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M紅外偏振光治療儀

1、紅外偏振光的治療疼痛的作用機制 (5)紅外偏振光穴位照射可提高人體的痛閾及耐痛閾。 3、紅外偏振光穴位照射治療的作用機制

紅外偏振光治療儀”名稱的由來

1995年日本東京醫研株式會社研製生產的“點式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治療儀”投向市場,1997年引入中國。這個名稱包括3個技術特點:(1)光的顏色特性是近紅外光;(2)光的傳播方式是直線偏振的,也就是必須有偏振度(衡量光的偏振程度的物理量);(3)光斑很小,是點式的。在中國藥監局註冊的名稱均為“紅外偏振光治療儀”,它包含了這類治療儀的主要特性指標,即光的顏色特性(紅外)和傳播方式(偏振)。由於“點式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治療儀”在輸出光功率、有效透照深度以及綜合療效方面都優於半導體雷射治療儀,因此,為便於在疼痛治療領域推廣,就給它起了個商品名“超雷射疼痛治療儀”。

紅外偏振光治療儀偏振光治療頭選取波長為0.7-1.3μm光譜段,稱為“人體光學視窗”,其中對人體組織的最大透照深度為5-7cm(在經絡學中:穴位深度在12.5mm的占52%;在25mm的占38.5%;在37.5mm的占9.5%。)。紅外光治療頭選取波長為0.4-4μm光譜段,能夠透射人體組織1cm左右。

紅外偏振光照射實質上即弱雷射的寬譜區段的複合照射套用,因此它的刺激作用同樣遵從弱雷射的兩大規律:

(1)累積效應

劑量相等時,一次大劑量照射和多次小劑量照射在一定上下閾值範圍內,兩者生物效應大致相同。故小劑量照射,只有達到一定次數才開始出現治療效果。

(2)拋物線特性

每次/每天照射劑量一樣,但機體反應程度並不一樣,刺激從第3天起逐漸增強,到第10-16天以上達到最大值,然後作用逐漸減弱,直至變為抑制作用。一般一個療程以10次為宜,如還需繼續治療,間隔3-5天時間。

紅外偏振光醫療是一門中西醫相結合的學科,既有現代科學信息,又有古老傳統醫學的特徵。因此在臨床上有較好的套用前景和發展空間。產品臨床套用可分為三大類:

(1)一種是以祖國醫學中的經絡理論為指導,以小光點直接照射穴位,此法稱為“偏振光針灸治療”。

(2)另一種是以現代理論為指導,用偏振光直接照射病灶和神經節、神經乾、神經叢等,稱為“偏振光物理治療”。

(3)光針和光灸複合套用,其選穴原則及療程和適應症與傳統相同,但偏振光又附加一些新的“激活效應”。

一、紅外偏振光的作用機理——生物激活效應

由於紅外偏振光被組織吸收後有一定的激活作用,稱其為“弱偏振光激活效應”。被激活的分子本身可以離解形成一系列生物效應物質,因而影響到機體本身的離解、蛋白質的合成以及酶的活性等。由於偏振光這些新效應從“激活酶活性”這一點出發,就要求我們在治療時有劑量上的限定和照射波長區段的選用(即偏振光治療的檔位選用)。對照射部位皮膚的溫升,限定在37℃左右(PH值7.3和照射部位溫度≤37℃左右可保持酶的活性)。由此引出第二代紅外偏振光新概念。因此紅外偏振光必須在“弱偏振光”狀態下臨床套用。

選用適當光譜區段、適當劑量的弱偏振光作用於生物體適當部位,受照射組織對這種刺激產生應答性反應:在分子水平上調整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影響DNA複製,調節酶的功能;在細胞水平上動員代償、營養、修復、免疫,增強代謝功能和其它再生或防禦機制,消除病理過程。

1 、紅外偏振光的治療疼痛的作用機制

紅外偏振光和弱雷射、一般光療一樣,治療作用主要取決於它的波長(區間)、強度、以及作用時間。主要是利用其對組織的生物學促發作用和對症狀的頓挫作用。現將其對疼痛的治療歸納如下:

(1)消炎作用:偏振光能刺激機體產生較強的防禦免疫機能。如體液殺菌能力增強,細菌吞噬指數升高,免疫球蛋白IgG、IgM增加,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加強,淋巴細胞的轉化能力提高等。

(2)促進組織再生作用:紅外偏振光照射有利於膠原纖維及毛細血管再生能力的加強和上皮細胞的合成代謝作用及加速潰瘍面的修復癒合。

(3)對機體的調節作用:可加強甲狀腺、腎上腺的功能,因而可促進整個體內的代謝過程。對外周血液及凝血系統有調整作用。照射相關穴位、咽峽黏膜、神經節段或交感神經節等部位時在某些局部症狀好轉的同時,可出現全身症狀改善,如精神較佳、全身乏力減輕、食慾增加等。通過循經取穴照射時,可調節陰陽平衡和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

(4)止痛作用:在疼痛的發生中,化學介質有重要的意義。細胞破壞釋放出的化學介質,達到一定濃度後均可引起疼痛。偏振光可促進局部血液、淋巴循環,可使致痛物質的濃度減低、滲透壓改善、組織水腫減輕或消退,這些改變可以直接減輕神經末梢的化學性及機械性刺激作用,達到止痛目的。

(5)紅外偏振光穴位照射可提高人體的痛閾及耐痛閾。並能激活和增加體內的抗痛物質——內啡呔等。另外還可激活中樞5-羥色胺能神經元的功能,使中樞5-羥色胺合成速度增加,導致該神經遞質水平升高,從而達到鎮痛作用。同時乙醯膽鹼、多巴胺等神經介質也參與紅外偏振光穴位照射鎮痛。

(6)紅外偏振光穴位照射時,可提高致痛物質(徐緩激肽等)分解酶的活性,加速致痛物質的分解,消除和阻滯細纖維的致痛衝動,從而產生鎮痛效應。

(7)紅外偏振光照射神經節(如星狀神經節)時,可增強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之雙向調節作用,保證體內環境之穩定和平衡,保持正常的精神狀態、內分泌的調節、各器官活動的協調等。

2 、照射神經節、神經乾、神經叢的作用機制

頸下神經節與第一胸神經節融合為星狀神經節。臨床根據星狀神經節在交感神經中的特殊地位,通過適當刺激或阻滯星狀神經節,不僅可以治療其支配區內的各種疾病,同時對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全身各系統也有明顯的調節作用。

紅外偏振光照射星狀神經節,可增強神經的雙向調節機制,調節人體內環境穩定,使機體趨於穩態;調節植物神經系統功能;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液循環,使血流速度向正常轉化;抑制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阻斷疼痛的惡性循環。

紅外偏振光照射其他神經節、神經乾、神經叢,可消除神經性疼痛,阻斷痛覺衝動傳入,特別是用於身心性疼痛疾病。

由此可見,紅外偏振光照射神經節、神經乾、神經叢,可作為神經阻滯及星狀神經節阻滯的替代療法或輔助療法。

3 、紅外偏振光穴位照射治療的作用機制

紅外偏振光治療既是一種無痛無創的光針灸,又是具有新套用特點的新型物理治療。BPM紅外偏振光兼有針刺和灸法的兩種作用。當光照射穴位時通過光針的點狀溫熱刺激、光化學效應等綜合性刺激作用,調整機體陰陽平衡和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與傳統的毫針針刺相比,紅外偏振光照射穴位時,患者不僅有溫熱舒適的感覺。對暈針、怕疼,不願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均可使用。另外紅外偏振光治療時不介入人體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危險,且由於光的激活酶的促進作用,在體液內的“後效應時間”較長。

二、紅外光治療的作用機制及使用方法

大量臨床資料表明適宜的紅外線輻射可調節機體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和蛋白質合成;改善循環;增強紅細胞的流動性和變形能力,提高機體生理功能。紅外線被機體吸收後能增強細胞和器官周圍的生物場,使其活性及相互調控作用增強。其主要臨床效應為:

1. 熱效應

BPM紅外光輻射可以透射到人體組織的不同深度的部位,如表皮、結締組織、血管、神經系統、肌肉等,並為活組織所吸收:

(1)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代謝過程,使局部組織營養得到改善。

(2)促進局部滲出物的吸收,達到消腫鎮痛作用。

(3)解痙和緩解肌緊張,溫熱作用於骨骼肌和平滑肌時,可使組織溫度升高,達到解痙鎮痛效應。

(4)溫熱作用後,由於血液循環改善、降低致痛化學介質的作用,使局部腫脹減輕,組織張力下降。特別是對於某些慢性炎症及疼痛性疾病具有緩解、鎮痛作用。

2. 非熱效應(共振吸收效應)

人體生物大分子氫鍵的振動能量和人體細胞的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鍵所發出的能量,都屬於近紅外光子能量/信息。因此近紅外信息輻射,可激勵患者病患部位的生物大分子產生受激相干共振吸收效應。通過神經——體液系統傳遞、利用這種有效能量/信息,以調節人體免疫功能、代謝功能,以及增強修復功能,即提供必要能量,發揮治療作用。三磷酸腺苷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鍵能為42-50KJ,相當於2-3μm中的紅外光子的能量。BPM-Ⅲ型紅外光輸出的發射光譜為0.4-4μm,正是利用其中的共振吸收效應。只有在滿足“共振”條件的分子被激發到高能態,才引起生物光化反應及激活化學活性。

3. 光灸效應

紅外光照射也可配合傳統毫針刺法使用,發揮針、灸——複合治療功效。從相對於傳統中醫學的觀點講,可謂現代“光灸儀”。

三、紅外偏振光治療儀的臨床適應症

紅外偏振光 治療頭臨床適應症:

1、骨源性疼痛: 頸椎病變引起的上肢痛及麻木,肩周炎,網球肘,腱鞘炎,腰骶椎病變引起的腰腿痛,關節炎,足跟痛等。

2、神經源性疼痛: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偏頭痛。

3、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中風后遺症肢體功能障礙等。

4、失眠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性疾病;更年期綜合徵等內分泌失調性疾病。

5、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症

紅外光治療頭適應症:

1、康復理療、針灸科:頸、肩、腰、腿關節痛,中風后遺症肢體功能障礙等。

2、皮膚科:帶狀皰疹,單純皰疹,丹毒,細菌感染性皮膚病等。

3、外科:手術後傷口感染的預防及治療,乳腺炎症及增生,肌纖維軟組織炎症等。

4、婦科:慢性外陰營養不良,外陰側切傷口感染的預防和治療,盆腔炎,附屬檔案炎等。

綜上所述:紅外偏振光與紅外光單獨使用可各顯其能;聯合套用,可協同治療、增強療效。

四、紅外偏振光治療儀的技術套用特點

紅外偏振光治療儀可以根據檔位的輻射波段來確定照射深度、照射功率和照射時間,確保紅外偏振光療法的科學性和療效的安全有效性。各檔位光譜波段分布的歸化統一,保證了每台標準的一致性,避免了由於檔位選擇不當而導致的療效不明顯或無效,或皮膚的灼傷。

五、注意事項及 禁忌症

(1)避免直接照射眼睛、孕婦腹部、黑色素瘤、褐斑。

(2)禁忌照射早、中期惡性腫瘤患者。

(3)禁忌照射急性出血性疾病患者。

六、技術性能優勢

l 優選被稱為“人體光學視窗”的特定波長光譜(0.7~1.3 μm),生物效應顯著,並可有效防止機體組織燙傷。

l 運用現代醫用光學和微電腦控制技術,最大可透射人體組織5~7cm,有效達到治療所需部位。

l 採用特殊技術手段,真正實現通過檔位來選擇照射深度和照射強度,確保臨床治療的有效性。

l 適用範圍廣,既適用於針灸所能治療的多種疾病,又可作為神經阻滯的輔助療法或替代療法。

l 獨創性地將紅外光與偏振光配伍設計,深淺組合,點面結合,功能強,療效好,適用範圍更廣。

l 綠色治療,無痛無創,無感染危險,無副作用及併發症。

l 操作簡單,無需太高的醫療技術,醫師指導下護士即可完成操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