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縮寫,有些文獻中也稱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縮寫,直譯為企業形象識別系統,意譯為企業形象設計。CI是指企業有意識,有計畫地將自己企業的各種特徵向社會公眾主動地展示與傳播,使公眾在市場環境中對某一個特定的企業有一個標準化、差別化的印象和認識,以便更好地識別並留下良好的印象。詳細
CI一般分為三個方面,即企業的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 ,行為識別田Behavior Identity 和視黨識別--Visual Identity。企業理念,是指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形成的企業共同認可和遵守的價值準則和文化觀念,以及由企業價值準則和文化觀念決定的企業經營方向、經營思想和經營戰略目標。企業行為識別是企業理念的行為表現,包括在理念指導下的企業員工對內和對外的各種行為,以及企業的各種生產經營行為。企業視覺識別是企業理念的視覺化,通過企業形象廣告、標識、商標、品牌、產品包裝、企業內部環境布局和廠容廠貌等 媒體及方式向大眾表現、傳達企業理念。CI的核心目的是通過企業行為識別和企業視覺傳達企業理念,樹立企業形象。
CI的早期實踐可以追溯到1914年德國的AEG電器公司首創CI。AEG在其系列電器產品上,首次採用彼德貝漢斯所設計的商標,成為CI中統一視覺形象的雛形。緊接著,1932年至1940年之間,英國實施倫敦地下鐵路工程,該工程由英國工業設計協會會長佛蘭克畢克負責,被稱為"設計政策"的經典之作。
二戰後,國際經濟復甦,企業經營者感到建立統一的識別系統,以及塑造獨特經營觀念的重要性。自1950年,歐美各大企業紛紛導入CI。1956年,美國國際商用計算機公司以公司文化和企業形象為出發點,突出表現製造尖端科技產品的精神,將公司的全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設計為藍色的富有品質感和時代感的造型IBM。這即使這八條紋的標準字在其後四十幾年中成為"藍色巨人"的形象代表,即"前衛、科技、智慧"的代名詞,也是CI正式誕生的重要標誌。
60年代以後,歐美國家的企業CI導入出現了潮流般的趨勢。60年代的代表作是由無線電業擴展 到情報、娛樂等8種領域的RCA;70年代的代表作是以強烈震撼的紅色、獨特的瓶形、律動的條紋所構成的Coca-Cola標誌。總之,60年代到80年代,是歐美CI的全盛時期。日本企業在70年以後,我國企業在90年代後也開始創造自己的CI,從而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趨勢。
按照CI戰略理論和操作技法的要求,成功的實施CI戰略應遵循下述幾個原則:
(1)堅持戰略性的原則。既為現代企業形象戰略,就必然具有長期性、全局性和策略性的特徵。CI戰略應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它絕非是1~2年3~6年的近期的規劃,而是企業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具體發展步驟和實施策略。(2)堅持民族性的原則。"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CI戰略是從企業發展方向、經營方向上設計與規劃自我,CI的創意、策劃、設計工作的的基礎應該立足於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消費心理、審美習慣、藝術品味等等。才有可能在公眾所認同從而獲得成功。(3)堅持個性化的原則。CI戰略是企業為塑造完美的總體形象在企業群中實施差別化的策略,重要一點就是要求企業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和獨具一格的特質,不能"千人一面"。IBM與可口可樂就是個性成功的典範。(4)堅持整體性的原則。從CI的三個方面來看,它們不是相互脫節的,而必須表里一致,協調統一,BI、VI MI為服務,外美內秀,才是值得稱道的。
CI的效果評價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其涉及範圍廣,收效也難於量化度量。日本日經研究所曾設計了一套CI效果調查指標體系,包括市場因素、外觀因素和現代因素二類。不同企業在導入CI時,會注重不同的因素。日本日經研究所認為,企業的銷售額和廣告認知度是評價CI效果的決定因素。我國學者也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更為詳盡科學的CI導入效果的量化評價體系,包括MI、BI對外活動識別部分、BI對內活動識別部分、VI套用要素部分、VI基本要素部分等5類30個指標。這套指標較為全面細緻地反映了CI的內容,但指標較抽象,實際運用時存在一定的問題。
應該說,CI導入是企業追求內在美和外在美和諧統一的過程,而同時企業的CI戰略實施是一個不斷運動發展的系統工程。它要求企業根據自身各個時期的不同情況加以修正、補充與創新,這樣企業才有可能長久保持和發揮CI的強大作用與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