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結構及工作原理
木材幹燥窯主要由數台軸流風機(直接安裝在耐溫防潮電機軸上)、進排氣管道、調風門、執行機構、噴蒸管、溫濕度控制儀、取樣小門、加熱器、擋風板等組成。(見示意圖)
木材幹燥窯是將木材按一定的形式堆放於窯內,人為地控制乾燥介質溫度、濕度及氣流速度,利用氣體介質的對流傳熱,同時通過執行機構,自動開關進排氣調風門排濕,而對木材進行乾燥。
木材幹燥操作基本過程
(一)碼料
1、木材的層與層之間的間隙必須一致。
2、每層的隔條必須均勻、否則對木材壓彎或變形。
3、在堆放過程中,每層必須整齊,防止垮料或彎曲。
(二)裝窯
1、裝窯料堆與窯壁前後左右及頂部分別為1000、1000、250、250、250,允許一定誤差,但整窯填充率應≥70%(含堆料間隙),料堆總高度應高於擋風板下緣,以防造成熱濕空氣短路。
2、同窯乾燥木材厚度差應控制在10mm以內。
3、同窯乾燥木材初含水率差應控制在5~10%以內。
4、不同樹種不得同窯乾燥。
(三)設備檢查
檢查風機是否處於待機狀態、噴淋排濕是否正常。
(四)木材預熱處理
升溫速度設定為2~3℃/小時左右,使窯內溫度上升,噴蒸處理,濕度逐步達到60~70%之間。預熱過程一般定在36小時左右,但是溫度應根據不同樹種而定,使木材自身充分熱透。
(五)木材幹燥中間處理
1、乾燥過程中溫度不能過高,並且每2~3小時風機倒向1次,排濕2次,每次兩分鐘。
2、根據木材的初含水率不同,對照選定乾燥基準,對木材中間處理即向窯內噴蒸,提高介質相對濕度,使木材表面吸收,以調整木材的含水率分布,減少含水梯度,從而減小木材中的內應力,防止乾燥缺陷產生。
(六)木材後期處理
在保持窯內濕度的同時,進行緩降,直到最終要求的木材含水率。乾燥過程結束後,再向窯內噴蒸,達到一定的濕度,冷卻降溫10小時左右停機,內外溫差在≤10℃時出窯。
(七)出窯後養生
木材出窯後,根據不同樹種進行養生,一般養生時間應在10~15天。
木材幹燥缺陷及預防措施
(一)乾裂
木材幹燥時,薄弱處沿縱向(順向)裂開,這是由木材各部分乾縮不均勻產生應力引起的。乾裂又分為:輪裂、端裂、表裂和內裂。輪裂是木材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缺陷,與木材幹燥無關。端裂是木材端頭乾燥比內部快得多,端頭的水份已降到纖維飽和點以下,要乾縮,但內部的水份還在飽和點以上,不能幹縮,端頭受拉力,超過木材橫紋抗拉強度時,形成端裂。防止辦法:乾燥初期溫度過高,濕度太低造成的。內裂是由於乾燥後期木材表面硬化,不能再乾縮,而內部隨含水率的除低要收縮,受到表層的牽制,使木材內部受拉應力。當超過木材橫紋抗拉強度時生產內裂,防止辦法,中期乾燥時加大噴蒸次數,加大強度,使表面木材可以補充收縮。
(二)皺縮
乾燥後木材表面呈波紋狀,主要是自由水從細胞腔排出時,產生的毛細管擴張力對細胞壁有很大的吸引力,又木材在溫、濕作用下塑性增加。在很大的吸應力作用下,表面向內部塌陷。引起木材整塊收縮。防止辦法,對於難乾的木材,初期速度不能太快,濕材先氣乾到30%的含水率時再窯乾。
技術參數
型 號 | 理論裝 材量(m) | 堆材尺寸M (長×寬×高) | 窯內尺寸M (長×寬×高) | 風機數 量(台) | 總功率 (Kw) | 風機 型號 | 乾燥 熱源 |
GHM30 | 30 | 4.0×3.6×4.4 | 4.4×5.0×5.7 | 2 | 6 | Φ800 | 蒸汽 |
GHM40 | 40 | 4.0×4.6×4.4 | 4.4×6.2×5.7 | 2 | 6 | Φ800 | 蒸汽 |
GHM50 | 50 | 6.0×3.8×4.4 | 6.4×5.4×5.7 | 3 | 9 | Φ800 | 蒸汽 |
GHM60 | 60 | 6.0×4.6×4.4 | 6.4×6.2×5.7 | 3 | 9 | Φ800 | 蒸汽 |
GHM80 | 80 | 6.0×6.2×4.4 | 6.4×8.0×5.7 | 4 | 12 | Φ800 | 蒸汽 |
GHM100 | 100 | 8.0×6.0×4.4 | 8.4×8.0×5.7 | 5 | 15 | Φ800 | 蒸汽 |
GHM120 | 120 | 10×6.0×4.4 | 10.5×8.0×5.7 | 6 | 18 | Φ800 | 蒸汽 |
GHM150 | 150 | 12×6.0×4.4 | 12.6×8.0×5.7 | 8 | 24 | Φ800 | 蒸汽 |
GHM200 | 200 | 12×7.0×4.8 | 12.6×9.2×6.1 | 10 | 30 | Φ800 | 蒸汽 |
乾燥工藝示意圖
1、進氣道 2、加熱管 3、軸流風機 4、排氣道
5、噴蒸管 6、幹球溫度 7、濕球溫度 8、控制記錄儀
9、取樣小門 10、氣道 11、擋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