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G50箭(FIAT G50Freccia)G50單座單發戰鬥機,和卡普羅尼·比昭拉F5型、馬基MC200型、梅里喬那利R051型、雷賈尼Re2000型以及溫布勒T18型一起,都是1936年度根據義大利空軍招標要求分頭試製的義大利最早的全金屬戰鬥機。G50的原型機於1937年2月試飛,被賦予“箭”的別稱。
各類參數
G50採用常規氣動布局,帶上反的低單翼可拆成中翼與左右外翼三段,硬殼結構的機身中部粗壯並向上拱起,最高處是飛行員低矮的座艙蓋(後改敞開式)。機頭裝一台840馬力的14缸星形空冷活塞發動機,外部安裝較長的整流罩。後三點起落架的主輪可收入機腹。翼內裝有12.7毫米機槍2挺。
發展歷史
首批生產型總計45架,其中有12架組成了一支實驗性質的戰鬥中隊,被派往西班牙內戰戰場進行武器評估試驗,時值1938年。在試用中,封閉形座艙蓋並不受到老飛行員們的好評,所以後來的G50bis改型乾脆又拆去了艙蓋頂部的玻璃,回到了老式飛機那樣的格式。
1939年,芬蘭政府訂購35架G50,用於蘇芬戰爭,戰後被德國悉數扣留,1940年歸還芬蘭。在第二次蘇芬戰爭中,這些飛機是作為主力戰鬥機使用的,到1944年5月才改作教練機。
G50速度低,火力弱,決不是大戰時期大多數戰鬥機的對手,但飛行機動性極好。當義大利介入大戰時,G50和MC200兩種型號成為這個國家當時唯一較先進的戰鬥機。
1940年6月10日,墨索里尼政權宣布參戰,G50已有118架在服役,但能出動的卻只有87架。10月份,有48架G50進駐比利時,但沒能進入英國上空真正投入空戰。1941年1月,該部調防至利比亞,後又轉戰希臘。
將座艙蓋重新修改成敞開形式的G50bis(G50比斯)試飛於1940年9月。該改型與G50原型比較,攜油量增加,起落架及機翼結構改良,放大了垂尾,航程也增加到1000千米。
G50bis先後投入西西里島、埃蓋島、阿爾巴尼亞和希臘等地的戰鬥。在總數450架G50bis中有10架於1941年援助了克羅埃西亞空軍,到戰爭結束時,已從第一線退了下來。
G50B是改成雙座的戰鬥教練型。發動機換成了“菲亞特”A74RC38型(840馬力)。由於撤除了武裝,重量減輕,曾生產過100架交付本國空軍使用。
G50V是改裝德國“本茨”DB601A型發動機的試驗機,原用於發展新型號,1941年8月25日試飛中時速達到579千米。
G50ter是改裝14缸星形空冷“菲亞特”A76RC40(1000馬力)發動機的試驗機。
G50bis/A於1942年10月試飛,是一種雙座戰鬥轟炸機改型,翼展擴大1.38米,翼內裝12.7毫米布萊達·SAFAT 機槍兩挺,並可外掛320千克炸彈。該型號的一大特徵是擁有著艦鉤,按計畫能從義大利海軍用商船改裝成的“蒼鷹”號和“獵鷹”號航空母艦上起飛作戰,但實際上都沒正式參戰使用。
G51是G50V的投產型,後因g55開始研製而中途夭折,遭受同樣命運的還有改型G52,準備改裝A75RC53型發動機,結果沒有來得及正式試製。
G50成為義大利空軍大戰前夕與大戰初期較有名的一種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