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7

基本信息

相對“颶風”和“噴火”戰鬥機來說,美國共和飛機公司的 P-47“雷電”顯得五大三粗,開始讓人有些難以接受,甚至被飛行員拒絕使用。可是,沒過多長時間,很多飛行員就喜歡上了它。雖說“雷電”形體較大, 靈活性也確實不如 Me 109 等,但它的發動機勁大,火力猛,生存能力強,只要不是要害部位,即使挨上幾十發子彈也不礙事。而且俯衝性能好,在空戰中只要搶占到有利高度,對敵機的俯衝攻擊是很容易得手的。因此,P-47 一經使用證實其優勢後,便受到了部隊的歡迎,訂單不斷“飛”向共和飛機公司。各型“雷電”飛機被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在歐洲和太平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少數幾種曾大量生產並屢立戰功的著名戰鬥機。
只要提起 P-47“雷電”飛機,就不能不提到亞歷山大·舍維爾斯基(Alexander Seversky)與亞歷山大·卡特維利(Kartveli)兩個俄國人,和他們所創建的共和飛機公司。舍維爾斯基原是沙皇俄國的一名飛行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擊落過數架德國飛機而小有名氣。1917 年因航空技術事宜去美國工作,曾在美獲得過多項專利,後加入美國籍。由於他是飛行員出身,酷愛航空,於是在 1933 年在新澤西州的法明代爾市搞了個以他自己名字“舍維爾斯基”(Seversky)命名的飛機公司。正在這時,又從巴黎來了另一位俄國人——卡特維利。他是一個飛機設計師,共同的志趣使他們走到了一起。先是兩人合作設計了 SEV-3 水陸兩用飛機和 P-35 戰鬥機。1939 年秋,兩人在舍維爾斯基飛機公司的基礎上創建了後來很有名氣的美國共和飛機公司,舍維爾斯基出任董事長,卡特維利為總工程師。
XP-47“雷電”原型機
1939 年 9 月,歐洲戰爭爆發,法西斯的氣焰非常囂張,盟軍急需大量前線作戰飛機。同年 11 月,剛剛成立不久的共和飛機公司臨危受命,開始研製一種新的戰鬥機。開始的試驗機稱為 XP-47,後出現多種方案,分別稱為 XP-47A、B 等,定型後稱為 P-47。美國陸軍航空隊對新機提出的要求是,在吸取歐洲戰場經驗的基礎上,實現大功率、強火力和重裝甲,能為己方突防轟炸機群提供有效的空中保護。1940 年初,XP-47A 便已經設計完成。該機採用的動力裝置是當時流行的愛立生 V 型液冷式發動機。不久,美國軍方又要求改用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 R-2800 型氣冷式發動機。理由是愛立生 V 型發動機雖被當時所廣泛使用,但發展潛力不大;而新型的 R-2800 型發動機功率大,且裝有由通用電氣公司製造的廢氣渦輪增壓器和增壓空氣再冷卻裝置。改裝新的動力裝置,並非簡單的拆換問題,而是飛機結構甚至牽涉其它方面的重新設計,改裝後的飛機自然會有很大的不同。改裝 R-2800 型發動機的飛機稱為 XP-47B,後稱為 P-47B,原來的 XP-47A 隨即被淘汰。
1941 年 5 月 6 日,P-47B 首飛成功。試飛證明,該機在 5,000 米以上的高空可以 400公里/小時 的速度盤鏇,高空機動性能良好;並在 8,470 米的高度創造了時速為 690公里 的最大平飛速度紀錄。試飛後,P-47 便有了“雷電”的綽號,並簽訂了第一批生產契約。1942 年 5 月,P-47 正式批生產,6 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一代名機從此開始走向成熟,飛往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前線。P-47 飛機持續生產到 50 年代初才關閉生產線。戰後,共和飛機公司轉入噴氣式飛機的研製。他們曾試圖把一台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裝在 P-47 飛機上,使之成為美國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但是沒有成功。以後,共和公司成功地研製了“雷”系列戰鬥機,如著名的、F-84“雷暴”戰鬥機,共發展了 12 種型別,產量達 7,889 架,是最具代表性的美國早期噴氣戰鬥機;1955 年研製成功的 F-105“雷公”戰鬥機,曾在越南戰爭中大量使用。1965 年,共和飛機公司與費爾柴爾德飛機公司合併。從此,共和飛機公司和它所研製的飛機一起均成為了歷史。
從外表上看,P-47B 飛機機身圓胖,長度為 10.7 米。前機身裝有一台星形 18 缸活塞式發動機,配有一副尺寸較大的四葉螺鏇槳,直徑為 3.65 米(從 P-47J 型起螺鏇槳的直徑更大,達到 4.5 米)。飛行員的駕駛艙位於機身中部上方,尾部為倒 T 形尾翼,起落架為後三點式。採用雙梁結構的中下單翼,略帶上反角,平面形狀為橢圓形,展長 12.4 米。兩側機翼前各裝有 3 挺口徑為 12.7 毫米的白朗寧式機槍,每挺備彈 200 發以上。P-47D 型飛機兩翼又各增加一挺,使機槍總數達到 8 挺,此外機身和翼下還沒有多個外掛架,可掛炸彈和火箭等,最大外掛量為 1,135 千克。由此可見,P-47 戰鬥機的火力是很強的。但是,為了多裝或多帶武器,勢必要影響飛機的其它載荷和性能,如一架飛機的有效載荷是一定的,裝武器多就必然會裝燃料少,燃料少又會影響到飛行距離和飛行時間等性能。P-47 起初的型別,座艙前方有兩個油箱,兩翼內各有一個小型軟油箱,總載油量只有 1,190 升,作戰半徑不足 400 公里,續航時間僅 2 小時。也就是說,用犧牲航程和續航性能的辦法來加強飛機的火力。
P-47 交付使用後,讓飛行員感到驚喜的是駕駛艙非常寬敞,坐椅很高,前方視野很好。原來為了加強飛機的橫側穩定性而設計的背鰭,從 P-47D 型以後也被拆掉了,使其後方視野也得到了改善。“雷電”飛機的最大優勢是採用了新型的 R-2800 型氣冷式活塞發動機、廢氣渦輪增壓系統和發動機注水等技術。R-2800 型發動機,最大功率為 2,000 馬力,瞬時應急功率可達 2,300 馬力。專門配備的這種渦輪增壓系統,不像一般的增壓器那樣與發動機直接傳動,而是在機身座艙下方單設一個渦輪機,用發動機排出的廢氣來驅動,再由渦輪機帶動增壓葉片工作。空氣經過增壓後,可大大提高壓縮比,為在氣缸內燃燒提供更有利的條件。而工作過的廢氣則由專門的排氣管排出機身外。在 P-47D 型飛機上,還採用了一種特殊的發動機注水技術,即向氣缸內加注易汽化的液體(水或水和其它液體的混合物),用以加大燃氣流量。從而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發動機的功率,改善飛機的爬升和高空機動性能。 P-47D-30 飛機上還裝了一種電操縱俯沖襟翼。它位於機翼下部起落架艙的前面。俯衝襟翼有兩個作用:一是 P-47 俯衝時速度較快,飛機上會出現局部激波,使其出現抖動,拉起時較為困難,這時可利用襟翼幫助操縱;二是飛機俯衝時,放下襟翼可起到減速板的作用,以防止飛機出現一衝到地的危險。
此外,P-47E 飛機採用了增壓座艙,進一步改善了飛行員的座艙環境。P-47N 在機翼根部加裝了油箱,機翼尺寸也相應加大,增大了飛機的航程。P-47M 是一種速度最快的型別,最大時速接近 800 公里,曾擊落過德國的 Me 262 噴氣式戰鬥機。最重要的型別是 P-47D,許多重大改進都是從 D 型開始的,如上述的加裝機槍和俯衝襟翼等,它本身也形成了個小系列,有多種小改型。
總之,P-47 跟大多數名機的發展道路差不多,在使用中不斷改進改型,使之逐步完善。從表面上看起來 P-47 比較笨重,但由於它採用了新的氣冷式發動機和專門的渦輪增壓系統、發動機注水等技術,使它不但火力強,而且高空機動性和俯衝性能都比較突出,不足的是由於武器多,載油少,影響了飛機的航程和續航性能。但是從總體上看,P-47 不愧為一種設計成功的優秀戰鬥機,在二戰中的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歐洲戰場的主力
1942 年末,P-47“雷電”戰鬥機開始交付部隊。1943 年初就開始投入歐洲戰場使用,在英國部署了三個 P-47 戰鬥機大隊,每個大隊下轄三個中隊。 一個中隊配備 25 架飛機。其主要任務是為英、美兩國的轟炸機群護航。起初,P-47 戰鬥機大隊的運氣不好,在頭兩個月的戰鬥中,失敗多於勝利。在為英因的“蘭開斯特”轟炸機護航時,由於“蘭開斯特”航程大(2,785公里),而 P-47 的航程不足 2,000 公里,往往是到不了目標而中途返航,將“蘭開斯特”扔下來孤軍作戰。
在為美國的 B-17 和 B-24 轟炸機護航時,也是因為航程問題,只好把轟炸目標限制在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境內。在飛行距離上 P-47 有弱點,但在高空機動性和俯衝性能上,P-47 在當時是非常出色的。於是,P-47 戰鬥機的飛行員們允分利用這些優勢,採用合適的戰術與德國戰鬥機周鏇,使戰局大為改觀。如由吉姆中校帶領的第 56 戰鬥機大隊,在為 B-17 和 B-24 轟炸機護航時,總是高高地飛行在轟炸機群之上,當它們遭遇德國戰鬥機攔截時,P-47 戰鬥機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猛撲下來,將敵飢“吃掉”或驅散。P-47 還採用隱蔽突襲和轉彎攻擊等戰術,攻擊敵機頻頻得手。從 1943 年 7 月下旬起,美軍在歐洲的——些 P-47 開始加掛副油箱,使其航程加大,以便為 B-17 等轟炸機進行全程護航。當 P-47 戰鬥機第一次隨 B-17 轟炸機來到德國上空時,曾引起德國空軍的極大震動。從此使盟軍轟炸機不再是孤軍深入,被動挨打了。據統計,自 P-47 及後來參戰的 P-38 和 P-51 戰鬥機實施護航後。盟軍轟炸機的戰損率明顯下降。
由了發揮了 P-47 的長處,戰術對頭,到 1943 年 7 月,盟軍在歐洲的空中被動局面已完全被扭轉。從 1943 年 7 月底到 11 月初,僅美軍第 5 大隊的 P-47 戰鬥機就擊落敵機上百架,大大打擊了德軍的囂張氣焰。1944 年 3 月 4 日和 6 日,各 P-47 和 P-51 戰鬥機部隊連續掩護上千架規模的轟炸機對德國首都柏林進行轟炸,掀起了戰略轟炸的新高潮。在這兩天的戰鬥中, 它們與前來攔截的 Me 109、Me 110和 Fw 190 戰鬥機等展開激戰,共擊落敵機 160 架,己方僅損失 30 余架,戰果中的大部分都是 P-47 取得的。轟炸柏林給德軍以沉重的打擊,難怪德空軍元師戈林在戰後說:“當護航戰斗機出現任柏林上空時,我們就感到大勢已去了”。而最先進入柏林上空的護航戰鬥機就是 P-47。
P-47 在歐洲戰場上不但為轟炸機護航,而且也用於對地攻擊。1944 年盟軍在歐洲的反擊戰中,共有 19 個戰鬥/轟炸機大隊裝備有“雷電”式戰鬥機。為了增強對地攻擊能力,一部分 P-47 在原有機載武器基礎上,還配備了火箭(每側機翼下可裝 3 至 4 個火箭發射管)、集束炸彈或燃燒彈。P-47 的任務是掩護盟軍的裝甲部隊進攻,襲擊敵方的公路和鐵路交通網,使德軍大量運輸工具和設施遭到破壞。到諾曼第登入前後,德國軍隊已大傷元氣。德軍軍戰鬥機不敢輕易出動,大部分時間關門避戰,盟軍已牢牢掌握了制空權。P-47 和 P-51 戰鬥機部隊趁勢猛攻德軍機場等軍事設施,力圖將敵機殲滅於地面。但凡在這類低空戰鬥中,德軍的地面火力異常閃猛,給美機造成很大威脅。P-47 機身堅固、生存力強的優點此時便充分顯示出來,不少飛機被擊中負傷,甚至挨上幾十發子彈後,仍安然返航;與此相比,另一種主力戰鬥機 P51 的損失就大多了。
歐洲戰場傳奇的一幕:飛行員鮑伯.詹森的P-47與16架德軍Fw 190作戰,P-47中彈累累但仍能繼續飛行。但最後一架Fw 190用完彈藥後仍未擊落鮑伯,於是他調轉機頭,護送P-47飛向英吉利海峽。
在歐洲南部的地中海戰場上,P-47,作為 P-40 的替代戰鬥機,於 1943 年 11 月加入戰鬥,也立下了不少戰功。
太平洋上稱雄
1943 年夏天,P-47 戰鬥機開始進入太平洋、亞洲戰場。曾在南太平洋國家、印度、緬甸和中國大陸等作過戰。據資料介紹,被派往緬甸支援英軍作戰的有 16 個大隊,可以說這是 P-47 投入量最大的一個地區。另外還有少量“雷電”戰鬥機中隊進駐墨西哥和巴西等。
1944 年春天、兩個 P-47 戰鬥機大隊被派往中國成都地區,主要任務是為 B-29 轟炸機護航。P-47 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對手是日本的“零”式戰鬥機。這種飛機輕巧靈活、爬升性能好,曾在太平洋上空橫行多年。與它相比,P-47 在爬升速度、轉彎半徑和俯衝撿起等性能上稍遜一籌,但在速度和俯衝性能上卻毫不遜色,尤其是火力和生存能力,在當時的戰鬥機中是最優秀的。美軍飛行員根據兩種飛機的優劣長短,摸索出一套揚長避短的有效戰法,使 P-47 在與“零”式戰鬥機的頻繁空戰中連連獲勝。
在太平洋戰場,最早使用 P-47 作戰的,是美軍第 348 戰鬥機大隊。尼爾.E.基爾比 是這個大隊的大隊長。1943 年 6 月,他率領第 348 大隊抵達太平洋南部的澳大利亞。8 月 16 日,該大隊的一部分 P-47 飛機轉場到紐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9 月 4 日,基爾比率先出征,且首戰告捷,取得了擊落日軍轟炸機和“零”式戰鬥機各一架的戰果。
10 月 11 日,基爾比又率隊出航,飛往莫爾比港西北方向的韋瓦克執行偵察搜尋任務。當基爾比和他的三個同伴一起在 6,000 米上空巡航時,基爾比首先發現一架敵機,並立刻下令攻擊,當飛機俯衝到約 450 米時開火,接著這架敵機拖著一股濃煙墜入了波濤洶湧的大洋之中。之後,基爾比帶領同伴重新爬升到 8,000 米上空,當時晴空萬里,一望無際。他們又發現前方有一群日機,12 架轟炸機在 36 架戰鬥機的護航下,正耀武揚威地前行。單按戰鬥機的數量來說,雙方力量的對比是 12 比 1 ,但基爾比沒有猶豫,立即下令解散編隊,實施單機攻擊。經過激烈格鬥,基爾比擊落一架“零”式戰鬥機和兩架轟炸機。與此同時,隊友鄧哈姆和摩爾也各擊落一架敵機。其餘敵機見勢不妙,紛紛潰逃。當他們爬升到 6,000 米高度準備返航時,又發現兩架逃散的日機,於是基爾比抓住有利戰機,以 740公里/小時 的俯衝速度對其進行攻擊,一舉又將這兩架敵機擊落。.在以少對多的情況下,經過一場惡戰,P-47 取得了輝煌戰果。當他們返航著陸時,飛機上只剩下了 280 升燃料。
僅在 10 月 11 日的這次戰鬥中,基爾比一人就擊落 6 架日機。美國第5航空隊司令喬治·凱里中將特此授予他榮譽勳章。到 1944 年 1 月初,基爾比參加太平洋空戰不到半年,就創造了擊落日機 21 架的記錄。
在持續兩年多的戰鬥中,P-47 對日本戰鬥機的作戰連連取勝,使日軍遭受重大損失。1945 年初,新的 P-47N 遠航型投入使用(作戰半徑達 1,600 公里),正趕上參加對日本的戰略轟炸,在火攻日本的行動中立功不小。
不朽的記錄
P-47 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先後發展了多種型別,各型生產總數達 15,683 架。其中在共和飛機公司法明代爾飛機廠生產了 9,087 架;後為了加快生產速度,在印第安那州的伊文塞爾又開闢了第二條生產線,生產飛機 6,242 架;在寇蒂斯飛機公司的製造廠生產了 354 架。它們先後投入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使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一種飛機生產 15,683 架,這個數字在現代飛機中是沒有的,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
據統計,各型 P-47“雷電”戰鬥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飛行 193.4 萬小時,戰鬥出動 54.6 萬架次,消耗燃油 2.04 億加侖,發射子彈 1.35 億發、火箭 6 萬枚,投擲炸彈 13.2 萬噸、凝固汽油彈上千加侖。空戰得失比為 4.6 比 1,即擊中敵機 4.6 架, 自己損失 1 架。千架出動損失率是 7 架。這些記錄在作戰飛機史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有的甚至是創先例的。
而且,P-47 還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和飛行隊。據資料記載,在整個歐洲空戰中,單說駕駛 P-47 戰鬥機,個人擊落敵機 20 架以上的飛行員就有 7 人,如美軍歐洲戰場的頭號王牌 弗朗西斯.S.加布雷斯基 和二號王牌 羅伯特.S.詹森 等都在其中。而獲得 Ace(當時歐洲國家授予擊落過 5 架以上飛機者的榮譽稱號)資格的飛行員則為數更多。在太平洋戰場,駕駛 P-47 屢立戰功的有 尼爾.E.基爾比 等。上面已經提到,他在太平洋作戰中,曾一次出動擊落 6 架敵機,不到半年就擊落 21 架敵機,這些在空戰史上都是少見的。可惜的是這位英勇善戰的飛行員不久便英年早逝,在 1944 年 3 月 4 日,基爾比又帶領 3 名飛行員到韋瓦克上空遊獵時,遇到了日軍一個 15 機編隊。在激烈的纏鬥中,基爾比的座艙中彈,飛機墜入紐幾內亞境內的叢林之中,他沒有跳傘。基爾比的最後記錄是擊落敵機 22 架。
在著名的飛行隊中,最早裝備 P-47 並使用到大戰結束的第 56 大隊,空戰中共擊落敵機 674 架,得失比 8 比 1,產生王牌飛行員 38 人,均為在歐洲戰爭中的美軍第一。該大隊被譽為“狼群大隊”,曾使敵人聞風喪膽。另一支王牌飛行隊是第 4 大隊,其戰績與前者差不多,但損失幾乎是它的兩倍。據分析,造成這種原因的是該大隊後期改用了 P-51,而它的堅固性明顯不如 P-47 戰鬥機。
P47“雷電”的末日
1953年7.25空戰中,我軍空2師6團1大隊大隊宋中文擊落擊傷台軍P47型戰鬥機各1架;1954年3.18空戰,海軍航空兵2師6團崔巍。姜凱駕駛米格15擊落台軍2架P47戰鬥機;1954年5月11日,我海航6團中隊長保錫明、飛行員董世榮駕駛米格-15比斯殲擊機在大陳島附近擊落擊傷台軍P47各1架,我中隊長座機被擊傷,中隊長受輕傷。1954年6月3日台灣省空軍第五大隊(現台軍第401戰鬥機聯隊第一個完整換裝F-16的台軍部隊)2架P47D在大陳島上空被我海航殲擊航空兵第一師2架拉9戰鬥機(另一說為4架拉11)成功伏擊,被擊落擊傷各一架,台軍黃宏宜少尉被擊斃;迫使台軍不敢在大陳島空域活動,從而為一江山島戰役勝利奠基。其實,P47的油箱位置、機翼與機身連線處是其三大死穴,只要任何一處被擊中,P47必死無疑。
1954年6.3空戰。1954年6月3日,國民黨空軍第五大隊的兩架F-47D“雷電(台灣叫做雷霆)”螺鏇槳式戰鬥機按照常規,從台北桃園機場起飛,北上浙江沿海,到大陳列島上空進行例行的巡邏任務。
大陳列島是國民黨丟掉舟山以後,在台灣以北保留的唯一作戰基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個列島地形崎嶇,山嶺縱橫,因此難以修建機場,所以國民黨空軍不得不從台灣本島起飛戰機為其提供空中掩護。台灣方面曾經在上大陳的撩頭岩試圖修建航空基地,終因費用過高被迫作罷。
由於大陳距台灣二百海里,而距大陸如唇齒相依,國民黨空軍認為自己的飛機飛到大陳和解放軍空軍交戰,解放軍是以逸待勞,但為了保衛大陳基地,又只好勉強為之。F-47D“雷電”,是國民黨空軍認為比較適合執行到大陳作戰的戰機之一。
這次國民黨空軍第五大隊出動的F-47D戰鬥機,屬第26中隊,屬於較新型號的D-28RA型,這是韓戰爆發後,美國提供給台灣國民黨軍隊使用的,電子設備更加先進,不過因為體形偏大而不夠靈活的缺點沒有改變。
國民黨空軍塗裝的F-47D 共和雷電戰鬥機
兩架F-47D戰鬥機的駕駛員是國民黨空軍的徐德之上尉和黃宏宜少尉,兩個人都是優秀學員,但是缺乏戰鬥經驗。
下午4時,兩機到達大陳上空,剛剛改變航向進入巡邏航線,忽然從陽光方向殺出兩條黑影,直奔兩個措手不及的國民黨飛行員而來!
沒有米格起飛的警報阿?長機的徐德之上尉看到窗戶外面有一條條白線紅線划過心中想。。。
他忽然意識到 -- 共軍戰鬥機,在開炮!
徐上尉說,剩下的過程,就沒有多少可以回憶的了,他的全部心力,都在左躲右閃的規避“共軍”戰鬥機的炮火,百忙中他看到共軍出動的也是老式螺鏇槳戰鬥機,按照參照用的圖片,應是蘇制拉-9,或者拉-11戰鬥機,他們顯然是起飛後超低空飛行,利用螺鏇槳飛機優良的低空低速性能避開了雷達的監視,根據掌握的國民黨空軍巡邏慣例,來伏擊“雷電”的。這場空戰基本就是一邊倒,因為國民黨方面根本沒有回手餘地,兩架(一說六架)拉-9動作嫻熟兇悍,緊緊咬住F-47D不放。徐少尉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被拉-9打下來。在他連續作規避動作的時候,徐上尉看到黃宏宜少尉的僚機如同被繩子拴在長機的尾巴上,自己向上飛,他也向上飛,自己橫滾,他也橫滾。。。完全沒有掩護的動作。
一陣狂亂的擺脫之後,徐德之終於從拉-9的攻擊中沖了出來,但黃宏宜少尉的僚機卻找不到了。事後證明,黃宏宜的那架F-47D被拉-9擊落,黃宏宜被擊斃。
戰鬥持續不足十分鐘,國民黨空軍兩架F-47D一架被擊落,一架被擊傷。
作一下分析,這次空戰一邊倒的原因,一方面是國民黨空軍兩位飛行員的作戰經驗不足,另一方面也是雙方飛機性能決定的。
雖然拉-9和F-47D都是同時代的優秀戰鬥機,但特點完全不同,F-47D戰鬥機秉承了美軍F3F,P-40等戰鬥機的特點,裝甲厚,機身大,作戰中適合悄悄躲在高空,利用重量優勢,俯衝攻擊敵機,一擊脫離,而拉-9是蘇聯拉沃契盡設計局出品,典型的前線戰鬥機,爬升能力特強,裝備4門威力強大的23毫米機炮,適合纏鬥。徐德之少尉在遭到突然襲擊的時候,不自覺喪失了F-47D的優勢,和拉-9進入了Dog-Fighting,那真是以己之短擊敵之長,自然難以招架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