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John·Pfeiffer(1920—1996)供職於BMG唱片集團旗下的一家規模龐大,歷史悠久而且品質上乘的名牌唱片公司——全稱為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成立於1901年,總部設在紐約.作為立體聲萌芽時期的三大發燒品牌之一,RCA旗下藝人眾多,錄音寶藏俯視皆是,尤其是“Living Stereo”系列幾乎是張張精彩,款款熱買.多年來, RCA為推動20世紀唱片工業的發展締造了許多豐功偉績.
由於當年RCA與英國的Decca唱片公司有著密切的夥伴關係, RCA在歐洲的錄音多委由Decca的王牌錄音師威爾金森(Wilkinson)負責,其效果之優異自然可想而知.在美國本土,最早的製作人Richard Mohr與錄音師Lewis Layton被分成一組,負責單聲道唱片的錄製;而製作人John Pfeiffer與錄音師Leslie Chase被分到另一組,負責立體聲唱片的錄音.後來, Richard Mohr, Lewis Layton和John Pfeiffer三個人成為RCA幕後的靈魂人物.這組“三劍客”幾乎見證了RCA在“黃金年代”所有的輝煌歷程.尤其是John Pfeiffer,更是締造RCA“Living Stereo”歷史名盤的最大功臣,在此我們必須特別提到他.
John Pfeiffer在大學獲得音樂與電子工程雙學位後,與1949年加盟RCA,不久,他的才華便引起注意,被調到Artist & Pepertoire部門開始應付那些難纏的藝人.
他第一個碰到的女鋼琴家蘭朵夫斯卡讓其他人大傷腦筋.當時這位正在錄製巴 赫鋼琴協奏曲集的老人家已有70高齡,她不願意到紐約奔波往返,令唱片公司束手無策. John Pfeiffer接手後很快獲得老太太的信任,乾脆讓技術小組開赴到康內迪格洲她的家裡進行錄音.後來直到老人去世,都視Jack為知己.
John Pfeiffer負責過的藝人還有指揮家托斯卡尼尼,查爾斯·明希,羅伯特·肖,斯托科夫斯基,萊納;小提琴家海菲茨,米爾斯坦;鋼琴家魯賓斯坦,霍洛維茨,范克萊本;歌唱家普萊斯;以及瓜乃里,東京四重奏等.
在30多年的製作生涯中, John Pfeiffer還多次獲得各項唱片大獎,其中包括1990年國際錄音藝術與科學協會授予的最佳製作人終生成就獎.1994年《托斯卡尼尼全集》最高成就獎;1996年《海菲茨全集》葛萊美獎等等.
1992年RCA的“Living Stereo”唱片以CD版再次發行,John Pfeiffer再次出任監製.1996年他正在錄音室監聽一張即將推出的“Living Stereo”CD母版,不幸心臟病發作去世,是真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範。
人物經歷
晚年,John·Pfeiffer在倫敦、漢堡和東京等地旅行時向音響愛好者講述了他參與的、在錄音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LIVING STEREO(現場立體聲)唱片的研製過程。
用立體聲來錄製音樂是人們多年的夢想。早在30年代早期就有人開始研製立體聲,並取得了一些成果。指揮家斯托科夫斯基與貝爾電話公司合作,製作了一些用雙軌方式記錄左右聲道信息的唱片。這種唱片在播放時需要兩個唱針和兩套放音系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它未被市場接受。
LP出現以後,新型的電子刻片技術為具有實用價值的立體聲唱片的研製提供了契機。1953年,RCA唱片公司擁有了專業的雙聲道錄音設備,並設計出了可以讓多重信號同時輸入的錄音控制台。
我於1949年開始在RCA工作,對立體聲錄音很有興趣,努力利用每一次機會來實驗這種新技術。第一次是1953年10月6日在紐約的WEBSTER音樂廳,斯托科夫斯基和他的交響樂團參與了這次實驗,但遺憾的是這一次沒有留下任何資料。1953年12月,法國指揮家蒙都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在曼哈頓錄製了德里布的芭蕾舞《科蓓里亞》片段。這次錄音我們使用了單聲道和雙聲道兩套設備。公司至今還保存著這次實驗所獲得的一些立體聲片段。
此後,我對立體聲錄音更有信心,主張在每次為交響樂團錄音時都使用單聲道和立體聲兩套設備,這既不影響投放市場的單聲道唱片的製作,又為立體聲實驗提供了更多的機會。1954年4月在錄製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出柏遼茲的《浮士德的沉淪》時,由於有獨唱,我們用了三個麥克風,舞台中間一個,左右各一個。用這樣的方法錄製的“地獄之旅”一段非常精彩。日後我常拿它當作測試錄音。
弗里茨·萊納1953年被任命為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他與樂團的首次錄音是1954年3月錄製的施特勞斯的《英雄的生涯》,後來又錄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以及《莎樂美》中的“7個修女的舞蹈”。RCA的錄音師用在波士頓使用過的那套設備,最終使這三個錄音成為經典。立體聲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非常激動人心。90年代在出版LIVING STEREO系列CD唱片時,這個曲目成為首選。
斯托科夫斯基一向是新錄音技術的熱心實踐者。1954年3月18日,我們在錄製他指揮的貝多芬《第6交響曲》時,使用了立體聲設備。紐約市內曼哈頓中心的音樂廳有非常好的音響條件,我們在那裡安置了3隻麥克風,但斯托科夫斯基的樂隊擺位很特別,弦樂都在左邊,木管樂在右邊,銅管樂在木管樂後面,打擊樂在中間。由於錄音後的音響效果過於奇特,這張唱片直到現在也沒有出版發行。
上述三次實驗,使我們增加了對立體聲技術的信心。我們堅信,立體聲會給人們帶來更真實的音樂感受。1954年4月,我們錄製了魯賓斯坦和萊納指揮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的勃拉姆斯《第1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和萊納是音樂史上的黃金搭檔,這張唱片的效果極佳,但由於是實驗品,直 到1977年這張唱片才投放市場。
這一年夏天,蒙都與波士頓交響樂團錄製了德彪西的《大海》。我還記得我曾剪輯過這次錄音的立體聲母帶,還發行過它的單聲道唱片。但這套母帶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還是在1954年夏天,指揮家阿圖·菲德勒和波士頓通俗樂團與RCA簽定了一系列錄音契約,其中一些是用立體聲錄製的。由於波士頓通俗樂團演奏的大多是流行曲目,這些錄音使立體聲獲得了更多聽眾的認可。波士頓通俗樂團錄製的奧芬巴赫的《巴黎人的生活》是RCA投放市場的第一張LIVING STEREO唱片。
1954年11月,孟許在RCA錄製了他最拿手的柏遼茲《幻想交響曲》。儘管LIVING STEREO系列中有這張唱片的編號,但它始終沒有在這個系列裡正式出版。最終它是在“金印系列”中發行的。
我們還用立體聲錄製了托斯卡尼尼晚年最後的兩場音樂會,那是1954年4月。由於演出的效果不理想,托斯卡尼尼不允許唱片出版。這是這位指揮大師一生中僅有的立體聲錄音。
霍洛維茲起初對雙喇叭立體聲有些不理解。他曾對我說:“鋼琴的聲音是從舞台中央發出來的,可立體聲唱機的中間卻沒有喇叭。”
海菲茨演奏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是我最喜歡的LIVING STEREO唱片。這次錄音是海菲茨第一次與萊納合作。我還記得正式錄音那天(1955年4月21日)錄音室里出現了尷尬的場面。可能是由於緊張,海菲茨不知道該乾什麼。我在控制室用對講機對他說:“海菲茨先生,你準備好了嗎?”他回答說:“沒有,我什麼準備活動都沒做。”樂隊里出現一陣轟笑,萊納也笑了。就這樣,在那一天結束時,RCA擁有了唱片史上最偉大的錄音。
到1958年,RCA已經儲備了相當數量的立體聲錄音,新型的立體聲LP開始大量投放市場。這一年春天,公司的同仁都在思考這種新唱片應該叫什麼名字。最後大家一致認為立體聲唱片代表著一種身臨其境的音樂體驗,所以把它叫做LIVING STEREO,也就是“現場立體聲” 。
到1958年10月,LIVING STEREO中的古典音樂部分已出了48種單張唱片、還有兩張一套的歌劇選曲,以及5張一套的魯賓斯坦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演奏樂隊主要是萊納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孟許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和菲德勒的波士頓通俗樂團,還有羅伯特·肖的合唱團以及莫頓·古德的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