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概述
本曲除了在構造上的完滿妥善之外,同時充分發揮了抒情性和鋼琴化的效果,而且把這些作了絕佳的統一。 尤其是本曲中的幾個旋律充滿了浪漫性情趣, 因此,不是經常被附上各種歌詞竟相演唱, 就是被世人編成爵士樂, 廣為流行。 1892年,拉赫瑪尼諾夫榮獲鋼琴金獎,同年他從莫斯科音樂院畢業之後, 就已經頗有聲望了。 這時候他受託作一首鋼琴協奏曲,於是在1899年開始著手創作。然而不久後,他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直至1900年五月才逐漸痊癒,所以本曲實際完成於1901年。有些人認為這一協奏曲所擁有的憂鬱性格,就是從拉赫瑪尼諾夫這一段病情而來。其實不盡如此,從本曲宏大的氣勢來看,倒不如說它是拉赫瑪尼諾夫完全恢復健康後,創作欲橫溢時的優秀作品。
樂曲賞析
第一樂章
中板,c小調,2/2拍子,奏鳴曲形式。 開頭,主奏鋼琴彈出八小節像是鐘聲一樣灰暗而沉重的和弦。 之後, 出現管弦樂的充滿力量的 c小調 第一主題 (片段1)。 在中提琴的引導之下, 出現了由鋼琴主奏的 降E大調 第二主題 (片段2),這一主題充滿了甜美的傷感,被認為是“最有拉赫瑪尼諾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樂章
肅穆而舒緩的三部曲式。開始的主題是從第一樂章抒情的副部主題派生來的,帶有沉思的樂念,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片段3)。
第三樂章
詼諧的快板, C大調,2/2拍子,近乎於迴旋曲。由弦樂的演奏告一段落之處,鋼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題,並將此主題加以充分地發展。雙簧管和中提琴綿綿地唱出了第二個主題(片段4),這與第一個主題形成了極明顯的對比。 樂章結尾,鋼琴以強音對旋律加以裝飾,並逐漸加快速度,最後在鋼琴與全樂隊合奏的強奏中結束全曲。
背景與風格
《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開始於1899年,這一年剛好是拉氏從英國回國之後,在英國期間,他被邀請演奏了自己的作品並親自指揮演奏了他的管弦樂幻想曲《懸崖》,在此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拉氏開始構思並創作《第二鋼琴協奏曲》,並在1899年到1901年這三年時間裡完成了這部宏篇巨著的寫作。我們可以在此對本部作品的音樂性格、音樂思維等諸多方面先做一個綜述,的確,作為音樂歷史上不可忽視和不可遺忘的作曲家和作品,各種人從各種方面對這部協奏曲進行過多方面的評價,比如“拉赫瑪尼諾夫綜合了李斯特的強烈的鋼琴風格傳統以及格林卡以來的俄羅斯傳統音樂中具有廣泛詠唱性和質樸的情緒表現力…… ”,這段文字從音樂風格角度概括了這部協奏曲的總體風格特徵,並且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拉氏在音樂上的“繼承性”特徵;又如“……此時正值俄國革命前夕,整個俄國正處於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之下,好似一座監獄,許多知識分子對現實深感不滿和苦悶。拉赫瑪尼諾夫的早期作品就反映了當時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困惑、絕望、看不到出路的憂鬱心情,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現實的不滿和尋求個人精神上的寄託。在他的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中,拉赫瑪尼諾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調抒發他內心的憂鬱與悲傷,另一方面也通過氣勢磅礴的高潮來表達他滿腔的激憤 ”,這段文字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拉氏在這一創作階段作品的主要風格和創作特徵上總結了“協奏曲”所暗含的精神氣質;另有一些文論中將全曲的風格定位於“浪漫俄羅斯經典憂傷風格 ”。在筆者看來,上述對於此曲的風格特徵的概括均有其可取之處,但筆者認為,除了上述對於此曲概括之外,還可以認為這是作曲家一種心理上的苦悶、悲哀的宣洩,因為音樂畢竟有暗淡、有起伏、有高潮,同時,這些有關音樂表現力上的形容詞或者說用於音樂分析上的某些辭彙在這裡變為了一種對於音樂風格特徵、音樂情緒特徵的概括;同時,作曲是一個非常主觀意義上行為動作,在今天我們分析這部作品當然應當站在一個歷史、巨觀綜合的角度來進行分析,並試圖從分析中獲取作曲家的創作思維與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