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的Me-262戰機是人類航空史上第一種用於實戰的噴氣式戰機。它顯示了當時戰鬥機發展的新方向,揭開了空戰史上新的一頁。
在Me 262的研發過程中,納粹頭子希特勒的幾句話,不僅大大延緩了Me-262作為新一代戰鬥機的正常發展,而且差點而斷送了這種性能超前的機種。
下面,我們就對Me 262的這一研發歷史作一簡單回顧。
一、Me-262的研製歷程
上個世紀的 1938 年,在地理和文化上對歐洲都有深遠影響的西班牙爆發內戰,德國的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公司(Bayerische Flugzeugwerke,縮寫 BFW,位於德國的巴伐利亞州)正確地審時度勢,開始為戰爭大量生產武器。威利-梅賽斯密特(Willy Messerschmitt)領導設計的 Bf 109 為全金屬結構,擁有強大的動力、高效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和極其簡單的結構。其設計基礎是 Bf 108“颱風(Taifun)”。
因為這項成功的設計,梅賽斯密特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他和他的公司〔1938 年,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公司更名為梅賽斯密特航空器製造公司(Messerschmitt AG)〕在西班牙內戰結束後,被邀請參加噴氣式飛機的開發工作。
世界上第一架依靠渦噴發動機上天的飛機
早在 1937 年 9 月,德國的第一台渦輪噴氣發動機(簡稱渦噴發動機)就誕生了,它是由哥廷根大學(Gottingen University)的漢斯-約阿西姆-帕貝斯特-馮-奧海因(Hans Joachim Pabst von Ohain,簡稱馮-奧海因)教授設計的。
雖然英國人弗蘭克-惠特爾(Frank whittle)是公認的航空渦噴發動機之父,並擁有該技術的專利,但卻是德國人最先使得這項技術實用化。初次成功後沒多久,馮-奧海因就前往恩斯特-亨克爾(Ernst Heinkel)的公司工作,在那裡有更好的設備和工作條件。
1939 年 8 月 27 日,一架設計編號 He178V1(V——Verschsmuster,試驗型號之意)的小飛機首航成功,它是世界上第一架完全依靠渦噴發動機飛上天的飛機(所用發動機是馮-奧海因的 HeS 3B 型發動機)。但這件航空史上的大事被嘈雜的二戰爆發所湮沒,很久以後才為人所知。
同一時期開發渦噴發動機的廠家除亨克爾公司外還有布蘭登堡發動機製造廠(Brandenburgische Motorwerke,縮寫 BMW)。BMW 提出的“BMW-Bramo”方案不同於馮-奧海因的設計,使用軸流式壓氣機——從蒸汽輪機上獲得的靈感。這樣的設計與離心式設計相比有兩個明顯的優點:⑴發動機既有較小的橫截面積;⑵同等推力輸出時,轉速低。
從 P1065 到 Me 262
1938 年 8 月 27 日,一個確定未來噴氣機發展計畫的專家會議在梅賽斯密特公司召開。10 月份會議確定了詳細的概念方案——梅賽斯密特 P1065,隨後納粹德國航空部(Reichsluftfahrtministerium,縮寫 RLM)技術局(Technische Amt)下達了研製命令。
梅賽斯密特 P1065 計畫安裝兩台 BMW P 3302 發動機;每台發動機能提供 315 公斤的推力。P1065 是輕型單座戰鬥機,續航時間只有 30 分鐘。最初的設計遵循傳統的、經過充分論證的《全金屬飛行器設計規範》:主翼外形為平直梯形翼,有 5°上反角;BMW P 3302 發動機安裝在主翼中部靠內側的短艙內;常規尾翼布局,三角形平尾高置,翼尖修圓,可收放式後三點起落架。
根據主翼的位置和主起落架的布局等,P1065 又分為兩種設計方案:
方案一:常規下單翼。機身橫截面呈圓角梯形。主起落架輪胎收藏於機腹,為了不破壞主翼梁的連貫性,採用了非常有趣的收藏方式——主輪艙沿機身縱軸線前後串列設計,右側主起落架輪艙在前,左側主起落架輪艙在後。
方案二:中單翼布局。機身橫截面呈橢圓形。主起落架輪胎收藏於機身肋艙,主輪艙對稱的分布在機身縱軸線左右兩側;因為懸臂式的主翼梁結構和太小的輪矩,主起落架左右輪相互干擾,所以主輪軸與支柱之間使用轉軸鉸接,當主起落架收起時。主輪軸繞支柱旋轉約 70°,使主輪始終與地面近似垂直(這種設計在若干年後被套用到了前蘇聯米格-21 系列飛機上)。
就在梅賽斯密特 P1065 方案要進入具體設計時,BMW 宣布渦噴發動機的直徑將比原先估計的大,但推力接近原設計的兩倍。1939 年 6 月,梅賽斯密特公司提交了新的 P1065 方案:與初期型的主要區別就是加大了發動機短艙。P1065 翼展 9.40 米,機翼面積 18.00 平方米,機長 9.30 米,機高 2.80 米,時速 900 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