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751型履帶式裝甲救護車

WZ751型履帶式裝甲救護車

WZ751裝甲救護車是在85式裝甲輸送車(YW531H)樣車基礎上,將原載員室改為救護室研製而成的變型車。

基本信息

簡介

WZ751型履帶式裝甲救護車WZ751型履帶式裝甲救護車

在彈雨紛飛的戰場上,在血與火的廝殺之中,儘管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坦克和裝甲車輛披堅執銳、所向披靡,但敵人的反坦克飛彈、智慧型地雷、反裝甲子母彈、末敏彈等形形色色的反坦克武器和彈藥,仍然無情地擊中了衝鋒陷陣的鐵甲戰車,造成人員傷亡。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印有醒目的“紅十字”的裝甲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迅速接近戰傷坦克和裝甲車輛,醫護人員敏捷地救出車內受傷乘員,火速將傷員送往後方救治。這種流動在戰場上的“紅十字”裝甲車,就是裝甲機械化部隊重要的配套裝備--裝甲救護車。

wz751-1救護裝甲車

時間就是生命――戰場救護的理念就是第一時間到達

要了解裝甲救護車,就得先說一說裝甲機械化部隊戰場救護的有關知識。戰場救護是裝甲機械化部隊後勤保障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稱作“衛生勤務保障”,簡稱“衛勤保障”。先說衛勤保障體系。裝甲機械化部隊的戰時衛勤保障體系通常由營(連)、旅(團)、師、集團軍四級構成,戰時對傷員實施分級救護,即首先由坦克和步兵戰車內的乘員利用車上攜帶的急救箱(本刊第8期介紹的79式中型坦克的急救箱就位於駕駛員附近)實施自救、互救;爾後由營(連)救護所(編軍醫和衛生員若干人,乘坐裝甲救護車隨分隊機動)對本營、連的傷員實施火線搶救並迅速後送至旅(團)救護所;旅(團)救護所對送來的傷員進行緊急救治,並及時將重傷員後送至師(集團軍)野戰醫院進行早期救治。由此可見,裝甲機械化部隊的衛勤保障是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在這些環節中,最重要的是營、連救護所應當在第一時間內到達戰傷坦克和裝甲車輛處,將傷員從火線上救下來。這就要求裝甲機械化部隊的一線救護裝備,必須具備與坦克和步兵戰車相同的越野機動能力、較好的防護能力、傷員的臥姿或坐姿輸送能力等。而這些要求一般裝甲輸送車是難以滿足的(難以臥姿輸送重傷員,車內不便進行小手術等醫療作業),一般輪式汽車底盤的救護車越野機動和防護力嚴重不足,難以在炮火紛飛的戰場接近戰傷坦克。所以,研製能在戰場快速機動的裝甲救護車,就成為裝甲兵發展配套的衛勤裝備的迫切要求。
yw750-1救護裝甲車

重要的是先解決有無問題

1979年以前,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裝備序列中沒有裝甲救護車。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參戰裝甲機械化部隊傷員不易發現,發現後難以及時從火線救下來的問題,深深地刺痛了裝甲兵高級將領們的心。於是,一場填補我軍沒有裝甲救護車歷史的科研會戰拉開了序幕。

1980年4月16日解放軍總部機關(以下簡稱總部機關)正式決定,利用81式裝甲指揮車底盤研製我軍第一代裝甲救護車。1980年4月,承擔研製任務的兵工廠深入研究了裝甲救護車的作戰需求,並在此基礎上確定了裝甲救護車的總體方案。1980年7月9日,總部機關組織有關方面的專家對總體方案進行了評審,並將產品代號確定為WZ750。至1980年9月,工廠順利完成了初樣車的圖紙設計,並於1980年12月試製出了初樣車。1980年12月至1981年1月,工廠完成了對初樣車的第一階段試驗。

1981年8月16日至9月25日,新研製的裝甲救護車首次參加了我軍在華北地區進行的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聯合作戰演習,成為演習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看到標有醒目“紅十字”的裝甲救護車在演習場上飛馳而至、敏捷後送傷員的場面時,許多裝甲兵的老將領們不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裝甲兵部隊靠抬擔架救護傷員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啦!1981年11月,WZ750裝甲救護車參加了裝甲兵組織的科技成果展覽,受到了部隊和業界人士的廣泛好評。至此,我國第一輛履帶式裝甲救護車的研製工作暫告一段落。1983年12月3日,WZ750裝甲救護車正式交付裝甲兵,並作為裝甲兵的技術成果保存(現陳列於北京裝甲兵博物館)。在WZ750裝甲救護車研製過程中,被參觀工廠的外商一舉相中。為此,工廠根據外商的要求研製了加裝空調的外貿型YW750裝甲救護車,並分別於1982年和1983年出口。

WZ750履帶式裝甲救護車是在81式履帶式裝甲指揮車(WZ701)的基礎上發展的變型車,是裝甲機械化部隊的重要配套裝備。WZ750履帶式裝甲救護車與81式裝甲指揮車的主要區別是將指揮室改裝為救護室。全車有2名乘員,即駕駛員和車長(兼機槍射手),2名醫務人員(醫生和醫助),可輸送臥姿重傷員4人或輸送坐姿的輕傷員8人。車內配有4副制式擔架和兩個制式急救箱,擔架在車下可用於運送傷員,抬重傷員的擔架可直接固定為臥鋪。救護室裝有急救飲水壺、清洗消毒水箱、供氧器、藥品箱和器械箱等,醫護人員可在車內進行包紮止血、輸氧、輸液、骨折固定等各種急救和小手術。該車配備l挺7.62毫米班用輕機槍,以便在緊急情況下進行自衛。

WZ750履帶式裝甲救護車,作為我軍研製的第一種裝甲救護車,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填補了裝甲裝備體系中的空白,解決了野戰條件下裝甲機械化部隊戰場救護無制式裝備的問題。同時,它標誌著裝甲機械化部隊一線戰場救護將由傳統的抬擔架向流動的裝甲“紅十字”救護的轉變,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當然,不盡如人意處也在所難免:一是由於其底盤是在63式裝甲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底盤性能相對落後,行駛的平穩性和機動性能不理想;二是救護倉低矮,照明條件較差。救護倉全高是2.184米,減去車底距地高0.433米,再減去上下裝甲板的厚度(各約0.20米左右),救護倉實際淨高只有1.711米,如果再考慮倉內車底板的高度,淨高更低,稍高一點的醫護人員就有點直不起腰,不便於站立作業。

在彈雨紛飛的戰場上,在血與火的廝殺之中,儘管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坦克和裝甲車輛披堅執銳、所向披靡,但敵人的反坦克飛彈、智慧型地雷、反裝甲子母彈、末敏彈等形形色色的反坦克武器和彈藥,仍然無情地擊中了衝鋒陷陣的鐵甲戰車,造成人員傷亡。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印有醒目的“紅十字”的裝甲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迅速接近戰傷坦克和裝甲車輛,醫護人員敏捷地救出車內受傷乘員,火速將傷員送往後方救治。這種流動在戰場上的“紅十字”裝甲車,就是裝甲機械化部隊重要的配套裝備--裝甲救護車。
wz751-1救護裝甲車

時間就是生命――戰場救護的理念就是第一時間到達

要了解裝甲救護車,就得先說一說裝甲機械化部隊戰場救護的有關知識。戰場救護是裝甲機械化部隊後勤保障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稱作“衛生勤務保障”,簡稱“衛勤保障”。先說衛勤保障體系。裝甲機械化部隊的戰時衛勤保障體系通常由營(連)、旅(團)、師、集團軍四級構成,戰時對傷員實施分級救護,即首先由坦克和步兵戰車內的乘員利用車上攜帶的急救箱(本刊第8期介紹的79式中型坦克的急救箱就位於駕駛員附近)實施自救、互救;爾後由營(連)救護所(編軍醫和衛生員若干人,乘坐裝甲救護車隨分隊機動)對本營、連的傷員實施火線搶救並迅速後送至旅(團)救護所;旅(團)救護所對送來的傷員進行緊急救治,並及時將重傷員後送至師(集團軍)野戰醫院進行早期救治。由此可見,裝甲機械化部隊的衛勤保障是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在這些環節中,最重要的是營、連救護所應當在第一時間內到達戰傷坦克和裝甲車輛處,將傷員從火線上救下來。這就要求裝甲機械化部隊的一線救護裝備,必須具備與坦克和步兵戰車相同的越野機動能力、較好的防護能力、傷員的臥姿或坐姿輸送能力等。而這些要求一般裝甲輸送車是難以滿足的(難以臥姿輸送重傷員,車內不便進行小手術等醫療作業),一般輪式汽車底盤的救護車越野機動和防護力嚴重不足,難以在炮火紛飛的戰場接近戰傷坦克。所以,研製能在戰場快速機動的裝甲救護車,就成為裝甲兵發展配套的衛勤裝備的迫切要求。

yw750-1救護裝甲車

重要的是先解決有無問題

1979年以前,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裝備序列中沒有裝甲救護車。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參戰裝甲機械化部隊傷員不易發現,發現後難以及時從火線救下來的問題,深深地刺痛了裝甲兵高級將領們的心。於是,一場填補我軍沒有裝甲救護車歷史的科研會戰拉開了序幕。

1980年4月16日,解放軍總部機關(以下簡稱總部機關)正式決定,利用81式裝甲指揮車底盤研製我軍第一代裝甲救護車。1980年4月,承擔研製任務的兵工廠深入研究了裝甲救護車的作戰需求,並在此基礎上確定了裝甲救護車的總體方案。1980年7月9日,總部機關組織有關方面的專家對總體方案進行了評審,並將產品代號確定為WZ750。至1980年9月,工廠順利完成了初樣車的圖紙設計,並於1980年12月試製出了初樣車。1980年12月至1981年1月,工廠完成了對初樣車的第一階段試驗。

1981年8月16日至9月25日,新研製的裝甲救護車首次參加了我軍在華北地區進行的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聯合作戰演習,成為演習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看到標有醒目“紅十字”的裝甲救護車在演習場上飛馳而至、敏捷後送傷員的場面時,許多裝甲兵的老將領們不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裝甲兵部隊靠抬擔架救護傷員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啦!1981年11月,WZ750裝甲救護車參加了裝甲兵組織的科技成果展覽,受到了部隊和業界人士的廣泛好評。至此,我國第一輛履帶式裝甲救護車的研製工作暫告一段落。1983年12月3日,WZ750裝甲救護車正式交付裝甲兵,並作為裝甲兵的技術成果保存(現陳列於北京裝甲兵博物館)。在WZ750裝甲救護車研製過程中,被參觀工廠的外商一舉相中。為此,工廠根據外商的要求研製了加裝空調的外貿型YW750裝甲救護車,並分別於1982年和1983年出口。

WZ750履帶式裝甲救護車是在81式履帶式裝甲指揮車(WZ701)的基礎上發展的變型車,是裝甲機械化部隊的重要配套裝備。WZ750履帶式裝甲救護車與81式裝甲指揮車的主要區別是將指揮室改裝為救護室。全車有2名乘員,即駕駛員和車長(兼機槍射手),2名醫務人員(醫生和醫助),可輸送臥姿重傷員4人或輸送坐姿的輕傷員8人。車內配有4副制式擔架和兩個制式急救箱,擔架在車下可用於運送傷員,抬重傷員的擔架可直接固定為臥鋪。救護室裝有急救飲水壺、清洗消毒水箱、供氧器、藥品箱和器械箱等,醫護人員可在車內進行包紮止血、輸氧、輸液、骨折固定等各種急救和小手術。該車配備l挺7.62毫米班用輕機槍,以便在緊急情況下進行自衛。
WZ750履帶式裝甲救護車,作為我軍研製的第一種裝甲救護車,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填補了裝甲裝備體系中的空白,解決了野戰條件下裝甲機械化部隊戰場救護無制式裝備的問題。同時,它標誌著裝甲機械化部隊一線戰場救護將由傳統的抬擔架向流動的裝甲“紅十字”救護的轉變,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當然,不盡如人意處也在所難免:一是由於其底盤是在63式裝甲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底盤性能相對落後,行駛的平穩性和機動性能不理想;二是救護倉低矮,照明條件較差。從圖1-1可以看出,救護倉全高是2.184米,減去車底距地高0.433米,再減去上下裝甲板的厚度(各約0.20米左右),救護倉實際淨高只有1.711米,如果再考慮倉內車底板的高度,淨高更低,稍高一點的醫護人員就有點直不起腰,不便於站立作業。
水陸兩棲救護裝甲車

未來數位化戰場對 “裝甲紅十字”還有更多的期待

前面說到,裝甲機械化部隊衛勤保障中降低傷員陣亡率的關鍵是火線救護,這對醫護人員的救護水平、裝甲機械化部隊衛勤保障的組織與指揮都是一個十分嚴峻的考驗,特別是對裝甲救護車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儘管我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推出了WZ750型履帶式裝甲救護車,填補了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裝甲衛勤保障裝備的空白,而且隨後推出的幾款裝甲救護車的性能也不斷提高,但未來作戰對我軍裝甲救護車的發展也許還有更多的期待。
一是急需提高及時發現傷員的能力。與一般步兵和炮兵部隊相比,位於坦克、步兵戰車內的傷員不易被及時發現,導致傷員得不到及時救護。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求裝甲機械化部隊一線救護人員應當具備過硬的觀察能力。一般情況下,戰傷坦克、步兵戰車內的乘員大多也會受傷甚至犧牲。一線救護人員應當及時觀察戰場,並通過坦克等被敵擊中後產生的各種徵候(如坦克非正常停車、起火、冒出濃煙等)判斷受傷戰友的位置;也可通過收聽電台的呼救信號、受傷坦克乘員發出的信號彈、煙幕彈等目視求救信號,判斷傷員位置。其次是要提高裝甲救護車的觀察性能。目前的裝甲救護車,戰場的搜救設備主要是普通光學觀察潛望鏡,缺乏遠程晝、夜間光學觀察設備,如望遠鏡、微光夜視儀、熱像儀等,制約了一線救護人員在各種不良天氣條件下及時發現傷員的能力。為此,應當大大提升裝甲救護車的全天候觀察和搜救能力。同時,為適應未來數位化戰場上作戰保障的需要,裝甲救護車應當考慮實現數位化,以便能夠藉助戰術網際網路提供的衛勤保障信息,及時發現和救護傷員。
二是裝甲救護車應當向更加平穩、舒適的方向發展。傷員受傷後,雖然被醫護人員及時從火線上救下來,但如果在後送過程中由於車輛的震動、顛簸太大,很可能導致老傷未治,又添新傷。這就要求裝甲救護車輛必須有很好的減震性能,很好的行駛平順性。而目前的裝甲救護車大多是在現有裝甲輸送車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雖然85式和89式裝甲車的行駛平順性能不錯,但是筆者認為仍難以滿足平穩運送傷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研製專用的裝甲救護車底盤。從目前情況分析,筆者的觀點恐難會被業界人士“口誅筆伐”。也難怪,目前裝甲裝備的發展方向是系列化、通用化和標準化,單獨搞一個裝甲救護車底盤可能不太現實,但是與其他需要提供大運載量的裝甲運輸車輛(如裝甲油料車、裝甲彈藥補給車等)統籌考慮,也許是可行的。
三是集火線救護和緊急治療於一體。裝甲機械化部隊一線裝甲救護車數量總是有限的,在車少傷員多的情況下,總不能救一個送一個吧(上級救護所通常位於後方十餘千米的位置)。因此,裝甲救護車實際上應當成為一所流動的小醫院,要能邊救護邊治療,邊治療邊後送。這就要求裝甲救護車車內空間更加寬大、有更良好的照明條件、行駛更加平穩,醫療設備要更加齊全,可在行進間進行小手術等。可喜的是,WZ751型履帶式裝甲救護車已經在救護與治療一體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該車只要經過適當的改裝即可作為戰地包紮所、活動手術室等。
四是應當強化“三防”能力。目前,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越來越多的主戰裝備具備了超壓集體“三防”能力。相比之下,目前的裝甲救護車這種能力明顯不足。在核生化條件下,總不能讓傷員在裝甲救護車內老戴防毒面具接受救治吧。所以,與主戰坦克相比,裝甲救護車的“三防”能力應當要求更高,因為裝甲救護車車內空間更加寬大、開門時機多,建立超壓難度更大。這個問題也許解決起來並不難。WZ751、WZ752型裝甲救護車,在車內已經安裝了空調和加溫裝置,只要在這個基礎上,加上濾毒裝置、增壓風機和“三防”報警系統就可以了。
內部空間
WZ751型履帶式裝甲救護車主要戰術技術性能
戰鬥全質量:13.7噸
乘員:2人
醫務人員:2人
輸送能力:坐姿 8人
臥姿(或臥坐結合)
4人(或臥姿2人,坐姿6人)
車長:6.100米
車寬:3.060米
車高(至高射機槍):2.816米
車體高:2.227米
單位功率:17.2千瓦/噸
單位壓力:53.9千帕
最大速度:65千米/小時
最大航速:6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500千米
最大航程:61千米
主要武器口徑/類型:12.7毫米/高射機槍
彈藥基數:560發(裝在8個彈箱內)
裝甲類型:鋼裝甲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