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聆聽Macy Gray的聲音真是一種十分美妙的經驗。她的歌聲可以讓你覺得像和她偎在一起親昵共渡幾個小時,也可以讓你感覺身處一個磨肩擦踵的擁擠酒吧里;時而讓你毫無防備地深深浸透在她甜蜜的歌聲中,時而又以強而有力的嗓音活跳跳於鮮活旋律里。一般人乍聽Macy的歌聲往往會馬上聯想到四0年代爵士天后Billie Holiday(比莉哈樂黛),但再繼續細聽之後又會從中窺見好幾位傳奇歌后的影子:Abbey Lincoln、Bette Davis、Nina Simone、Karen Dalton、Tina Turner….。然而最終你會發現,Macy Gray的聲音就是Macy Gray自己的聲音,無可替代的聲音。在Macy Gray的首張個人專輯"On How Life Is(什麼樣的生活)"中的10首歌曲里,Macy醇熟地將Old-School Soul、Hip-Hop、R&B、Funk、Rock….等各式元素冶於一爐,她將過去對各種樂風的制式規範、限制和對市場的阿諛奉承全都置諸腦後,使得聆賞整張"On How Life Is"專輯的感受就像是輕鬆地駕著愛車在洛城行遍大街小巷:搖下你的車窗,你會發現Macy的音樂根源和創作靈感俯拾皆是。一種持續滾動的節奏緊緊扣住整張專輯千變萬化的情緒,以及將各種多樣風格折衷其中的編曲安排。從讓人一聽就上癮、滿布暗諷情節的開場曲“Why Didn''t You Call Me”,一直到充滿生氣的結尾曲“The Letter”,一路都讓人感到毫無壓力、自然且渾然天成。
Macy Gray就在這個跨文化融爐的中心點成長;在錄製"On How Life Is(什麼樣的生活)"專輯時,她主導了參與錄製工作的十多名樂手,以謎樣的熱情營造出屬於她個人風格的一篇篇精緻小品。在這幾乎被搖滾和Rap兩大勢力所主宰的城市裡,Macy創造出了她自己的音樂小宇宙,而這個小宇宙,根據Macy自己的說法,是屬於每一個人的。
“這不只是聽完一張唱片的感覺,”Macy自己表示,“你可以透過專輯看到整個氛圍和創造此番氛圍的樂手們-包括有多年演出經驗的資深樂手,和首度參與唱片錄製工作的後起之秀。大部份在這張專輯中演出的樂手都是和我一起合作寫歌的夥伴,或是我的好友。”Macy Gray的音樂在無數的於客廳、錄音室和排練場地所進行的即興演出和排練間茁壯成型,後來Macy又在下班時間後創造出一段她自己的音樂時段,她將其稱之為“我們自己的時間(The We Ours)”,也就是她在好萊塢一家咖啡廳演唱的時段,這個現場演出的時段擴充了她的交友圈,也琢磨出以後在演唱會上所需之功力。
“我會開始這個駐唱工作是因為我們常常在錄音室錄到很晚,收工後就找不到地方可以去;”Macy說道,“我在這裡唱歌以後,名聲逐漸傳播開來,一些樂界名人像是Tricky和The Roots合唱團都曾來坐過;不過大部份時間來這裡的都不能算是世界級的巨星,但他們在地方上還是頗富盛名的。我們以前每個禮拜演出一次,可是因為演出場地太小,只能坐100個觀眾,所以我們就把原來12個人編制的樂團精簡成4人樂團,編曲也重新設計。”
在Macy Gray的"On How Life Is(什麼樣的生活)"專輯裡完美結合靈魂與現代Hip-Hop的獨特作風,可說是跟著Macy一起成長養成的。生長於俄亥俄州坎頓區(Canton)的Macy Gray,是在父母的唱片堆:Sly Stone、James Brown、Marvin Gaye、Stevie Wonder(他是Macy的最愛)、Aretha Franklin、Patti LaBelle…. 里長大的。就讀國中時,正值第一波Hip-Hop興起,後來轉學到一間幾乎都是白人就讀的學校念書,使Macy又接觸到了搖滾樂:“因為那是他們必聽的音樂,我沒有自己的收音機,所以就跟著同學們一起聽。幸運的是我那時對各種事物都抱持著開放的態度,所以我只要多聽幾次任何一種類型的音樂,就會培養出對它真正的興趣。”
從小就熱愛音樂的Macy曾受過七年的古典鋼琴訓練,不過要說到在公開場合唱歌,那可是最近幾年才發生的事。事實上,以前的她連話都很少說:“小時候我的聲音很可笑,每次我一開口,其他小孩就會取笑我,所以我就閉口不講話了。每個人都以為我是因為害羞才不喜歡說話,其實那是因為我對我自己奇怪的聲音很在意,當時我壓根兒都想不到將來會去唱歌。”
Macy後來搬到洛杉磯,於著名的南加大電影學院專攻劇本創作。後來她和幾個玩音樂的同學結為好友,他們邀請Macy為他們所寫的歌填詞,一次好友們要進錄音室錄製Macy所寫的一首歌,主唱放鴿子沒出現,於是團員們力邀作者Macy自己親自上場,因此錄下了她生平第一卷歌唱試聽帶。後來那捲試聽帶流傳出去,很多聽到Macy獨特聲音的人紛紛交相詢問這個女孩是誰,而一位在洛城各大飯店巡迴演出的爵士樂團領隊聽到了這卷帶子,當下邀請Macy加入他的樂團。“我覺得他瘋了,才會喜歡這樣子的破聲音。不過看在酬勞還不錯的份上,我還是答應了他的邀請。”Macy承認。“只要唱上一個小時的經典爵士曲目和幾首Frank Sinatra(法蘭克辛納屈)的歌,就可以賺100塊呢!” Macy接下來就開始在愈來愈多的樂團試聽帶里露聲,意外地為自己在地方上累積了不小的知名度。“我真的覺得這些人都只是在安慰我,他們根本不知道他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可怕,因為那時我腦海里還滿是那個不敢說話的小女孩的影子。我對歌唱事業想都不敢想,但在我們開始於洛杉磯的一些固定演出點定期表演時,將演唱當成事業的想法就越來越具體了。”
Macy Gray於1998年4月被Epic唱片簽為旗下藝人,同年6月即展開"On How Life Is(什麼樣的生活)"專輯的錄製工作,她和為Fiona Apple、The Wallflowers闖出一番天下的傑出製作人Andrew Slater一起在好萊塢數間錄音室里進行專輯錄製工作。“我們工作的情緒很高昂,每個人都非常渴望演出,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嶄新的音樂經驗。”"On How Life Is(什麼樣的生活)"中所有歌曲的歌詞都出自Macy Gray的筆下,創作的靈感很多都來自於她的實際生活體驗。“它紀錄了我生活的一部份,這部份也是啟發我創作的主要靈感源頭。專輯名稱叫‘什麼樣的生活’,但其中談及的就是我的生活。我並不是要對全世界演講,我沒有那么大的企圖心。這張專輯表現出我所經歷過的事,我希望聽眾們可以從中發現我們之間的相互關聯。” 參與演出的樂手包括有Macy長期的創作夥伴、編曲家Darryl Swann和鍵盤樂器手Jeremy Ruzumna、Macy的好友DJ Kiilu和前Red Hot Chili Peppers 的吉他手Arrik Marshall,此外,還有一些樂壇前輩像是Funkadelic的吉他手Blackbird McKnight、前Tower of Power的打擊樂器手Lenny Castro、知名鼓手Matt Chamberlain等人拔刀助陣。 無論是首支單曲“Do Something”里Funky的節奏與Macy活躍的勵志字句,或是如薄霧般層層籠罩、散發年輕時Aretha Franklin氣息的抒情曲“Still”,整張專輯將Macy Gray特殊但讓耳朵十分舒服的歌聲發揮得淋漓盡致。
而"On How Life Is"專輯不但產生“I Try”、“Do Something”、“Still”等令人驚艷不已的排行單曲,同時在2000年Macy在全英音樂獎鋒頭畢露勇得最佳國際女歌手、年度國際新人等殊榮及並在葛萊美獎贏得最佳女歌手大獎,不只是在媒體及樂評上獲得肯定,專輯在市場銷售上至今全球銷售已超過七百萬張,證明Macy已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新風潮及音樂勢力。
這位無論嗓音及外型都卓然出眾的才情女歌手在音樂上的表現得到樂界一致讚賞而個人外在魅力也博得流行時尚界的青睞,不僅舞曲界的天王Fatboy Slim力邀Macy跨刀新碟獻上其所創作演唱的“Demons”,搖滾榜上的常勝軍Dave Matthews Band邀請Macy一起巡迴演出,連全美脫口秀大姐大及葛萊美獎主持人Rosie O ''Donnell蘿西歐唐娜也公開讚揚Macy的歌藝。緊接而來的高潮不斷,Macy在2000 年VH1/ Vogue Fashion Awards(美國具指標性的流行時尚大獎)中獲得最時髦的女藝人(Most Fashionable Artist , Female)頭銜,也成為知名服裝品牌CK的平面模特兒。2001年將躍上大熒幕與丹佐華盛頓、伊森霍克同台演出新片“Training Day”。而另一部新片“Spider Man”也鎖定Macy加入演出。
經過"On How Life Is(什麼樣的生活)"的成功洗禮及演藝事業成功開展,Macy萬眾矚目的新作"The id(我要的生活)"與製作人-前Def Jam唱片公司老闆Rick Rubin(Red Hot Chili Peppers, Run-D.M.C.) 並肩投入幕後製作工作,打理一首首Macy式招牌歌曲,跨刀的同行好友包括Erykah Badu、Amir(From The Roots)、John Frusciante(Red Hot Chili Peppers)、Mos Def等,而專輯定名"The id(我要的生活)"闡揚人們應順從本能的情感反應,勇敢追求、滿足心底的欲望,Macy不假掩飾徜開最真實、野性的內心世界,首支單曲“Sweet Baby”是“I Try”、“Still”的風格延伸,Macy與Erykah Badu合力催生,描述Macy陷入愛情無視他人的專注狀態;旋律散發驚人魅力的“Relating To A Psychopath”將Rock、Techno、Hip Hop、Reggae等音源共治一爐,一首層次繽紛奔放曲;發出拋開性壓抑口號的“Sexual Revolution”,Macy暢言多年來所受到的禁錮與重生;與傳奇饒舌歌手Slick Rick合作的“The World Is Yours”勵志味濃厚,則是電影“尖峰時刻 II”的插曲;幽默筆觸的“Oblivion”更形Macy成熟敏銳的創作實力...透過這14首新作,你解讀出Macy的Id了嗎?貼進情色Macy,就從現在開始。
音樂作品
專輯專輯名稱 | 發行時間 |
big 2007-03-27 英語 | |
the trouble with being myself 2003-05-01 | |
On How Life Is 1999-07-27 英語 |
專輯介紹
《The Very Best Of Macy》 2004年09月
《Big》2007年03月
《How Life Is》1999年07月
《Trouble With Being Myself》2003年04月
《IdId》2001年09月
2010年,梅西葛雷親自擔綱執行製作完成的【愛得多美麗THE SELLOUT】是她展現最佳歌唱狀態的個人作品,這可能是她出道以來最棒的一張專輯,專輯裡頭有像"Lately"這首歌一樣展現梅西葛雷經典的流行靈魂樂歌唱風格的歌曲,她也延展了多樣化的風格,像是有好友史萊許(Slash -*槍與玫瑰合唱團、絲絨左輪合唱團Velvet Revolver)帶來火熱的吉他獨奏,展現超大格局的大作"Kissed It",或是宛如鬼才歌手王子(Prince)音樂風格的慢板放克酷作"Stalker"。
應邀在專輯裡頭獻藝的樂手除史萊許外還有叱吒80年代的動感巨星巴比布朗(Bobby Brown)以及新世代電音搖滾組合—搖滾舞聖(BodyRockers)的成員凱茲詹姆斯(Kaz James)。專輯的錄音工程則是請到4度獲得葛萊美獎肯定的混音師曼尼麥洛昆坐鎮操刀,他的代表作包括Lady GaGa的專輯「超人氣The Fame」,以及蕾哈娜的冠軍曲"Umbrella"…等。
梅西葛雷表示,專輯的首支單曲"世界多美麗Beauty In The World"有著舞動生命芳華的感覺,這首曲風愉悅動人的單曲一開始就有點大衛庫塔這位電音DJ/製作人的浩室舞曲的調調,葛雷後來把這首歌變成一首洋溢著和平與愛的感覺,朗朗上口的快樂流行樂,"Beauty In The World"是從她女兒身上得到靈感的歌曲,某天她無意間聽見在隔壁房間裡的女兒歇斯底里的笑聲,她回憶這段過程時說:「那一天,我的心情真是糟透了,我聽見我女兒在隔壁房間大笑,她笑得非常開心,我不知道她在笑什麼,我心想『不管怎么樣,她是快樂的。』我覺得至少我在家裡沒讓人失望,因為,我女兒是快樂的。」
在"Real Love"這首歌曲中,她與流行/節奏藍調動感歌手巴比布朗的歌聲就瀰漫著性感撩人的戲謔感覺,此外,也有描述刻苦銘心的告白的"On & On",或是痛改前非的"Still Hurts",葛雷坦承:「…那個時候,我經歷了兩,三段的情感關係,我的愛情人生並不太好,去年一整年都很難受。」
在"世界多美麗Beauty In The World"這首主打單曲中,梅西葛雷以真情流露的靈魂美聲唱腔重新找回出道當初那份引發心靈共鳴的動人情感,歌曲鼓勵世人欣賞周遭的美麗事物,傳遞美麗好心情,Billboard雜誌盛讚這首單曲再度展現了梅西葛雷創造流行金曲的功力,歌曲發行後登上全美舞曲榜亞軍,也被金球獎喜劇影集「醜女貝蒂」(Ugly Betty)選為該影集最終集的謝幕主題曲。同時也是電影「男女生了沒」走紅的凱薩琳海格最新愛情喜劇「刺客公敵」的電影插曲。
專輯以別具意義的"The Comeback"作為結束曲,這首歌曲無疑是在宣告所有的事情都已經圓滿達成,希望美好事物的降臨,她在歌詞中唱到:嗨!這個世界,我來了!/經歷了千辛萬苦,我要再次大放異彩!(`Hey big world it`s me again/ I`m coming way back to be big again`)。
01.The Sellout
02.Lately
03.Kissed It
04.Still Hurts(Feat.Romika )
05.Beauty In The World
06.Help Me
07.Let You Win
08.That Man
09.Stalker
10.Real Love
11.On&On
12.The Comeback
獲獎記錄
1. 2000年Grammy 葛萊美獎-以單曲"I Try"拿下最佳女歌手大獎
2. 2000年Brit Awards全英音樂獎-贏得最佳國際女歌手及年度國際新人等獎項
3. 2000年MTV Video Music Awards-以單曲"I Try"獲得最佳新人獎
4. 2000年VH1 / Vogue Fashion Awards-最時髦女藝人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