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信息
DIY English
“DIY英語”理念:DO it yourself! — 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 Then self-improvement can follow!
( 自己動手!——自信!自立!才能自強!)
DIY英語 —"自信、自立!才能自強!"漂亮英語!自己來!!
DIY英語 特點: 訓練英語思維、培養英語語感!從根本上一次性解決英語技能( 聽說讀寫)問題!
DIY英語學習法的原理和實踐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The DIY Method of English Learning)
Mike老邁
中國人普遍都有一種“英語恐懼症”。雖然自小開始學習英語,但是說到要講英語,常是“話在心裡口難開”。由於“口不能言”,聽英語也容易產生障礙。這樣下來,對英語便有莫名的恐懼。一遇到需要英語的場合,避之猶恐不及。不過,英語成為未來世界之“國語”的趨勢已經很明顯。如果想和世界接軌,不練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將來面對挑戰的時候,肯定吃大虧。
中國學生學外語時間最長、跨度最大。很多地方從國小就開始,一直學到大學。可花了這么多精力學外語,為什麼效率不高、效果不好?
要學好英語,僅僅只是參加英語培訓班,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個練習和使用英語的環境和機會。
DIY英語 是以SLA理論(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語言習得)為基礎,創立的一整套全面培養英語思維和提升英語實際運用能力( 聽說讀寫譯)的英語學習和訓練的獨特方法!
DIY是“Do-it-yourself”三個單詞首位字母的縮寫。意思是“自己做”
DIY英語學習法,一種可以自我設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全面提升英語能力的方法!一種英語學習由被動變主動,一種個性化、自主性的全新的英語學習方法!!只要你能說漢語,就能說英語的全新的學習方法!!
DIY英語學習法的理論基礎——SLA
SLA理論(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由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自從該理論提出,就被視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經典,並在實踐中得以驗證。
根據這個理論,人類對於語言的獲得有兩個途徑:
第一條途徑是“語言習得(acquisition),”,這一過程類似於兒童母語能力發展的過程,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常意識不到自己在習得語言,而只在自然交際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第二語言。
第二條途徑是“語言學得 (learning) ”,即通過聽教師講解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並輔之以有意識的練習、記憶等活動,達到對所學語言的了解和對其語法概念的“掌握”。習得的結果是潛意識的語言能力;而學得的結果是對語言結構有意識的掌握。
“語言習得”與“語言學得”的作用各不相同。一般說來,語言習得能“引導”我們講第二語言,並直接關係到我們說話的流利程度;而語言的學得只起監檢或“編輯”的作用。換句話說,當我們開口說話時,話語由“習得”系統產生,經“學得”系統監檢後成為“真言”而吐露出口。語言學習的這種監檢功能可能在我們說話或寫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後。
所以,通過“習得”而掌握某種語言的人,能夠輕鬆流利地使用該語言進行交流;而通過“學得”而掌握某種語言的人,只能運用該語言的規則進行語言的監控。但在事先準備的正式發言和寫作中,語法的使用能提高語言的準確性,為演講或文章增添色彩。
在口頭交談中,人們往往沒有時間去考慮斟酌語法,注重的是說話內容而不是形式,語法規則如果不是習得來的,一時也用不上。因此,在口頭交流中,如果一方過多地使用語法監檢,不時地糾正自己講話中的語法錯誤,就會說起話來結結巴巴,使對方失去交談的興趣,因而達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克拉申認為,只有語言習得才能直接促進第二語言能力的發展,才是人們運用語言時的生產機制;而對語言結構有意的了解作為“學得”的結果,只能在語言運用中起監檢作用,而不能視為語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強調“習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但也並不排斥“學得”的作用。
克拉申的理論在暗示著人們,英語學習就應該像幼兒習得母語一樣。那么這些“幼兒”是如何成為使用語言的成功者的呢?儘管他們所接受的語言是有一定控制的,但是他們從來不是有意識地被人教過,也不是有意識地學習過。不過,他們交流過的大量語言,是與成年人(通常是父母)伴隨著真實情景交流的語言,換句話說,就是他們語言習得的東西一定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關,而且越是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接近,就越容易自然而然的習得語言,從而全面掌握第二語言。
學習法實踐
1、DIY英語學習法核心之一:英語實際上是“音”語
英語實際上一門關於Sound(聲音)的學科。和漢語相比,他是一門Phonetic Language (Sound) ,即關於語音的學科,是一種拼音文字,其每一個詞都是Poly-syllabic Word(多音節字)每一個詞都是多音節詞。而漢語是一門關於Semantic Language (Meaning) 即語義的一門學科,也就是說是一種象形文字,可以“望文生義”,其每一個字都是Mono-Syllabic Word(單音節詞)。
舉個例子。單詞International 有五個音節:in-ter-na-tion-al。小時候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為了記住聲音,就用“因特耐絲樓”來標註這個單詞,而同樣的意思,中文只是兩個音:“國際”而英語聽起來似乎有五個音。正因為如此,我們常常用聽中文的習慣去聽英文。我們的每耳朵習慣性地把聽到的每一個聲音像聽漢語一樣當作一個詞,一個字。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理解了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為何在聽力方面不易提高的真正原因。英語的每一個詞是多音節詞,也就是幾個音節構成的只是一個單詞,代表著一個意思。而中文是一詞一音一意。如果不從根本上弄懂原理,我們所學的英語就是啞巴英語,聾子英語。這就是為何很多人英語筆試已經通過了中級甚至高級水平,可其口語及聽力能力依然處在初級水平。由於長期沒有正確的聲音作為標準音校正自己的發音,也會因為聲音走樣而沒有信心說話的人,久而久之也就一個啞巴了。所以,我們學習英語必須首先從聲音開始,並且一直要在自己的周圍營造一個純正自然標準的英語語音環境。
為什麼我們在實際交流過程中,總是很難提高我們的聽力呢?
為什麼我們花費了太多的時間,聽力和口語卻是如此難以提高呢?
因為英語其實是一門“音”語,聲音在整個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占據者十分重要的位置。
如果努力了,依然沒有效果,那就應該靜下心來看看自己的學習方法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總是用錯誤的學習方法在不斷地強化著錯誤的習慣,然後讓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按照自然的語言習得的原理,我們在沒有接觸任何文字之前接觸的是聲音,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我們建立了Sounding(聲音)—— Meaning(意思)語言間的直接聯繫。如此,我們在交流過程中聽到聲音就直接在腦海中反映出聲音所代表的意思,而無需再去想像每一個聲音的文字拼寫(Spelling)。
由於應試教育的弊端,造成我們的英語學習一直注重的是讀、寫,而輕視聽、說。這是和人類語言的學習規律相違背的。因此,在口語交流過程中,當我們聽到英語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走這樣的一道程式:
Sounding(聲音)—— Spelling(拼寫)——Meaning(意思)。也就是總是習慣性地去想所聽到的一個詞是如何寫的,才知道是其意思,而無法建立Sounding(聲音)—— Meaning(意思)之間直接的聯繫。從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聽力以及口語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依然在口語和聽力方面提高不大的根本原因。如果沒有聲音作為前提,英語的習得和學得的結果依然是“聾子”和“啞巴”。由此可見聲音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2、DIY英語學習法的核心之二:以Syllable(音節)為單位,從Sound(聲音)作為突破口!“聽、說、讀、寫”依次突破!
一開始就要特別注意如何正確的發音,只要你始終以英語語音為主導,營造一個英語語音環境,打通耳朵後,遵照標準的語音練習,語法中的那些枯燥抽象的語調、停頓、重音、連讀、爆破等語感就自然地成為你流利而標準的英語口音的一部分。可見,學會正確發音尤為重要。那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快捷、全面地掌握正確的發音呢?
首先,每天一有時間就堅持做“口腔舌部肌肉”操,效果特別明顯。其實,學習英語是一種習慣的問題。只要自然成習慣,標準英語不經思索便能脫口而出。對英語而言,習慣成自然主要就是舌頭的問題。說話時,如果舌頭的反應比大腦更快,就說明已經形成習慣了。如何練習我們的舌頭呢?具體做法是:第一步,伸出舌頭,儘量用舌尖舔到下巴,第二步,舌尖往上翹,儘量舔到鼻尖;第三步,舌中部兩側內卷。三步一氣呵成。剛開始練習時,會感覺到舌部肌肉尤其舌根酸痛,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你會感到舌部肌肉越來越靈活。因為,英漢是兩套截然不同的發音系統。英語發音主要是口腔後部。我們稱之為“後嘴”發音。而漢語發音則主要為“前嘴”發音。我們說中文時,不會伸出舌頭,幾乎不會動用臉頰肌肉。而英語中就經常用到!這套操,就是專門針對此訓練相應肌肉的。非常有效。當然,並不是說這“口腔舌部肌肉”操做好了,就能保證你就可以說口漂亮的英語了!這只是說明你擁有了可以說好英語的“肌肉”基礎了!就好像每個人擁有了可以游泳的身體條件,可並不是每個人不用練習就會游泳一樣。還是那句話:方法對頭後,更重要的依然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同時,要下決心把國際音標(IPA—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讀準,練熟。這是DIY英語學習法的重中之重。一定要花精力把這個基礎打好。
早在1888年國際語音協會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的語言學家便制定出一套國際通用的語音符號叫國際音標符號 (IPA—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希望以一個符號代表一音,並避免各人使用一套自己的符號所產生的不便。
國際音標的作用主要在於幫助我們學習語音。掌握了國際音標,不但可以做到無師自通,而且還可以準確細緻地掌握語音音素,很好地區別易於混淆的音素。國際音標一符一音,一音一符,它所代表的音,和實際語音音素是相同相近的,只要按照音標發音,就能準確讀出一個詞的音來,哪怕這個詞我們還不會使用,並不妨礙我們認讀。通過IPA,我們可以準確地發音。例如英語單詞“good”,正確發音是[gud],但是因為國語沒有濁輔音,很多人把這個詞中的濁音清音化了,念成[kut],如果學習了國際音標,知道g和d代表的是濁音,而不是漢語拼音中的g和d,就不至於把音發錯了。
學習國際音標,首先要破除對它的神秘感,同漢語拼音一樣,國際音標其實也是一套記音符號,只不過它不是針對某一種語言設計的,而是以人類所有語言的語音為對象就是了。我們只要加以充分重視,仔細琢磨鑽研,就不難掌握。(我把上下兩段並成這么一句話了)
而且國際音標還非常有用處,通過國際音標,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語音,例如b.d.g.h,很多人在學習英語時都按漢語拼音的音色發音,結果都念錯了。如英語單詞have中的h,不少人按漢語發音念成舌面後檫音[x],實際上它是喉音[h]比漢語的[x]要靠後三個發音部位。學習了國際音標,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糾正自己不正確的發音。當然,想一點也不費勁就學好,也是不可能的。既然這是一個難點,那就一定要多下苦功夫,就一定能攻克這個難關的。
最後,要以Syllable(音節)為單位,從Sound(聲音)作為突破口!“聽、讀、說、寫”依次突破!
聽 ——聽聲音,單詞,以音節為單位。句子,以節奏和意群為單位。學會聽不同的聲音,辨別帶有不同口音的差異。
說 ——儘量模仿標準語音說,說時不必看文字,只是說出自己聽到的,做到清晰而有節奏感。
讀 ——以標準音為藍本,模仿、模仿、再模仿。此時需要邊聽邊看邊讀了以電腦、學習軟體以及復讀機為訓練助手,不斷糾正自己的發音!
寫 ——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中國的俗語同樣可以用在英語學習中,邊聽邊寫,聽寫可以非常真切地檢驗你的聽力能力和書寫能力,只有動耳、動嘴、動手才能把英語活用後成為自己的。否則永遠只能是書本上的,別人的,
以聲音為出發點,以音節為核心,構築自己的發音系統的。在各種輔助工具的幫助下,逐詞逐句地糾正自己的發音!確實不知道如何發出一個正確的發音時,就請教老師,以及發音較好的同學。一個音,一個音地攻克!同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零碎時間聽英語語音材料。
總結
DIY英語 理念:DO it yourself ! Self-confidence ! Self-reliance! Then self-improvement can follow!
(自己動手!——自信!自立!才能自強!)
英語就是“音”語!掌握正確的發音是說好英語的前提和學好英語的基礎!
沒有語感的語法是海市蜃樓,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方式!也是學習語法的語音基礎!
英語口語不是知識的學習,而是技能的訓練!
DIY英語學習法的四個學習階段包括:
1、聲音為主,熟練發音,營造語音環境
2、善用工具,自建教材,個性化學習
3、常查雙解字典,培養英語思維
4、聲像結合,文化融通,活化英語
附錄:1)The Definition Of SLA(二語習得的定義):
第二語言習得(簡稱二語習得),通常指母語習得之後的其他任何語言學習。人們從社會、心理、語言學等角度去研究它。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大概形成於二十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歷史。它對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特徵及其發展變化、學習者學習第二外語時所具有的共同特徵和個別差異進行描寫,並分析影響二語習得的內外部因素。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二語習得研究是個新領域,大都借用母語研究、教育學研究或其他相關學科的方法。概括地說,這一領域的研究是為了系統地探討二語習得的本質和習得的過程,其主要目標是:描述學習者如何獲得第二語言以及解釋為什麼學習者能夠獲得第二語言。到目前為止,二語習得的研究範圍遠比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涉及語言學、心理學、心理語言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等眾多方面。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SLA, i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eople learn languages in addition to their native tongue(s). Just as second language is the standard term for any language whose acquisition starts after early childhood, including what is chronologically the third or subsequent language, SLA is the acquisition of any second language. The language to be learned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target language" or "L2" (and SLA is often called L2A, for "L2 acqui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