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BF-3W預警機](/img/c/377/nBnauM3X1MDOxYTN1EzN5ADM2QTMzUzMwYDN0MTNwAzMxAzLxc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為此,格魯門公司在E-2A的
基礎上研製出了E-2B。E-2B是E-2A的改進型,改進部分包括新的主計算機Littion304、改進了系統可靠性及加大了二個垂直尾翼。1971年全部換裝結束。但由於雷達系統沒有換,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際上,E-2B只是對電子設備進行了改進,並加裝了一個中央處理計算機。 E-2系列中標誌性的型號是E-2C,它目前是美海軍唯一的預警機,並為多國空海軍採用。E-2C1971年1月初次試飛,73年12月開始服役。美國海軍總計定購了166架,71年開始產生,96年全部交貨。從外型上看,E-2C與E-2B以下區別:為了容納ALR-59雷達,機首加長了33cm,機頭雷達罩一般漆成黑色,E-2B通常是與機體一致的白灰色;E-2B在機首正中有兩個著陸燈;E-2C則安裝在機鼻下方;機腹新增加的線路使得右舷處多出一個凸出長條;為適應ALR-59雷達的尺寸,平尾一直延伸到位於外端的兩個垂尾外面大約12cm的地方。E-2C最大的改進在於新型的機載雷達和電子設備,另外發動機推力也有較大提高。
設計結構
![E-1B預警機](/img/d/a12/nBnauM3X1EzMxgjM5EzN5ADM2QTMzUzMwYDN0MTNwAzMxAzLxc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電子裝備
![E-2D先進鷹眼預警機](/img/4/154/nBnauM3X1gDN2gTN2IzN5ADM2QTMzUzMwYDN0MTNwAzMxAzLyc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目前E-2C的主雷達罩直徑8米、高0.75米、重750千克,罩內雷達轉速為每分鐘五至六轉。雷達及敵我識別器(IFF)天線共有十二組,也裝在這個天線罩。E-2C裝備的ALR-59是一種被動輻射探測裝置(passivedetectionsystem),能在主雷達關閉的情況下依靠敵目標輻射進行探測。該系統的有效探測距離比主雷達要遠兩倍。目前這一系統正被AN/ALR-73所換裝。
對於任何作戰飛機來說,光有好的雷達,而沒有完善的電子系統也是不行的。E-2C裝有利頓公司的OL-77/ASQ中央數據處理機,由兩台L-304計算機組成,儲存器容量8×8192字,可擴大為10×8192字,備有供顯示用4096字再生儲存器。該計算機實時計算與控制來自雷達、通信、導航與電子對抗系統的數據,並做出相應決策。整個處理機系統可完成監視、探測、截獲、測高、識別、分類、跟蹤、數據顯示,威脅估計、航跡截獲、武器選擇、截擊導引、數據傳送、導航、飛機性能監視與控制等不同功能。處理機裝有先進的輸出輸入裝置,其數據顯示控制台由3個AN/APA-172數據顯示控制台組成,採用25.4厘米(10英寸)主顯示器顯示目標平面位置、速度向量和有關數據,採用12.7厘米(5英寸)輔助顯示器作文字顯示。控制台備有光筆與控制鍵盤。通信系統包括柯林斯無線電公司的AN/ARC-51A雙向超高頻電台,AN/ARQ-158超高頻電台,Link4、Link11數據鏈,AN/ARQ-34高頻數據鏈和AN/AIC-14A機內通話設備;其中Link11用於向母艦及其它預警機傳送數據,Link4用於向其它飛機傳送數據或由地面向中央處理機傳送指令。導航與導引系統包括利頓公司的AN/ASW-92艦載機用慣導平台,AN/APN-153都卜勒導航儀,CP1085/AS大氣計算機、塔康導航儀等設備。
型號
E-2A/B型
E-2A型![E-2A](/img/b/feb/nBnauM3X4ATOygDOzIzN5ADM2QTMzUzMwYDN0MTNwAzMxAzLyc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E-2B型
由於E-2的原始設計僅供艦載作業,所以APS-96雷達缺乏內陸操作能力。到1967年為止,總共有56架E-2A進入美國海軍服役。E-2系列的第一種改良型──E-2B於1969年2月20日首度試飛,主要改良包括換裝具備內陸操作能力的APS-111雷達,並以Mod-Ax計畫開發的新型L-304數位電腦取代原來的類比計算機、改善機上電子設備的可靠性、加大水平尾翼兩端的垂直尾翼面積等。至1971年為止,共有51架E-2A被升級為E-2B。
E-2C型
基本設計![E-2C型](/img/d/034/nBnauM3X1MzM5kjMwMzN5ADM2QTMzUzMwYDN0MTNwAzMxAzLzc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AN/ALR-59包含四組接收天線,分別位於機首、機尾與水平尾翼兩端,可接收來自空中、海上、地面電磁訊號,由中央處理器控制進行同步掃瞄;接收到電磁信號時,處理器比對不同接收天線的信號強度與時間差,自動計算出信號來源的精確方位,同時也能自動分析信號的相關參數並進行判別。ALR-73的有效接收距離達740公里以上,是機載雷達的兩倍。由於加裝ALR-59/73,機鼻也因為加裝PDS的天線而增長1325px;而為了因應新增的航電系統,E-2C還增加了一套冷卻系統,此系統的進氣口裝在機背上。相較於APS-111,APS-120配備一具新的強化穩定性發射機、一具自動探測器和擁有恆定誤警率(CFAR)電路的系統電腦,擁有較強的雜訊與旁波瓣抑制能力,並繼續沿用雙延遲線固定目標對消技術,具備有限的對陸地俯視能力,不過對抗陸地上空雜訊的能力還是不足。
機組人員
![E-2C內部](/img/c/c00/nBnauM3X1EzM0gDOzMzN5ADM2QTMzUzMwYDN0MTNwAzMxAzLzc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E-2CGroup21992年以後交機的E-2C屬於更新的Group2規格,原有的18架E-2CGroup1日後也提升為Group2的水準。而美國海岸警衛隊操作的EC-130V由於經費被砍,便於1993年移交美國空軍,美國空軍接收此機後立刻將該機的APS-125雷達換成APS-145,編號則改為NC-130H,隨後擔任一些測試工作。E-2CGroup2最重要的改良是換裝APS-145雷達,此雷達擁有新的低脈衝重複頻率(PRF)操作模式,成為E-2系列所配備的第一種兼具高、中、低頻三種模式的雷達,搭配一具赫茲爾坦公司的RT-988敵我識別收發器。APS-145仍使用八木鏇轉天線,通過一個三頻道鏇轉同軸耦合器將雷達與敵我識別器信號饋送至飛機內部的設備。
雷達信號經赫茲爾坦公司OL-93/AP雷達信號處理器饋送至OL-77/ASQ中央處理器(由兩具L-304處理器構成,具有8個容量8192byte的記憶體(可擴充為10個),此外有獨立的顯示用記憶體,容量為4096bytes),而RT-988敵我識別收發機接收的信號則經赫茲爾坦公司OL-76/AP敵我識別探測/處理器饋送到中
![E-2C Group 2](/img/f/2ee/nBnauM3XyYjM1QDM4MzN5ADM2QTMzUzMwYDN0MTNwAzMxAzLzc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由於改良階段不同,E-2CGroup2前後又分為四種次型,包括E-2CGrouop2(X)/(N)/(M)/(C)等,主要差別在於電子探測截收系統(PDS)、戰術顯示器、導航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等。其中,E-2CGroup2(C)是最新的次型,擁有最完整的規格,由於E-2CGroup2次型繁多,起飛重量也有不同,為了讓航空母艦彈射官順利識別機型並調整彈射器的蒸汽壓力,較早的次型E-2CGroup2(X)的機首漆上羅馬數字的II,而E-2CGroup2(N)開始的所有次型都在機首漆上白色十字。
E-2C鷹眼2000
![E-2C 鷹眼2000首機](/img/f/4eb/nBnauM3X1UTM3YjNwQzN5ADM2QTMzUzMwYDN0MTNwAzMxAzL0c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鷹眼2000的整體工作能力大增,強大的資料處理
能量使其不再局限於原本的早期預警及指揮管制功能,而達到了聯合作戰指揮管制的水平。美國海軍在1999年4月訂購了21架全新製造的E-2C鷹眼2000,此批飛機中尚包括台灣購買的2架與法國購買的2架。第一架E-2C鷹眼2000在2001年10月移交美國海軍,第一批鷹眼2000機隊在2004年達成初始戰備能力(IOC)。此外,美國海軍也計畫將54架現役E-2C升級為鷹眼2000構型。至於外銷的E-2C鷹眼2000無論是新造整機或升級套件,一律不包括CEC相關設備以及新型整合衛星系統。
E-2D型
發展沿革![E-2D先進鷹眼](/img/f/b8c/nBnauM3X2QTN3cjNzQzN5ADM2QTMzUzMwYDN0MTNwAzMxAzL0c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設計特點
E-2D最重要的改良是換裝AN/APY-9先進超高頻相控陣雷達(AdvancedUHFRadar,AURA),主承包商是洛馬集團,採用一具由L-3集團負責開發、18收/發頻道的ADS-18(AdvancedDetectionSystem,ADS)被動式固態電子掃瞄陣列天線,又稱為鏇轉電子掃瞄天線(RotatingElectronicallyScannedArray),天線本身的波束能涵蓋120度的水平扇區(實際操作時,水平掃瞄範圍在90度扇區以內),配合水平鏇轉基座便能涵蓋360度的全方位(天線的水平鏇轉速率為每分鐘4.5或6轉),最大探測距離超過300英里(483公里),能同時保持對地面半徑200英里(321公里)以及高度0到100000英尺(30480m)的空域進行搜尋,其探測範圍比APS-145增加兩倍以上,而且能在更遠的距離探測到小型目標。
其他包括機體的改良、雷達現代化計畫(RadarModernizationProgram,RMP)、先進紅外線搜尋追蹤系統(SIRST)、新的電子截收系統、高速光纖資料匯流排、導航系統、新型任務資料處理單元、通訊傳輸等,並具有網路中心作戰能力(NetworkCentricOperations)以及USG-3協同接戰能力終端系統等,在未來網路化作戰的美軍中將扮演管制與資訊傳遞中心等重要角色。E-2D將換裝擁有20英寸液晶平面顯示器的新型任務顯控台,而駕駛艙也改用三具17英寸液晶平面顯示器取代過去的傳統儀表,而駕駛艙壁背面還加裝一具17英寸戰術導航座艙顯示器(TNCD)。
E-2T型
![E-2T 2520號機](/img/4/62b/nBnauM3XzMjMykzN2QzN5ADM2QTMzUzMwYDN0MTNwAzMxAzL0czL2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此案在1993年5月正式簽約,第一架E-2T於1995年5月9日在格魯曼公司公司交機,前兩架E-2T於1995年9月3日運抵台灣,後2架則於同月23日運抵,4機於同年11月22日正式成軍。由於美方拒絕提供,這批E-2T並未裝備數據鏈系統,至2002年美國才同意配合台灣的博勝專案(三軍數據鏈建置),售予台灣JDITS聯合戰術情報分配系統的台灣專用簡化版本(包含Link-16),配備於台灣空軍E-2T、F-16等機種上。一開始台灣空軍僅4架E-2T構成的預警機隊,無法隨時保持一架在空機,因此機隊只在必要時升空警戒,因此台灣隨後便規劃擴充預警機隊的規模。
1999年7月31日,美國正式同意售予台灣2架E-2T鷹眼2000型,兩架分別於2004年8月與11月交機,並在2005年入役;連同兩架鷹眼2000一同購入的還有若干備用系統,包括2具備用的APS-145雷達、4具T-56-A-427發動機、2套OE-335/A天線組、2套鷹眼2000的改良型任務電腦/ACIS工作站/被動截收系統。與美國原版的鷹眼2000相較,台灣訂購的鷹眼2000除去了CEC能力以及衛星通訊系統,並加裝前述的簡化版JDITS設備;此外,由於這兩架鷹眼2000擁有新的八葉片複合材料螺鏇槳,因此完整型號應為E-2C鷹眼2000NP。此外,台灣現有四架E-2T也從2004年11月起由諾格集團進行改良,升級為鷹眼2000的規格。
機組人員
![E-2T 鷹眼2000 2505號機](/img/e/f4c/nBnauM3X0YjN4YDO5QzN5ADM2QTMzUzMwYDN0MTNwAzMxAzL0c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長(MissionControlle),負責指揮;ACO的主要任務是指揮空中攔截任務;第三名是FT/RO雷達操作員,兼機上維護工程師。由於ACO的任務繁重,而E-2故障少,美國海軍已把FT/RO取消,換成第二名FT/RO。FT/RO在前、CICO居中、ACO在最後,各有專職,但也可以分擔他人的任務。三人排排側坐,背對機窗,起降時則將座椅轉90度面對機首。每人的操縱台上方安裝有一個十英寸單色雷達螢光幕,下方是一個五英寸的字幕。為防止反光影響觀看螢幕,窗簾通常都會拉上。由於現代戰場目標繁多、交戰區域呈非線性、電子對抗技術不斷進步,電子設備操作手的工作強度非常大。E-2C乘員不僅要應付高強度的作戰任務,還要和機內惡劣環境對抗。飛機發動機發出巨大的噪音,電子儀器產生高頻率(400cps)噪音,冷氣機也有噪音,機身震動劇烈。
編輯本段
作戰任務
目前E-2C不但能監視威脅航母戰鬥群的各種目標、指揮艦載戰鬥機作戰,還能與地面部隊、普通戰艦直接通過數據鏈、兩部短波、六部以上的超短波UHF無線電交換信息,使得E-2C被賦予了更多、更重要的任務,當然這與電子技術的飛躍發展是不可分的。數據鏈路還使得其他飛機無需打開雷達,就可以根據數據鏈路傳來的信息發起對敵機的攻擊,自身的隱蔽性大大增強。E-2C的通訊天線滿布整個機腹下方,機身上方有一根可拉至機尾的短波天線,此外還有一根長達50米的可收放拖曳短波天線。如果降落時飛行員忘記將此天線收回,只要尾鉤一放下,天線立即會被自動切斷,以確保全全。該天線的收放由雷達員依靠兩個按鈕控制:一個收,一個放,兩個一齊按即可將天線切斷。編輯本段
服役經歷
1982年6月9日,以色列與敘利亞在貝卡谷地展開了一場“中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空戰”。這天,以色列首先派出兩架E-2C“鷹眼”預警機飛到黎巴嫩西海岸上空,在9000米高空死死盯住敘利亞的飛彈陣地和空軍基地的動靜。敘利亞的飛機一起飛,馬上就進入“鷹眼”的“視線”。“鷹眼”從容不迫地將敘利亞飛機的型號、速度、高度、航向等數據,源源不斷地通報給早已等候在空中的F-15和F-16戰鬥機,並向其提供最佳的截擊方案。F-15和F-16接令後,立即“拍馬出陣”。相反,敘利亞的飛機因沒有預警機提供信息,好似盲人瞎馬,自然敵不過以色列的飛機。因此,一戰下來,敘利亞損兵折將,連續被擊落81架飛機,而以色列空軍竟秋毫無損。空戰打成了81:0,這在現代空戰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敘以貝卡谷地之戰後,“鷹眼”因其戰績而聲譽鵲起。 E-2從未被敵方擊落,僅在海灣戰爭結束後損失了一架。當時是一架E-2C起火,飛行員跳傘後飛機仍繼續向前飛行,為保密起見美海軍F/A-18戰鬥機擊落了這架無人的E-2C。E-2C 預計在2010年開始淘汰,後續機型將是CSA(CommonSupportAircraft,通用支援飛機),目前處於概念階段。CSA用來取代E-2C、EA-6B及S3,據稱將使用大量先進技術,例如智慧型蒙皮等。此外E-2C本身也將不斷改進。
外銷服役
E-2系列雖然一開始僅是為了美國航空母艦的需求而設計,但是其基本設計良好、功能完備、提升空間大,經過多年改良後被證實也很適合在陸地上空操作,加上價格適中,因此被許多西方國家採用,成為全球最暢銷、數量最多的空中預警機。除了美國海軍以外,其他操作E-2系列的國家包括以色列(14架)[25]、日本(13架)、埃及(5架)、新加坡(4架)、法國(2+1架)以及台灣(4+2架)等,其中多半是交由空軍操作,唯法國海軍購買的2架E-2CGroup2則配備於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上。以色列的E-2C曾在1982年貝卡谷地之役中指揮以色列空軍進行接戰,這是除了美國海軍以外E-2C的主要實戰紀錄。鷹眼2000方面,除了台灣與法國在1999年購買新造鷹眼2000(法國1架、台灣2架)之外,日本與埃及已決定將其擁有的E-2C機隊提升至鷹眼2000的標準,日本在2001年購入第一批兩套鷹眼2000升級套件,隨後並陸續將航空自衛隊的13架E-2C全數升級為鷹眼2000的標準。在2004年,印度開始與美國洽商購買6架E-2C鷹眼2000,但由於美方對此案有許多輸出限制,導致全案在2006年初告吹。在2005年初,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宣布將引進5架由美國海軍替換下來且經過翻修升級的E-2C空中預警機。
數據
以E-2D為標準
參考數據 | |
---|---|
長度 | 17.60 米 |
翼展 | 全幅:24.56 米;摺疊:8.94米 |
高度 | 5.58 米 |
展弦比 | 9.3 |
翼面積 | 65 米² |
空重 | 19,536 公斤 |
載重 | 18,090 公斤 |
最大起飛重量 | 26,083 公斤 |
發動機 | 2×艾利森或勞斯萊斯T56-A-427A渦輪螺鏇槳發動機 |
推力 | 2×5,100 軸馬力(3,800 千瓦) |
輪距 | 主輪距5.93米;前主輪距7.06米 |
雷達天線罩直徑 | 7.32米 |
參考性能 | |
---|---|
最大速度 | 648 公里/時 |
爬升率 | 13 米/秒 |
實用升限 | 10,576 米 |
最大航程 | 2,708 公里 |
翼負荷 | 355 公斤/米² |
推重比 | 0.32 千瓦/公斤 |
續航時間 | 6 /8/12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