終在徐,且世子無專命,宜須北咨。”信反,方使世子出命曰:“朝廷及大府事,悉咨徐司馬,其餘啟還。”宋武帝重其臨事不撓,有大臣體。十四年,以世子鎮荊州,邵諫曰:“儲貳之重,四海所系,不宜處外,敢以死請。”從之。

宋文帝為中郎將、荊州刺史,以邵為司馬,領南郡相,眾事悉決於邵。宋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臨沮伯。分荊州立湘州,以邵為刺史。將署府,邵以為長沙內地,非用武之國,置署妨人,乖為政要。帝從之。謝晦反,遺書要邵,邵不發函,馳使呈帝。

元嘉五年,轉征虜將軍,領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初,王華與邵有隙,及華參要,親舊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義。”是任也,華實舉之。及至襄陽,築長圍,修立堤堰,開田數千頃,郡人賴之富贍。丹淅二川蠻屢為寇,邵誘其帥,因大會誅之,悉掩其徒黨。既失信群蠻,所在並起,水陸斷絕。子敷至襄陽定省,當還都,群蠻伺欲取之。會蠕蠕國遣使朝貢,賊以為敷,遂執之,邵坐降號揚烈將軍。

江夏王劉義恭鎮江陵,以為撫軍長史,持節、南蠻校尉。坐在雍州營私蓄取贓貨二百四十五萬,下廷尉,免官,削爵土。後為吳興太守,卒,追復爵邑,謚曰簡伯。邵臨終,遺命祭以菜果,葦席為轜車,諸子從焉。子張敷、張演、張鏡,有名於世。

家族成員

兄:張裕
弟:張子真

子:張敷、張柬

侄子:張演、張鏡、張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