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克·卡默林·翁內斯

海克·卡默林·翁內斯

海克·卡默林·翁內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1853年在荷蘭格羅寧根出生。1911年因發現了超電導性而獲191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1926年在荷蘭萊頓去世。

基本信息

人物簡歷

1853年翁內斯在荷蘭格羅寧根出生。父親是一位磚廠的老闆。經過在本地讀完基礎課程學校後,1870年他進入格羅寧根大學,得到“後補”學位。

次年他去德國海德堡當學生。

1873年返回格羅寧根,通過他的博士考試。

1879年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地球轉動的新證據”。

1882-1923年在萊頓大學任實驗物理和氣象學的教授。

1871年當翁內斯還是18歲時就顯出他解決科學問題的天才。當年他獲得烏列氣特大學自然科學系組織比賽的金獎。次年,獲格羅寧根大學類似的銀獎。

1904年他建立一個很大的低溫實驗室,並在世界上第一次做出液氦,使溫度可低達3度K。

1883年他當選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科學院院士。

1911年發現了超電導性而獲19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研工作

翁內斯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三方面:

(1)收集實驗證據去支持物質的原子理論,並給出溫得瓦爾低溫下氣體的微粒理論。

(2)建立低溫實驗室,產生低溫,為他在低溫下研究固體電阻的變化準備條件。1908年他第一個使用焦耳·湯姆森效應使氦氣液化,而溫度可低達3度K。

(3)研究固體在低溫下電阻的變化。

詹姆斯·杜瓦最先研究固體在低溫下電阻的變化。當時對這個問題有二種看法:有些人,如威廉·湯姆森相信,金屬在絕對零度時電阻會變成無窮大。有些人,如翁內斯等則認為電阻會穩定地下降;直至零。因此,翁內斯和各布·克雷重新研究杜瓦做的固體在低溫下電阻的變化。開始他們用金和鉑做研究。後來用水銀。這是因為水銀可用蒸餾的方法提純。這很重要,因為低溫下物質的電阻主要由雜質所產生。翁內斯用他自己獲得的液氦做致冷劑。當溫度下降至4.19度k時,他觀察到水銀的電阻突然消失,這令他很吃驚。但經過幾次重複後,還是得到相同的結果。後來,翁內斯把實驗過程反過來,重新升高溫度再測水銀的電阻。當溫度達4.12度k時,水銀又有了電阻。說明這現象是真實的。翁內斯就這樣發現了超電導性。1911年翁內斯在一篇題為“水銀電阻突然消失”的文章上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他在文章中說:這種特別的電阻比最好的導體在正常溫度下的電阻還要小千萬倍。以後,翁內斯把這種現象稱為超電導性。後來通稱超導。由於翁內斯發現了超電導性而獲得191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個人榮譽

由於翁內斯對科學做出許多重大貢獻,他獲得的重要獎章如下:

(1)1910年獲馬泰烏奇獎章;

(2)1912年獲倫福德獎章;

(3)1913年獲諾貝爾物理獎;

(4)1915年獲弗蘭克林獎章。

個人遺產

(1)現在在荷蘭的萊頓布爾哈弗博物館還可以看到翁內斯設計的一些儀器;

(2)萊頓大學物理系做液氦的低溫實驗室是以翁內斯命名的;他的學生和繼任實驗室主任基桑是第一個能把氦固化的人;

(3)超液氦的蠕動現象也被稱為翁內斯效應;

(4)月球上的隕石坑也稱為翁內斯隕石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