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lseNet

食源性疾病是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發生的範圍十分廣泛,從最發達的國家到最落後的國家,每天都有食源性疾病發生。國外已開發國家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食源性疾病已建立了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的監測體系。下文就以美國為例,對其食源性疾病監測網路作一簡要介紹。
細菌分子分型國家電子網路PulseNet為了提高對食源性疾病病源菌的快速檢測能力,預防大規模食物中毒的暴發,1996年,美國CDC建立了PulseNet實驗室網路,目前全美有43個州立和5個市立的公共衛生實驗室加入了PulseNet。1999年,加拿大的6個省級公共衛生實驗室和一個聯邦政府的食品安全實驗室也加入了美國的Pu1seNet,美國CDC利用網路對實驗室進行技術指導、質量控制和資源共享。美國CDC的感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實驗室製作了沙門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李斯特菌等常見致病菌的基因圖譜和標準檢測方法提供給網路實驗室;這些實驗室隨時可以進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PulseNet資料庫,將可疑菌的檢測結果與電子資料庫中致病菌基因圖譜比對,及時快速的識別致病菌,以便進一步展開調查和控制。PulseNet使食源性疾病病原菌檢測基本滿足了準確和快速的要求,使引發食物中毒暴發的病原菌分離的時間由幾天縮短為幾小時。目前美國CDC正在利用PulseNet在全美對常見的O157:H7、沙門菌、李斯特菌、志賀菌、彎曲菌等食源性疾病致病菌進行基因水平的監測。
在過去的四年里,PulseNetUSA和HEALTH Canada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夥伴關係,成立了PulseNet Canada,並實現了兩個網路的數據實時共享。這從調查程式和公眾健康防治策略方面都有助於在食品相關疾病暴發的早期進行干預,防止附加疾病的發生,儘可能地挽救生命。目前,HHS/CDC正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內實現PulseNet構想。
以丹麥哥本哈根國家血清研究所為首的歐洲科學家正在為建立PulseNetEurope而努力。單就shiga-toxinproducingE.coli,Salmonella,andlisteriamonocytogenes這三種食品傳播病原體而言,PulseNetEurope的可行性研究已經完成。2003年6月16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研討會就這項研究結果展開了討論。PulseNetEurope計畫成功取得了歐盟2005年的專項撥款。
HHS/CDC與美國公眾健康實驗室協會(APHL)合作,於2002年12月12日和13日在夏威夷的檀香山召開了一次會議,探討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建立PulseNet兼容網路的可能性。來自亞太十二個國家/地區的十四個公眾健康實驗室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在互動式的獻計獻策會中,與會者們就成立PulseNetAsiaPacific的益處和困難展開討論,為該網路的建立出台了一套行動方案並成立了程式委員會。檀香山會談後,有幾個國家/地區已經開始致力於PFGE能力的獲取。在HHS/CDC的推動和協助下,與會者間實現了電子通話,促進了彼此間的互動和信息交流。香港公眾健康實驗室中心與日本國家傳染病署緊密合作,共同組織協調建立PulseNetAsiaPacific的相關活動。參與會談的國家/地區包括澳大利亞、孟加拉國、中國、香港、印度、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台灣、泰國和越南。2004年3月15日到17日,加入PulseNetAsiaPacific的國家/地區在香港召開第一次培訓研討會。日本、香港、台灣、韓國和紐西蘭等國已經建立起了PulseNet網路,並開始積極投入食品傳播病原體的實時亞型分級。關於建立和維持亞太網路PulseNet中心資料庫及協調網路活動所需的資金問題還有待解決。
HHS/CDC還與PAHO和InstitutoPanamericanodeProteccióndeAlimentosyZoonosis(INPPAZ,APHLandInstitutoNacionaldeEnfermedadesInfecciosasANLIS“Dr.CarlosG.Malbrán(InstituteMalbrán)合作,於2003年12月在BuenosAires召開另一次大會,探討在該地區建立PulseNet網路的重要性。與會者對成立PulseNetAmericaLatina表示強烈支持。在來自PAHO/INPPAZ的高層支持和InstitutoMalbrán的技術支持下,第一次PulseNet培訓研討會於2004年6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來自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烏拉圭和委內瑞拉六個國家的公眾健康微生物學家接受了培訓。INPPAZ將提供其在阿根廷的設備以作存放地區PulseNet資料庫之用,並將從政府層面對該網路給予支持與協作。
儘管我國自2000年起建立國家食源性致病菌的監測網,但總的說來,我國的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還相當不完善。為防止SARS類似重大疫情的發生,必須高度重視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儘快建立、完善食源性疾病和各類傳染病的監測、預警和控制體系。

PulseNet(病原菌分子分型監測網路)是美國CDC於1998年5月由副總統在白宮宣布成立的,這個網路是利用標準化的細菌實驗室分子分型技術、通過分布各地的網路實驗室的實際檢測和監測,建立網路平台及時交流和比對數據、從而識別食源性傳染病發生的關聯、調查暴發流行、快速鑑定暴發的來源。在暴發流行的識別、分析、預警和改善控制措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受到美國政府的表彰。這個網路正向歐洲和亞太區擴展。
PulseNetChina是中國CDC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SKLID)發展的我國未來細菌性傳染病實驗室監測雛形,於2004年9月正式啟動。它是以病原細菌DNA“指紋特徵”檢測(分子分型)為第一代技術,以PulseNetChina中心、輻射到各省專業實驗室,對現場分離菌株進行實時、遠程分析,為傳染源和傳播途經調查、暴發流行分析和監測服務。具備和其他國家信息交流的能力和基礎,能夠用於應對傳染病疫情國際化的形勢。國際上已開展了傳染病實驗室監測網路體系的建設,重要的細菌性傳染病監測網路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沙門菌監測網(GSS)、病原菌分子分型監測網路PulseNet等。
組建PulseNet的核心技術是分子指紋圖譜分析技術包括脈衝場凝膠電泳(PFGE)、多基因座序列測定分型(MLST)、多位點可變數量串聯重複序列分析(MLVA)、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AFLP)等,在不同的致病菌側重技術有所不同。這些技術中,一些方法已經在PulseNet國際網路中被標準化成熟,如腸道致病菌的PFGE;一些方法正在參與國際網路的共同評價和建立,如大腸埃希菌O157:H7的MLVA;一些方法正在進行探索和最佳化,在PulseNet國際網路中還沒有開展,包括腦膜炎奈瑟菌、鉤端螺旋體的PFGE等。另外,重點實驗室也正在利用細菌基因組重測序晶片技術(comparativegenomesequencing)開展全基因組水平的多菌株測序分析,研究病原菌流行期間的變異,並為發展最佳化基因分型提供全局性的和擴展性的信息。病學和病原學資料、以及基因分型得到的圖譜均記錄於每個菌株的條目下。套用BioNumerics軟體系統分析我國曆年監測收集菌株,建立資料庫。不同病原分配有不同的子資料庫,流行所得分型圖譜的比較、相似性樹圖的建立由BioNumerics中的相應分析程式完成。
截至到目前細菌實驗室分子分型技術已經在我國2003年C群流腦暴發處置、2005年豬鏈球菌感染暴發處置、多起霍亂弧菌暴發與應急處置和我國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流行特徵分析等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套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