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我們為何而戰
英文名: Why We Fight
IMDb: 7.2/10 (403 votes)
資源格式: DVDRip
版本: DivX5 8CD
導演: 弗蘭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 1942-1945
顏色: 黑白
聲音: Mono
類型: 紀錄
片長:427min
內容簡介
好萊塢電影大師卡普拉算是最早移民美國實現自己夢想的成功者。20世紀初,他從義大利到美國,一部[一夜風流]使他登上了奧斯卡的夢想之顛。二戰時期,他息影從戎,馬歇爾將軍親自委任他拍攝一部能夠激勵美國青年參軍的大型紀錄影片。卡普拉率領他的分隊自1942年起用資料片和繳獲的敵方影片製作出了7集大型系列紀錄電影[我們為何而戰]。影片中,他用“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的決戰”來形容戰爭,把美國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為“光明世界”的代表,國會山、石碑等鏡頭被賦予國家意義,用以為“美國精神”大唱頌歌。[我們為何而戰]表達了他對民主制的一種牧歌式的自信。直到越戰開始,這種至高無上的“山巔之國”信仰才逐漸被打落塵埃。
導演簡介
6歲時全家赴美,定居於洛杉機。家境貧寒。父親靠摘柑橘謀生,養活七個孩子,卡普拉年紀最小。讀完國小和中學,又不顧家庭的反對,半工半讀念完大學,成為化學工程師。1917年,一戰。20歲應徵入伍擔任教官,為炮兵開數學課。接近戰爭尾聲,他曾在約翰·福特的一部電影中擔任臨時演員。
1921年,進入電影圈。後來進入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當學徒,並擔任過道具員、剪輯師、助理導演和噱頭作者等職務。
1927年是卡普拉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他正式簽約哥倫比亞影片公司,老闆哈里·柯恩以1000美元的報酬聘他作導演。1928年拍攝了該公司的第一部有聲電影The Submarine。1927-1933年,卡普拉為該公司拍攝了《這么一回事》(That Certain Thing ,1928年)、《道諾萬事件》(The Donovan Affair ,1929年)、《飛》(Flight,1929年)、《風雨無阻》、《閒花淚》、《征空史》、《金髮女郎》(Platinum Blonde,1931年 )、《神女》(The Miracle Woman,1931年)、《苦纏綿》、《黃金潮》、《閻將軍的苦茶》(The Bitter Tea of General Yen ,1933年)等12部影片。1933年30萬美元投資的《一日貴婦》首次得到奧斯卡的關注,獲最佳導演獎提名。
1934年,卡普拉憑藉《一夜風流》的成功在好萊塢奠定了自己大牌導演的地位,開創了浪漫喜劇的新類型,並獲得五個奧斯卡獎。繼《一夜風流》之後,《富貴浮雲》(Mr. Deeds Goes to Town ,1936年)和《浮生若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1938年)又使他3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消失在地平線》(Lost Horizon ,1937年)、《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和《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年)等作品也都曾獲奧斯卡提名。尤其是《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年)獲得十一個奧斯卡獎提名。
1936年開始,卡普拉成立了自己的製作公司Frank Capra Productions;1939年離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二戰時期,美國最著名的戰爭宣傳紀錄片。馬歇爾將軍親自委任卡普拉拍攝一部能夠激勵美國青年參軍的大型紀錄影片-- 《我們為何而戰》(7集大型系列紀錄電影)。這些影片在美國軍隊教育中被列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還被譯成外語送到許多國家上映,收到了顯著效果
戰後,趨於沉寂。1946年,與Sam Briskin 、威廉·惠勒和喬治·史蒂文斯成立自由影業(Liberty Films)。1946年《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年)獲得五個奧斯卡獎提名,男主角詹姆斯·斯圖爾特稱此片為其至愛。此後創作逐漸趨於沉寂,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聯邦一日》(State of the Union, 1948年)、《合家歡》(A Hole in the Head ,1959年)、《錦囊妙計》(Pocketful of Miracles,1961年)等片。
1971年,卡普拉出版了自傳《弗蘭克·卡普拉,片名前的名字》(The Name Above The Title)。
1991年9月3日,高齡94歲的弗蘭克因心臟病在夢鄉中永辭人世。
拍攝經過
我們熟悉的這些20世紀的風雲人物,共同出現在一部電影中,這部電影如同一部世界現代史的摘要,匯集了歐洲、亞洲和美洲那一時期變幻動盪的歷史風雲。這部影片就是《我們為何而戰》。
當歐亞大陸正經歷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血與火的洗禮之際,美國人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戰爭似乎只是廣播裡的新聞。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美國人才意識到戰爭降臨美國。
好萊塢電影大師卡普拉算是最早移民美國實現自己夢想的成功者。二十世紀初,他從義大利到美國,先是派拉蒙,後是哥倫比亞公司,都因他的加盟而名聲大噪。一部《一夜風流》使他登上了奧斯卡的夢想之顛。
珍珠港事件發生幾個星期之後,好萊塢電影導演弗蘭克·卡普拉忽然坐在美國國防部參謀長馬歇爾元帥的辦公室里,此時的卡普拉已經換上嶄新的軍裝,搖身變成了一名少校。元帥向他說明召見他的用意:美國軍隊中平民與職業軍人之間的人數比例即將達到五十比一的程度。德軍和日軍都堅信,這樣的美國青年要進行現代戰爭未免過於軟弱。然而馬歇爾卻認為,如果向這些年輕人說明為什麼他們要穿上軍裝,他們就可能像猛虎一樣地投入戰鬥。馬歇爾元帥說:“所以,卡普拉先生,我想和你制訂一項計畫,要攝製一部我國歷史上首創的系列片,以便用紀錄片的形式提供有事實根據的知識,並藉此向我們的陸軍士兵們說明,我們為什麼要戰鬥,我們為之戰鬥的主義是什麼。”問題是卡普拉沒有製作紀錄片的經驗,他對馬歇爾直言:“馬歇爾元帥,我向您說,直到現在我還沒有搞過一部紀錄片。實際上,我也沒有在製作這種影片的人身旁呆過。”元帥點撥他說:“卡普拉先生,我直到現在也沒有當過參謀長呀!成千上萬的美國青年直到現在也沒有被子彈打穿大腿的經驗呀!直到一年以前還沒有看見過海洋的士兵,今天正在指揮著軍艦呀!”卡普拉恍然大悟:“對不起,閣下,我就去製作迄今為止還不曾有過的大規模的紀錄片。”
經過一番努力,卡普拉蒐集到了大量來源各異的影片,據以製作了總名為《我們為何而戰》(Why We Fight)的七部影片:《戰爭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納粹的進攻》(Nazis Strike,1942)、《瓜分與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英國戰役》(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俄國戰役》(The Battle of Russia,1943)、《中國戰役》(The Battle of China,1944)和《戰爭迫近美國》(War Comes to America,1945)。這些影片在美國軍隊教育中被列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還被譯成外語送到許多國家上映。在對美國入伍士兵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英國戰役》收到了顯著效果。入伍士兵在觀看這部影片後,反英情緒大為削弱。由於大部分美國士兵是前往英國的,所以反英情緒的變化被認為是非常寶貴的成果。另外,卡普拉還組織了一些電影攝影隊,開始拍攝面向部隊的新聞片《陸海軍雜誌片》,並且與英國電影工作者合作拍攝了《突尼西亞的勝利》(Tunisian Victory,1944)。美國戰爭紀錄片中最為著名的作品大多都是關於陸軍的,陸軍情報局海外分局的電影科在這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
美軍司令喬治.馬歇爾將軍要求美國陸軍通訊隊的弗蘭克.卡普拉少校製作一套系列影片, 以便向匆忙中召集起來的美軍士兵解釋國家的政策。當時卡普拉少校已經是一位聲名鵲起 的電影製作人了,對他提出的特別要求是要“製作一系列(前無古人的)有據可查,事實 確鑿的電影,向軍中將士說明我們參戰的原因,以及我們為之戰鬥的義”。
1944年,“我們為何而戰”系列片被授予紐約影評獎的最佳系列紀錄片獎。雖然該系列 最初是專門為士兵拍攝的,但很快就在影院向大眾公映了。而且美國的盟友,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和當時的蘇聯政府也請求美國提供該系列電影的膠片
分集介紹
序曲
戰爭序曲:“戰爭的導火索以及作戰的原則,對這些知識的了解是軍事訓練不可或缺的部分,讓所有美國官兵深深體會軍隊的優良品質,我們在這場可怕的戰鬥之前,我們的國旗一方面作為自由的象徵而被世界認同,另一方面作為超強的力量而被世界認可,我們是不會妥協的,只有當德日的戰爭機器徹底粉碎後,民主才能取得完全勝利。”--國防部長,馬歇爾上將。
納粹的壯大:德國征服世界的野心由來已久--1863年范.比斯馬克將軍:“我們將統治整個世界”;1914年愷撒.威廉二世:“上帝派我們帶給世界文明,違抗我的意志的將受死。”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我們的目標是用任何方式進行破壞,以在全世界重塑國家社會主義。”......德國人的這種熱情加強了他們領導人的欲望......
在《戰爭的序曲(Prelude to War)》中,法蘭克.凱普拉捨棄述說加入戰鬥的正確性,轉而訴諸於美國一貫的,企圖維持世界正義的角色,它將民主與暴政、自由與奴役之間的選擇加諸於戰爭的必要性之上,擴大了美國非戰不可的使命,使得美國的宣戰充滿了拯救世界的正義感,而不僅僅是為了珍珠港事變的攻擊而已。
納粹的進攻
納粹的進攻:希特勒在和平的掩飾之下,瘋狂的擴軍備戰,並建立了空軍。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併入第三帝國,捷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占領(斯洛伐克保持獨立),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德國稱默麥爾地區)併入德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法西斯義大利在歐洲局勢不穩的時候占領了阿爾巴尼亞;西班牙則處於內戰狀態,內戰的結果以親法西斯的叛軍獲得勝利而告終。
分割與征服
分化和征服:在1939年9月1日德軍在沒有警告下攻占波蘭,納粹奴役世界德不乏開始,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在9月27日,德國已經徹底摧毀波蘭...
不列顛之戰
英國戰爭:1940年5月,德軍對西歐完全占領了,優秀人種德說法仿佛得到證實。巴黎、敦科爾克、卡拉伊斯,希特勒現在站的地方正式100年前福里恩站的地方,他正在看著對面的英格蘭,那是他征服世界最主要的障礙之一...
蘇聯之戰
蘇聯之戰: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僕從國在內的195個師,4300輛坦克,47000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80架飛機,總計550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蘇德戰爭開始了。
中國之戰
中國之戰:這部影片講述了日軍對中國的侵略. 片中包括了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女士在美國國會的精彩 演講, 飽受蹂躪的南京城, (紅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以及陳納德將軍領導的飛虎隊等珍貴歷史資料.
這是1937年9月的上海,在這裡展開了一場新的戰爭,這是對無辜平民百姓的轟炸,為什麼中國人要無辜地死在日本的炸彈下,要找到這個答案,必須要先了解一下兩國情況...
戰火燃燒到美國
戰火燃燒到美國:太平洋戰爭:1942年5月10日,敵軍在克林洛登入,傑納紛將軍對這個島進行了防禦,但最終還是失敗了,他們被移到一個集中營去...接著日本人搞定了馬來島、紐幾內亞...
東京審判:從這一刻開始,給人類帶來了無數流血的戰爭,將成為過去。他們失敗的命運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全體人類的尊嚴,我們經受住了這次嚴峻的考驗...
幕後製作
系列片《我們為何而戰》的內容涉及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傳統,影像也來自許多國家,猶如一部現代史縮影。這些影片在美國國內起到了“軍號” 作用,在美國之外則履行了外交職能。在這些影片中,“同盟國”的觀念是以“自由世界”一詞加以概括的,這種做法雖然把許多不恰當的問題完全置之度外,卻也成為了這些影片在同盟國大受歡迎的重要理由。《英國戰役》根據邱吉爾的命令在英國廣泛放映,《俄國戰役》則根據史達林的命令在蘇聯各地放映。但是,卡普拉及其攝影隊拍攝的影片並非全都獲得了好評,比如《中國戰役》把蔣介石描寫成確實統治著當時的中國的情況引起了人們的懷疑,這部影片在發行之後不久即被收回。有些影片如《認識你的敵人:日本》(Know Your Enemy:Japan,1944)在完成之後根本就沒有得到發行,根據導演之一尤里斯·伊文思的說法,此片未能上映的理由是它把裕仁天皇描寫成了戰爭罪犯,而隨著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天皇又被認為是維持秩序的助手,而且這種狀況在戰後還要繼續下去。
這部大受好評的紀錄片是在二戰期間製作的, 是一部真實的新聞短片。該片由三位奧斯卡獎得主完成: 製片及導演是美國陸軍通訊隊的弗蘭克.卡普拉(他曾導演過“一夜風流”, “迪茲先生進城”及“浮生若夢”等片); 作曲是迪米特里.蒂奧姆金(他曾為“正午”, “情天未了緣” 及“老人與海”等片譜曲); 旁白是演員沃爾特.休斯敦(他曾主演影片“ 碧血金沙”).
弗蘭克·卡普拉深知,"They may fight because of ideology - but nationalistic ideology."這便是美國紀錄片當時的性格-或者說,這是民族性一貫的性格,他們願意為一個遙遠而抽象的意念而戰,並且表現出對自己所堅持的信念“自信滿滿”。
其實,從《我們為何而戰》這一系列影片流露出來的對於美國陽光般的信仰,基本上是美國的人民對於他們的國家,以及好萊塢模式底下的家國崇拜,這種過分完美的“美國夢”形象,在弗蘭克·卡普拉後來劇情片的成名之作《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中,更是表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