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科恩

弗雷德·科恩

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1987年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其著名的論文《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es)中首先提出了關於“計算機病毒”的概念,被譽為“計算機病毒之父”。

個人簡介

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1987年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其著名的論文《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es)中首先提出了關於“計算機病毒”的概念。在這短短的幾年裡,計算機病毒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蔓延與傳染。據有關資料報導,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發現了240多種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的流行與傳染,嚴重地威脅著計算機系統和數據資源的安全,極大程度地破壞了人類信息社會的正常運轉。因此,如何有效地對計算機病毒進行檢測和防範,已成為計算機科學一個緊迫的研究課題。

null 弗雷德·科恩

2009年美國廣播公司(ABC)在賽門鐵克、美國法務部、美國國家白領犯罪中心和其他一些知名高科技諮詢機構的幫助下,評選出了美國史上最著名的——或許也是最臭名昭著的——五大電腦黑客。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榜上有名。文章介紹說:

1983年,正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弗雷德·科恩編寫了一個小程式,這個程式可以“感染”電腦,自我複製,在電腦中間傳播。該程式對電腦並無害處,潛伏於更大的合法程式當中,通過軟碟(當前出售的電腦多不再用)傳到電腦上。一些電腦專家也曾警告,電腦病毒是有可能存在的,但科恩是第一個真正通過實踐記錄電腦病毒的人。在大學老師的建議下,科恩在其博士論文給出了電腦病毒的第一個學術定義,這也是今天公認的標準。科恩如今經營著一家電腦安全公司。1988年,他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說:“你可以在搗蛋鬼回家以前編寫防禦程式。保證最終一些病毒可以突破那些防線。”

人物經歷

“計算機病毒之父”弗雷德·科恩博士(Fred Cohen)1984 年把計算機病毒定義為:“計算機病毒是一種電腦程式,它通過修改其它程式把自身或其演化體插入它們中,從而感染它們。”(註:Cohen, F.,1984.“Computer Viruses-Theory and Experiments”,IFIP TC -11Conference,Toronto,1984.)並於1988年著文強調:“計算機病毒不是利用作業系統的錯誤或缺陷的程式。它是正常的用戶程式,它僅使用那些每天都使用的正常操作。 ”(註:Cohen,   F. , 1988. “On   theimplications of Computer Viruses and  Methods  of  Defense” 《Computers & Security》7(1988)P167.)

null 弗雷德·科恩

電腦病毒的概念其實源起相當早,在第一部商用電腦出現之前好幾年時,電腦的先驅者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論文《複雜自動裝置的理論及組識的進行》里,已經勾勒出病毒程式的藍圖。不過在當時,絕大部分的電腦專家都無法想像會有這種能自我繁殖的程式。

1975年,美國科普作家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unner)寫了一本名為《震盪波騎士》(Shock Wave Rider)的書,該書第一次描寫了在信息社會中,計算機作為正義和邪惡雙方鬥爭的工具的故事,成為當年最佳暢銷書之一。

1977年夏天,托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說《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為美國的暢銷書,作者在這本書中描寫了一種可以在計算機中互相傳染的病毒,病毒最後控制了 7,000 台計算機,造成了一場災難。 虛擬科幻小說世界中的東西,在幾年後終於逐漸開始成為電腦使用者的噩夢。

而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美國著名的AT&T貝爾實驗室中,三個年輕人在工作之餘,很無聊的玩起一種遊戲:彼此撰寫出能夠吃掉別人程式的程式來互相作戰。這個叫做"磁芯大戰"(core war)的遊戲,進一步將電腦病毒"感染性"的概念體現出來。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學的學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統下,寫了一個會引起系統當機的程式,但是這個程式並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與認同。科恩為了證明其理論而將這些程式以論文發表,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式,讓電腦病毒具備破壞性的概念具體成形。

不過,這種具備感染與破壞性的程式被真正稱之為"病毒",則是在兩年後的一本《科學美國人》的月刊中。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專欄作家在討論"磁芯大戰"與蘋果二型電腦(別懷疑,當時流行的正是蘋果二型電腦,在那個時侯,我們熟悉的PC根本還不見蹤影)時,開始把這種程式稱之為病毒。從此以後我們對於這種具備感染或破壞性的程式,終於有一個"病毒"的名字可以稱呼了。

第一個真正的電腦病毒

到了1987年,第一個電腦病毒C-BRAIN終於誕生了(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一般而言,業界都公認這是真正具備完整特徵的電腦病毒始祖。這個病毒程式是由一對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寫的,他們在當地經營一家販賣個人電腦的商店,由於當地盜拷軟體的風氣非常盛行,因此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他們的軟體被任意盜拷。只要有人盜拷他們的軟體,C-BRAIN就會發作,將盜拷者的硬碟剩餘空間給吃掉。

這個病毒在當時並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後來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為藍圖,製作出一些變形的病毒。而其他新的病毒創作,也紛紛出籠,不僅有個人創作,甚至出現不少創作集團(如NuKE,Phalcon/Skism,VDV)。各類掃毒、防毒與防毒軟體以及專業公司也紛紛出現。一時間,各種病毒創作與反病毒程式,不斷推陳出新,如同百家爭鳴。

 

人物影響

弗雷德·科恩創造了計算機病毒,而他又教人們如何戰勝病毒。1983年,科恩那時還是一名南卡羅來納大學工程學院的在讀研究生,師從RSA加密法著名的的三位發明者之一一羅納德·阿德萊曼。RSA這一名稱是由加密法的發明者利維斯特、沙米爾和阿德萊曼的姓氏的首字母組成。一天下午,科恩在聽阿德萊曼講課時,一種寄生應用程式的理念突現在他的腦海中。

null 弗雷德·科恩

弗雷德-科恩對科技產業的貢獻很獨特:引入了“病毒”一詞。他是在1984年的一篇論文中發明這個詞的。他現在是Burton集團首席分析師。科恩在明年將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把病毒定義為“能感染其它程式的程式,修改程式並可能包含自身的副本”,他證明,這樣的病毒能夠在任何允許信息共享的系統中傳播,不論是否有安全技術。

20年來,無數的公司和個人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仍然沒能解決這個問題,科技產業對於越來越多的病毒和蠕蟲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雖然人們對網際網路攻擊很關注,但是幾乎沒人關注病毒的起源,其原型不是小孩子創造的,而是學術研究人員、系統管理員和那些老牌黑客,他們認為編寫能自動複製的程式是純粹的惡作劇。

賽門鐵克資深研究人員薩拉-戈登在十多年前發現了第一個病毒,她對此很著迷,花了多年時間研究病毒作者。戈登說:“即使病毒編寫的時候不是故意要危害什麼,如果離開了受到控制的環境,也可能帶來無法預知的結果。”病毒代碼的指數增長能大大放大小錯誤,使無害的惡作劇成為具有毀滅性的攻擊,很多病毒都超出了病毒作者的意願。

60年代早期,馮紐曼創建了計算機科學的新分支cellular automata理論,這時研究人員開始創建簡單的計算機生命並建立了人工生命領域。

1961年8月,維克托-維索斯基發明了一種叫“達爾文”的遊戲,這裡小程式之間爭奪一塊數碼空間的統治地位,羅伯特-莫里斯創建了一種具有極大殺傷力的數字生命,能成功地攻擊對手。後來又出現了新版本“Animal”。1988年11月,莫里斯的兒子創建了第一個在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的蠕蟲。

UNIVAC系統程式設計師約翰-沃克在1974年創建了自己版本的達爾文遊戲,一個選手的錯誤可以由其它選手糾正,立即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他創造了另一種程式“Pervade”,能夠在用戶玩“Animal”時啟動,自動檢查目錄,如果沒有“Pervade”就進行複製並覆蓋老版本。

UNIVAC發布新版作業系統使Pervade失靈,但是沃克堅持認為修改Pervade能戰勝新的安全功能。即使沃克本人也無法預測自己的創造能持續多久,一名Unisys 2200程式管理員說,Pervade仍然在他的計算機上運行,雖然已經過了三十年,程式仍然在搜尋文檔。這證明了病毒的不可預測性。

1982年,匹茲堡地區的九年級學生里奇-斯克倫塔是Apple II愛好者,他喜歡用軟體對同學惡作劇,他給同學Apple II程式能使機器自動關機或顯示惡作劇文字。後來他又編寫了能感染Apple II硬碟的自我傳播程式,他編寫的“Elk Cloner”程式能計算硬碟使用次數,每五次就有一個惡作劇,每50次就在啟動時顯示一首小詩。

四年後,兩個巴基斯坦兄弟Amjad Farooq Alvi和Basit Farooq Alvi創造出了第一個IBM PC的計算機病毒,被稱為“Brain”,這是為了廣告宣傳,被感染後螢幕上會閃爍兩人建立的公司的名稱:Brain Computer Services of Lahore, Pakistan。

這僅僅是開始。雖然病毒蠕蟲用了很長時間才達到了很大的數量,它們此後的數量迅速增長。到1990年,只有大約200種病毒,現在則是7萬種,儘管只有不到1%感染了聯網的計算機,80%以上的公司有病毒感染。

戈登表示,很多病毒作者仍然不理解程式通過網際網路傳播的能力。科恩認為,現在的網際網路病毒的科學基礎是在80年代建立的,其它都是自然而然的了。他說:“我們現在知道的那時都知道,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以前科學的工程解決方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