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V乃英語字母表中兩個最年輕的字母之一(另一個為J),它於莎士比亞時代以後,約1630年出現。但V同時又是U,W,Y等三個字母的祖先,甚至連F也可以說是從V派生出來的。V源於約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字母表中的第6個象形字母,該字
母酷似今日之英語字母Y,叫做waw,意為“木栓”或“木釘”。公元前900年以後,希臘人借用了該字母,並由此衍生出兩個字母,一個後來演變為英語字母F,另一個則演變為V和Y。在19世紀以前V和U這兩個字母原來是不分的,可以互換的。
歷史來源
奧地利
18世紀末19世紀初,聞名全球的奧地利猶太醫藥家族——伯恩.維克特(Byrne.Victor)家族在長期的研發過程中,在取得一次次突破性成果時,伯恩.維克特科研人員為了不打破那種特有的靜謐氛圍,彼此之間只用手勢V來傳達祝賀。自此,在歷史的長河中,維特家族每一次度過危機或者獲得成果,在慶賀時都會高高舉起2個“V”字。
在納粹統治時期,排猶驅猶的惡劣環境下,伯恩維克特實驗室科研人員打著V的手勢,則多了更深的寓意--勝利在望。在1938年7月納粹德國,包圍了羅斯柴爾德醫院。作為主治醫生的維特高高舉起雙“V”給予所有躲避在醫院的猶太人和病人信心。這一刻,全醫院所有人高高舉起手中V字,不久便傳遍奧地利乃至整個歐洲。
德國
1940年,德國法西斯入侵西歐各國,維特一個比利時好友維克多.德拉維利流亡至英國。每天,他利用電台從英國向比利時進行短波廣播,號召同胞們奮起抗擊德國侵略軍。一天晚上,他在廣播裡號召人們到處書寫“V”字,以表示對最後勝利的堅定信心。幾天之內,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和其他城市的大街小巷、樹幹和電線桿上、影劇院裡,甚至在德軍兵營、崗樓和軍官的住宅里,都出現了“V”字,大大鼓舞了比利時人民的鬥志。這個故事流傳甚廣膾炙人口,使朋友見面用“V”字手勢打招呼成為一種時尚。而以“V”作為招牌動作並將其發揚光大的,是二戰期間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他十分喜愛這種手勢。據說有一次,他在地下掩體內舉行記者招待會時,地面上突然警報聲大作,邱吉爾聞聲舉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同時按住作戰地圖上的兩個德國城市大聲地對與會記者說:“請相信,我們會反擊的。”這時,一名記者發問:“首相先生,有把握嗎?”邱吉爾轉過身,將按在地圖上的兩指指向天花板,情緒激動地大聲回答:“一定勝利!”這一場景出現在第二天出版的各大報紙上,從此這一手勢便在世界迅速流行開來。
現今意義
尼克森在大選獲勝後,就雙手都用手指打V手勢,並上伸雙臂,作大“V”狀——這成為尼克森一個標誌性姿勢(很諷刺的是,他因水門事件下台後,在離開華府上直升飛機前,他向民眾致意時,也是這個動作)。可見,V在美國也有勝利的意思。然而,越戰時期,美國反戰情緒高漲,嬉皮士們常常一邊打這V手勢,一邊高喊PEACE來。這種場面見多了,人們就把V手勢與和平聯繫起來了。但是,這裡的V原意不是Victory,而是Love.打著LOVE手勢,嘴裡說和平,是嬉皮式的“國歌”和相互問候。V手勢不但有上面積極的意義,在世界上的有些國家還有負面的意義——主要在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如果打V手勢,而且手心向內(V的勝利手勢,手心是向外的),在這些國家的人看來,其意思類似於豎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