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值[微生物耐熱性指標]

k值[微生物耐熱性指標]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微生物耐熱性的一種特徵,隨微生物的種類和滅菌溫度變化而變化,相同溫度下,k越小,微生物越耐熱。 在傳熱學裡,k值也叫傳熱係數,以往稱總傳熱係數。國家現行標準規範統一定名為傳熱係數。傳熱係數K值,是在穩定傳熱條件下,圍護結構兩側空氣溫差為1度(K,℃),1小時內通過1平方米麵積傳遞的熱量,單位是瓦/平方米·度(W/㎡·K,此處K可用℃代替)。 在生物領域中表示環境容納量。環境容納量(K值)它不是固定不變的 (1)同一種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在環境不遭受破壞的情況下,K值會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動。(2)當環境遭受破壞時,K值下降;當生物生存環境改善時,K值上升。

微生物K值

K值:微生物耐熱性的一種特徵,隨微生物的種類和滅菌溫度變化而變化,相同溫度下,k越小,微生物越耐熱。

根據微生物的熱死規律-對數殘留定律:

在一定溫度下,微生物受熱後其死亡細胞的個數變化與化學反應的濃度變化一樣,有一定的規律。

微生物受熱死亡的速率與微生物存活細胞數目有關,即微生物受熱死亡的速率與任一瞬間殘存的微生物活細胞數成正比:

Nt=N0e-kt 對數殘留定律。

大腸桿菌在不同溫度下的殘留曲線,溫度越高,k值越大,微生物越容易死亡。

某些微生物的殘留曲線不是直線,由於微生物中即存活營養細胞,也存活耐熱芽孢,溫度越高,k越大,微生物越易死亡。

芽孢的k值遠小於其營養細胞

同一種微生物在不同的滅菌溫度下,k值也不同:滅菌溫度低,k越小;溫度越高,k值越大,微生物死亡越快。滅菌溫度越高,k值越大,滅菌時間縮短,

培養基滅菌:受熱很短時間內,培養基中的油脂、糖類和蛋白質會增加微生物的耐熱性;高濃度鹽、色素會降低其耐熱性。

滅菌條件加強,培養基中成分發生變化,糖焦化、蛋白質變性、維生素失活、醛糖和氨基化合物反應、不飽和醛聚合、一些化合物發生水解。

培養基採用高溫短時間加熱方法。

相機中的K值

所謂K值[定量地以開爾文Kelvin溫度(K)來表示色彩],就是色溫。K 值越高,顯現的顏色就愈趨向於白藍色;K 值越低,顯現的顏色就愈趨向於黃紅色。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認為,假定某一黑體物質,能夠將落在其上的所有熱量吸收,而沒有損失,同時又能夠將熱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的話,它便會因受到熱力的高低而變成不同的顏色。例如,當黑體受到的熱力相當於500—550攝氏度時,就會變成暗紅色,達到1050-1150攝氏度時,就變成黃色,溫度繼續升高會呈現藍色。光源的顏色成分是與該黑體所受的熱力溫度是相對應的,任何光線的色溫是相當於上述黑體散發出同樣顏色時所受到的“溫度”,這個溫度就用來表示某種色光的特性以區別其它。

鎢絲燈所發出的光由於色溫較低表現為黃色調,不同的路燈也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天然氣的火焰是藍色的,原因是色溫較高。萬里無雲的藍天的色溫約為10000 K,陰天約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溫約為6000 K,日出或日落時的色溫約為2000 K,燭光的色溫約為1000 K。這時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色溫越高,光色越偏藍;色溫越低則偏紅。

鋰離子電池

在鋰電行業中,K值指的是 單位時間內的電池的電壓降,通常單位用mV/d表示,是用來衡量鋰電池自放電率的一種指標

K值計算方式

時間t1測OCV1

時間t2測OCV2

K=(OCV1-OCV2)/(t1-t2)

做的比較好的電池K值一般小於2mV/d或0.08mV/h

影響K值的因素

1、正負極材料、電解液種類、隔膜厚度種類:

由於自放電很大程度上是發生於材料之間,因此材料的性能對自放電有很大的影響。有人曾做實驗得知三元材料比鈷酸鋰電池自放電更高;

2、存儲的時間:

存儲時間變長,一方面是使壓降的絕對值增大,另一方面則變相的減少了“儀器絕對誤差/壓降值”,從而使結果更為準確。但儲存時間過長也會使正負極之間容量的平衡逐漸被打破並深化,電解液的分解也會累計一些不可逆容量損失,使自放電變大;

3、存儲的條件:

存儲溫度和濕度的增加,會增大自放電程度。

4、測試的初始電壓:

初始電壓(或者說一次電壓)不同,所得K值差別明顯。一般初始電壓過高,自放電率越大;

嚴格的說,自放電用容量的衰減來表示,只是沒有合適的設備在不讓電池放電的情況下直接測出其剩餘容量,而只能是通過測量其電壓來間接的衡量其自放電,也就是所說的K值,所以如果環境條件的改變引起測試電壓的偏差可能導致K值的測量誤差,我們在實際測量時甚至得到了K為負值的情況,這顯然與自放電本身的意義相矛盾,因此需要對設備經常進行校驗,測量環境保持一致.

相對反差值(K值)

相對反差值(relative contrast value),實地與特定網目調值區域的密度之差與實地密度的比值,也稱K值。用以確定打樣和印刷的給墨量。

相對反差值(K值)控制

相對反差值也稱印刷對比度,指的是實地密度值與畫面上中間調至暗調之間,某一點網點面積的積分密度與實地密度之差的比值,用K來表示:

K=1-DR/DV

式中:K表示相對反差

DR 表示畫面上中間調至暗調之間,某一點網點面積的積分密度

DV 表示印刷品上的實地密度值

K值一般在0-1之間,K值愈大,說明網點密度與實地密度之比愈小,印刷反差愈大,網點增大愈小。反之,K值愈小,網點增大愈嚴重,印刷反差也愈小。圖8-2是相對反差與油墨厚度的關係。

墨層厚度為δ0時,印刷反差K值最大。當δδ0時,墨層過厚發生網點邊緣擴展。只有在K值最大時,既有足夠的墨量,同時網點增大最小,才是最佳供墨點。

水產品鮮度指標

魚類鮮度的一種指標,為次黃嘌呤核苷和次黃嘌呤之和與腺苷三磷酸及其分解物總量之比的百分率。

K(%)=100*(Ino+Hx)/(ATP+ADP+AMP+IMP+Ino+Hx)

當K < 20 % 時,魚是新鮮的;當K >40 % 時,魚已不宜食用。

質量濃度轉換係數

光散射式粉塵儀測定可吸入物的質量濃度時所用的質量濃度轉換係數。其確定方法如下:

質量濃度轉換係數K值

質量濃度轉換係數K值套用濾紙(膜)採樣—稱重法和光散射式粉塵儀兩者相比較確定。濾紙(膜)採樣—稱重法應按GB/T17095 規定執行,光散射式粉塵儀符合JJG 846規定的要求。

測定步驟

將光散射式粉塵測定儀和濾紙(膜)顆粒物採樣器置於現場同一測定點和同一高度,平行採樣。兩儀器的吸氣口中心距離應在10cm內。

計算

K=C/(R-B)

式中:K—質量濃度轉換係數,mg/(m3·CPM);

C—濾紙(膜)採樣-稱重法測得的質量濃度值,mg/m3;

R—光散射式粉塵測定儀測量值,CPM;

B—光散射式粉塵測定儀基底值,CPM。

確定K值的平均值

在同一現場,採集12個以上有效樣品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確認質量濃度和相對質量濃度具有線性回歸關係,將其轉換係數K的幾何平均值作為該場所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的轉換係數K值。


密閉空調房間 一般公共場所
可見光散射數字粉塵儀K1 範圍 建議值 範圍 建議值
0.013~0.015 0.014 0.016~0.021 0.02
雷射光散射 數字粉塵儀K2 範圍 建議值
0.0007~0.0011 0.001

已知K值時可吸入顆粒物質量濃度的計算

已知質量濃度的轉換係數K值時,其可吸入顆粒物的質量濃度可按下式計算

C=(R-B)K

式中:C—可吸入顆粒物的質量濃度值,mg/m3;

R—儀器測量值,CPM;

B—儀器基底值,CPM;

K—質量濃度轉換係數,mg/m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