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鮑勃·迪倫1941年出生於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城,6歲時全家移居到希賓。鮑勃·迪倫的父母是猶太人 ,他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個中產階級的猶太家庭中長大 。並且,他參加了猶太人夏令營 。
少年時期的鮑勃·迪倫便顯示出音樂天賦,10歲時鮑勃·迪倫自學了吉它、鋼琴、口琴等樂器。高中時,他就加入了一個小型搖滾樂隊,並組織過一場小型的演出 。高中畢業後他來到明尼蘇達大學繼續學業。大學時期,他開始使用藝名鮑勃·迪倫 。
1961年,鮑勃·迪倫從明尼蘇達大學輟學,開始專心致力於歌唱工作 。
演藝經歷
1962年鮑勃·迪倫發表第一張專輯專輯《BobDylan》 。 1965年,鮑勃發行專輯《重訪61號公路》 。
1971年鮑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現實主義的小說《塔蘭圖拉》 。1973年鮑勃參演山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
70年代中期,鮑勃與瓊·貝茲在“滾雷”巡迴演出。
1974年發行專輯《軌道上的血》 。隔年,發行專輯《欲望》。
1977年鮑勃與妻子薩拉正式離婚,同年鮑勃又投入到另一次“滾雷”樂隊巡迴演出中,並據此推出了一部長達4小時的影片《雷納多和克拉拉》,影片中還插入了一段由鮑勃表演的半自傳性的音樂會 。
1978年,鮑勃發行了唱片《合法街區》。1979年,鮑勃宣布自己成為“再生基督徒” ,後期他的創作中呈現出濃厚的宗教色彩,此後鮑勃發行的4張唱片《慢車開來》、《得救》、《愛的爆發》和《異教徒》均帶有宗教意味。
1985年發行了《帝國諷刺劇》和《疲憊裝載》。
1986年,鮑勃恢復巡迴演出。1989年發行專輯1992年的《Good 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謠,翻唱許多並不廣為人知的歌曲。
1991年為慶祝鮑勃50歲生日,CBS公司發行三合一專輯《私錄卡帶系列》此專輯收錄了他1961-1991年的出版的歌曲。
1992年10月16日,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舉辦了一場紀念迪倫踏入歌壇三十年的演唱會,其中包括尼爾·楊(Neil Young)、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前披頭士吉他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等人均到場表演。
1994年,迪倫在MTV音樂台錄製不插電演唱會;1997年初,由於突發心臟病,當年的歐洲巡演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復出院,甚至還於當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面前表演。
1997年9月30日,迪倫發行了由Daniel Lanois製作的《Time out of Mind》,距他上一張原創專輯《Oh Mercy》有八年之久。
2001年9月11日,鮑勃發行《Love and 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為《Chronicles, Vol. 1》的自傳,書中主要記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紐約奮鬥的經過;中年陷入創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後,該書停留於紐約時報書籍非小說類排行榜長達19周。該書中文簡體版譯名為《編年史》(也譯為《像一塊滾石》);繁體中文版譯名為《搖滾記》。
2005年,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執導了鮑勃自傳記錄片《No Direction Home》。
2006年8月底,鮑勃發行了他第四十八張專輯《Modern Times》,隨即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一名。
2011年4月3日、4月6日、4月8日分別在台北小巨蛋、北京工人體育館、上海大舞台舉辦演唱會。 從4月12日,連續三晚,在香港獻唱。這是現年70歲的鮑勃·迪倫首次在中國登台演出。
2012年發行專輯《Tempest》。
2013年,美國藝術文學院宣布鮑勃·迪倫為其榮譽成員,表彰他為美國文學和音樂所作的貢獻。迪倫是首位入選美國藝術文學院的搖滾音樂家。
2015年發行最新專輯《Shadows in the Night》。
2015年2月6日,鮑勃迪倫在格萊美慈善晚宴上正式被授予2015年格萊美音樂關懷年度人物這一獎項。
2016年,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個人生活
家庭
1965年鮑勃與Sara Dylan結婚並育有4個孩子,但這段婚姻僅 持續12年,1977年兩人離婚。
1986年鮑勃與一位伴唱歌手Carolyn Dennis走入第二段婚姻並育有一女。1992年兩人離婚,鮑勃的第二段婚姻僅維持六年。
感情
鮑勃·迪倫的第二張唱片封面上的女孩是他的初戀女友蘇西·羅圖洛。
鮑勃的第二任女友是瓊·貝茲,兩人同為民謠歌手。1975年,瓊為鮑勃寫下《Diamonds and Rust》以此紀念他們無疾而終的感情。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 劇名 | 扮演角色 | 導演 |
2007 | 我不在場/我不在那兒 | ---- | 托德·海恩斯 |
2006 | 工廠女孩/工作室女孩 | ---- | 喬治·海肯盧珀 |
2005 | 迷途之家 | ---- | 馬丁·斯科塞斯 |
1967 | 別回頭 | ---- | 彭尼貝克 |
電影名 | 類型 | 導演 |
《迷途之家》(No Direction Home) | 音樂紀錄片 | 馬丁·斯科塞斯 |
《工廠女孩/工作室女孩》(Factory Girl) | 傳記電影 | 喬治·海肯盧珀 |
《我不在場/我不在那兒》(I'm Not There) | 傳記電影 | 托德·海恩斯 |
《別回頭》(Don't Look Back) | 音樂電影 | 彭尼貝克 |
音樂作品
專輯專輯名稱 | 發行時間 |
Fallen Angels 2016-05-20 英語 | |
Shadows in the Night 2015-02-03 英語 | |
Tempest 2012-09-10 英語 | |
Christmas in the Heart 2009-10-13 英語 | |
Together Through Life 2009-04-28 英語 | |
Modern Times 2006-08-29 英語 | |
"Love and Theft" 2001-09-11 英語 | |
Time Out of Mind 1997-09-30 英語 | |
World Gone Wrong 1993-10-26 英語 | |
Good as I Been to You 1992-11-03 英語 | |
Under the Red Sky 1990-09-10 英語 | |
Oh Mercy 1989-09-18 英語 | |
Down in the Groove 1988-05-30 英語 | |
Knocked Out Loaded 1986-06-14 英語 | |
Empire Burlesque 1985-06-10 英語 | |
Infidels 1983-10-27 英語 | |
Shot of Love 1981-08-10 英語 | |
Saved 1980-06-23 英語 | |
Slow Train Coming 1979-08-20 英語 | |
Street-Legal 1978-06-15 英語 | |
Desire 1976-01-05 英語 | |
The Basement Tapes 1975-06-26 英語 | |
Blood on the Tracks 1975-01-20 英語 | |
Planet Waves 1974-01-17 英語 | |
Dylan 1973-11-19 英語 | |
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 1973-07-13 英語 | |
New Morning 1970-10-19 英語 | |
Self Portrait 1970-06-08 英語 | |
Nashville Skyline 1969-04-09 英語 | |
John Wesley Harding 1967-12-27 英語 | |
Blonde on Blonde 1966-05-16 英語 | |
Highway 61 Revisited 1965-08-30 英語 | |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1965-03-22 英語 | |
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 1964-08-08 英語 | |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1964-01-13 英語 | |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1963-05-27 英語 | |
Bob Dylan 1962-03-19 英語 |
獲獎記錄
葛萊美獎 |
|
格萊美名人堂 |
|
奧斯卡金像獎 |
|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
法國藝術勳章 |
|
普利茲獎 |
|
諾貝爾獎 |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
參考資料來源:
人物評價
在法國看來,鮑勃·迪倫賦予音樂的、可以改變人類和世界的顛覆 性力量( 法國文化部長菲利佩 蒂評) 。
鮑勃·迪倫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是一個偉大的曲作者,承載著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45年來不斷地改變自己的風格,改變自己的形象 (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長 莎拉·丹紐爾評) 。
鮑勃·迪倫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無疑體現出美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國際著名雙語作家、文藝評論家 厲振羽評) 。
鮑勃·迪倫頗具創造力的作品為美國文化甚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界做出了很多貢獻 (美國唱片工業學院的執行長尼爾·波特評) 。
他讓音樂真正變成表達人生觀和態度的一個工具。( 鄭鈞 評)
鮑勃·迪倫越是不代表誰,他的影響越大,那些總是想代表時代的人,越無法獲得持續性的影響,那個時代過去了,他們就過去了。鮑勃·迪倫的低調,他一直在堅持做演出,從他的第一首歌到現在,這中間一脈相承的音樂形式,反而給了我們深遠的影響。( 崔健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