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里昂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遭遇世界金融危機衝擊的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將以“中國、印度和印尼”為鐵三角實現經濟強勢反轉。中國和印度出台了龐大的刺激經濟計畫和發掘內需方案,里昂證券認為,印尼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站燃煤出口國及最大的棕桐油生產國將會“搭中印的順風車”,未來6年GDP可望翻一番。亞洲鐵三角的GDP增長率都不會低於7%,如果按照這一勢頭髮展下去,那么2015年“亞洲鐵三角”的GDP可以達到10萬億美元。
區域貿易流
如果說,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前,新興市場最流行的辭彙是“BRIC”(金磚四國),它既是一種象徵也是一種暗示,暗示全球化鏈條的一種運作方式:新興市場國家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供應者,而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則更多承擔消費角色和創新者。那么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需求急劇消失”效應,過去那種“世界貿易流”將在未來十年發生重大的重構,我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內生循環的“區域貿易流”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以亞洲為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擺弄一個新的名詞——“Chindonesia”(中國—印度—印尼),它變得像“chimerica”(中美國)一樣流行。“Chindonesia”代表著次貸危機之
後,“全球貿易流”向“區域貿易流”轉化的一個隱喻。次貸危機發生之後,中國印度的外部需求突然放緩,如果考慮到未來美國儲蓄率繼續上升、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承擔全球消費引擎,促使新興市場大國必須迅速“撬動”內需以彌補龐大外需消失的缺口。也就是說,像中印這樣亞洲新興經濟大國開始找尋“生產者和消費者”合一的角色、開始探索如何快速降低龐大的儲蓄的方法、開始設計如何完成貿易平衡的改變,而這種轉變的過程將自發導致亞洲“區域貿易流”地位的上升。
比如印尼,在次貸危機之前,日本和美國是其最大的貿易夥伴,但現在日美的貿易地位開始下降,印度和中國地位開始急速上升,印尼的煤炭、石油以及棕櫚油向印度和中國的輸出變
得越來越龐大。美國和日本產生的“需求消失”讓印尼的GDP突然下降到4%,但隨著中國和印度擴大內需產生的“進口拉動”效應,印尼的GDP將重新回到7%的軌道。印尼的煤炭和石油工業開始出現更多的中印企業對其開發和“併購”,最近中國最大煤炭生產商神華集團將印尼建造第一個海外發電項目,並在印尼開採煤炭。而印度的塔塔能源(TataPower)購買印尼PTBumi能源公司下屬2個煤礦30%股權。
“Chindonesia”所蘊含的“區域貿易流”深化的特性,也將強化古老的亞洲貿易圈傳統。中國通過與東協達成的自由貿易圈
以及印度即將和東協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都將強化亞洲鐵三角“區域貿易流”的地位。實際上,儘管中印或者中印日韓等亞洲國家不願意彼此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但是印尼所代表的東協成為一個重要的平台,這些亞洲經濟體目前都願意和東協達成協定。在日本經濟史學家浜下武志、川勝平太、杉原薰所倡導的“亞洲間貿易”理論裡面,他們認為,亞洲一直有著全球貿易危機之後,自動深度整合的傳統,亞洲貿易圈傳統儘管有各種障礙阻止其迅速做大,但內生力量卻難以忽略。例如杉原薰認為,無論是1890年代還是1930年代的世界貿易危機(有的是戰爭因素造成的),亞洲對歐美輸出開始放緩,而亞洲間貿易迅速提高(亞洲型商品鏈,主要以棉業代表的基軸體制)。現在,次貸危機造成的全球貿易衝擊也非常顯著地造成了亞洲國家貿易交往的上升和亞洲商品鏈條的深化。
中美國與中印印
也許,“Chimerica”代表的是一種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而“Chindonesia”則代表著經濟區域化的趨勢,這兩個趨勢也許部分地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但卻又可以相互促進、不可或缺,畢竟世界貿易發展不是一個箭頭、一種矢量,而是有著非常豐富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