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戰略轟炸機一般是指用來執行戰略任務的中、遠程轟炸機。它是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當量核武器的主要運載工具之一。它既能帶核彈,也能帶常規炸彈;既可以近距離投放核炸彈,又可遠距離發射巡航飛彈,既可做戰略進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時也遂行戰術轟炸任務,支援陸、海軍作戰。 B-1B是由美國洛克韋爾飛機公司研製的一種遠程、多用途、可變後掠翼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最大航速1.25馬赫,續航能力為1.2萬公里,可以執行洲際戰略轟炸任務。美國人自己將B-1B稱之為“槍騎兵”,可見其對B-1B還是頗為賞識的。B-1B機艙內可攜帶34噸彈藥,此外還可外掛26噸彈藥,然而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雷達反射面積卻僅為1平方米,與之相比,B-52的雷達反射面積高達100平方米,而多數戰鬥機的雷達反射面積也在2平方米以上。看來美國人在這方面還是下足了功夫的。B-1B配備有地形跟蹤雷達,在比較複雜的地形情況下,它可以保證飛機與地面保持約60米的高度,從而實現超低空高速突防。並且它能夠在數秒內將全部彈藥投擲完畢,之後迅速脫離戰區,達到較強的攻擊突然性。以當時的技術水平而言,高空高速突防並非最佳方案。1960年5月的U-2飛機被擊落事件,使美國空軍開始認真探索低空突防問題。隨後的1961年美國空軍啟動了“亞音速轟炸機”(SLAB)計畫。1965年啟動了“先進有人駕駛戰略飛機”(AMSA)計畫。AMSA的主要任務是在敵人的首次打擊中生存下來,並成功突破敵方防禦,將防區外發射武器或自落體武器精確投射到軍事或工業目標上,從而對地方可能發動的核襲擊實施有效威懾。所以,AMSA必須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以及比B-52好得多的大載彈量核大航程能力。1969年,美國空軍發布了項目需求書,AMSA被正式命名為B-1“槍騎兵”。“槍騎兵”也由此開始書寫極不平淡的春秋歲月。在70年代末,美國空軍曾試驗過B-1A原型機,B-1A的主要作戰方式為超音速高空突防,但由於美空軍戰略的改變和高空突防方式不足以應付強大的蘇聯防空火力網,因此A型很快下馬。
基本信息
研製國家:美國
名稱型號:B-1B“槍騎兵”(Lancer)
研製單位:美國波音公司的防禦和空間集團
造價:每架B-1B的造價為2億多美元。最終加上研製費用,每架超過20億美元
現狀:現役
數量:美國空軍目前在役的數量約為77架
B-1B是由美國洛克韋爾飛機公司研製的一種遠程、多用途、可變後掠翼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最大航速1.25馬赫,續航能力為1.2萬公里,可以執行洲際戰略轟炸任務。美國人自己將B-1B稱之為“槍騎兵”,可見其對B-1B還是頗為賞識的。
B-1B機艙內可攜帶34噸彈藥,此外還可外掛26噸彈藥,然而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雷達反射面積卻僅為0.75平方米,與之相比,B-52的雷達反射面積高達100平方米,而多數戰鬥機的雷達反射面積也在2平方米以上。看來美國人在這方面還是下足了功夫的。
B-1B配備有地形跟蹤雷達,在比較複雜的地形情況下,它可以保證飛機與地面保持約60米的高度,從而實現超低空高速突防。並且它能夠在數秒內將全部彈藥投擲完畢,之後迅速脫離戰區,達到較強的攻擊突然性。
研發
B-1B“槍騎兵”(Lancer)是美國空軍可變後掠翼超音速重型隱形轟炸機,由羅克韋爾國際公司即現在波音公司的防禦和空間集團研製。在70年代末,美國空軍曾試驗過B-1A原型機,B-1A的主要作戰方式為超音速高空突防,但由於美空軍戰略的改變和高空突防方式不足以應付強大的蘇聯防空火力網,因此A型很快下馬。80年代初,B-1又被美空軍提上日程,但主要研製低空高速突防的B-1B,通過低空飛行來躲避雷達的捕獵。第1架B-1B於1983年3月首飛,1985年6月開始裝備部隊,1986年10月開始具備初始作戰能力。至1988年5月2日,美國空軍訂購的100架B-1B已經全部交付完畢,目前空軍目前在役的數量約為77架。每架B-1B的造價為2億多美元。
1、研發背景
60年代,美國空軍認為有人駕駛飛機是戰略威懾力量不可或缺的部分,於1962年又提出“先進有人駕駛戰略飛機”(AMSA)計畫,要求研製一種低空高速突防轟炸機作為B-52的後繼機,但計畫進展緩慢。1969年尼克森政府決定加速先進有人駕駛戰略計畫。同年11月,美國國防部開始招標,由3家飛機公司及兩家發動機公司進行飛機和發動機的設計競爭。1970年6月,空軍選定羅克韋爾公司的洛杉磯分公司承制機體,通用電氣公司承制發動機,並把該機定名為B-1。1974年12月23日原型機開始試飛,1976年年中,空軍計畫採購244架,1980年交付。1976年12月福特總統批准B-1投產。但1977年6月底,卡特政府認為巡航飛彈更便宜而有效,且B-52還可用到80年代,於是決定停止B-1的生產。這時B-1僅僅保留4架原型機,繼續試驗以完成其發展計畫。
2、研發歷程
1978年,美國國防部對包括B-1在內的幾種飛機作了巡航飛彈載機對比試飛,再次認定B-1是優秀的巡航飛彈突防平台。1979年11月,空軍進而要求羅克韋爾公司將第三架B-1原型機改成巡航飛彈載機。同時,美國國防部經研究認為下一代轟炸機應具有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也就是說必需有良好的常規突防轟炸能力,而B-1的改型則是最佳的候選機種。這樣產生了B-1B,而原來的4架稱為B-1A。1981年10月,里根總統宣布採購100架B-1B。1982年1月,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簽訂了兩個契約,第一個為價值13.17億美元的全面發展契約,完成2號及4號B-1A改裝設備的工作,並做進一步的飛行試驗;第二個為價值8.86億美元的生產契約,用於製造首架B-1B及早期批生產的長周期項目。首架生產型於1984年10月8日試飛。經過長期的周折,B-1B終於成為了美空軍重要的戰略轟炸力量。
由來
飛機開始作為軍用是從偵察開始的,空中偵察的作用是無可置疑的。而在偵察飛行的過程中,“抽空”甩幾顆手榴彈或迫擊炮彈就成了“轟炸機”的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期(1915年)已出現了專門研製的轟炸機,它就是俄羅斯的一種“重型”四發轟炸機,稱西科爾斯基“伊利亞·穆羅梅茨”Ⅱ型,由波羅的海鐵路工廠研製。該機起飛重量4590千克,可載炸彈520千克,乘員7名,每台發動機功率110千瓦(150馬力)。另一種是義大利的“卡普羅尼CA32”型三發轟炸機,由卡普羅尼航空工程公司研製,起飛重量3300千克,可載炸彈850千克,乘員4名,每台發動機功率73.5千瓦(100馬力)。但真正開始用飛機專門轟炸特定目標的是德國人,1917年德國對倫敦和英格蘭南部的持續轟炸,特別是夜間轟炸,開創了一個殘酷殺傷平民百姓的先例,並引起英國後來的報復。從此也就有了“戰略轟炸機”的稱謂。 一般來說,戰略轟炸機都是遠程轟炸機。不過作戰半徑多遠算“遠程”在不同時期定義是不同的。文章開頭提到的兩種轟炸機的作戰半徑就只有150千米左右。而在二戰期間,航程在3000千米以上的就被認為是遠程轟炸機了。例如英國的“蘭開斯特”MKⅡ其航程為3620千米,原蘇聯的TB-3為3225千米,美國的B-24“解放者”為3380千米,B-17“空中堡壘”為3200千米,B-29“超級堡壘”甚至達到5200千米。它們的作戰半徑一般是航程的30%~40%,視不同掛彈量和作戰飛行方式而異。至於80年代以後的遠程轟炸機如美國的B-1、B-2,原蘇聯的圖--160“海盜旗”,航程都達到了10000千米以上,如果還允許(或有條件)空中加油那就無法說了。限制航程的因素還有機內滑油容量、氧氣總供應時間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現在,機內油航程不超過8000千米的轟炸機已不能說是遠程轟炸機。而8000千米距離的物理概念是什麼呢?從北京到倫敦的空中直線距離是8193千米,到美國舊金山是9495千米,到莫斯科是5800千米。 在二戰前夕,遠程轟炸機受到重視的程度在各國是不同的。英國一貫重視轟炸機的研製,因此先後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蘭開斯特”(Lancaster,)等優秀機型參戰。美國在二戰開始時軍用飛機性能落後,由於有強大的工業和技術基礎,後期才大量出現一流的作戰飛機。美國遠程轟炸機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原蘇聯對遠程轟炸機的作用則有不同看法,加上工業基礎的關係,優先發展戰鬥機是適合國情的。1932~1937年生產的TB-3型共裝備818架。1949年的別-8四發轟炸機,起飛重量32噸,載彈2噸,航程4700千米,則只生產了79架。德國一貫只重視戰術轟炸機,特別“迷信”俯衝轟炸機,在批生產的轟炸機系列中根本沒有遠程轟炸機的位置,也不支持研製。所以當征服大部分歐洲後,需要從空中攻擊英國和空襲原蘇聯時,特別是需要轟炸已搬遷到烏拉爾山區的原蘇聯軍工廠時才發現沒有可用的武器,而這時已經晚了。日本也有類似情況,但不是不想研製而是受技術力量和財力所限。1943年開始發展的G8N1型“連山”四發重轟炸機,大小、性能和布局都與B-17相似,航程為3950千米,載彈2~3噸,到投降時只試製了4架,並且尚未試飛完。 由於戰爭的需要,上述遠程轟炸機雖然昂貴(B-17每架238330美元,B-24每架366000美元,B-29每架639000美元,而P-51戰鬥機只需要50985美元),但生產量都很大。上述各型轟炸機的總產量為:“哈利法克斯”(1939年首飛)6176架,“蘭開斯特”(1941年首飛)7366架,B-17(1935年首飛)12730架,B-24(1939年首飛)18481架,B-29(1942年首飛)3967架。二戰期間,轟炸德國及其盟國所投的炸彈量為:1942年47122噸(全為英國轟炸機),1943年達到201622噸(英、美兩國的轟炸機),1944年達到914518噸,1945年德國投降時為380113噸。當時轟炸的重點是德國的關鍵軍火生產基地以及燃料煉製廠、油田、水壩等。當然也有一些純屬報復性的轟炸,例如1943年7月24~28日以及8月2日,英美轟炸機連續對德國最大城市漢堡的轟炸,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投彈約9000噸,破壞區域77平方千米,完全燒光地區32平方千米,死亡達10萬人。二戰的經驗表明,在陸上戰場不處於優勢,未能掌握制空權或沒有打擊遠程目標的必要時,遠程戰略轟炸機的確沒有用處,它是一種十分昂貴而且要求大量高新技術的武器,研製時間很長。但一旦有條件使用時,則威力巨大。二戰後期德國很多飛機因遭轟炸缺乏燃料不能起飛作戰,日本受B-29轟炸的影響也是明顯的,更不用說核子彈的破壞了。
簡史
50年代以後,只有英國、美國和原蘇聯仍在發展遠程轟炸機。當時英國有三種噴氣式機型都以字母V為首的名詞命名,即“勇士”(Valiant)、“勝利者”(Victor)和“火神”(Vulcan,)。這些飛機重量都在60~70噸,航程7 000~9 000千米,載彈4.5噸,速度都是高亞音速,可掛配核彈頭的飛彈,但很難理解為何英國同時需要三種差不多的遠程轟炸機。這些飛機在1992年前已全部淘汰。美國先後研製出B-47、B-52兩種噴氣式型號,前者與英國的轟炸機屬同一級別,已於60年代初退役,而B-52則計畫使用到2030年或更晚一些。原蘇聯的圖-95是渦槳發動機飛機,最大起飛重量達185噸,載彈12噸,航程13 200千米。它的速度也不慢,高達870千米/小時。這型飛機可能用到2010年或更晚一些。 80年代以後研製遠程轟炸機的只有美國和原蘇聯。機型共三種,即美國B-1、B-2和原蘇聯圖-160。B-1和圖-160是變後掠翼飛機,起飛重量分別為216噸和275噸,最大載彈量20噸以上,航程分別為12 000千米(B-1B型)和12 300千米。B-1最大速度1.25馬赫,圖-160則可達2.0馬赫。B-2是亞音速的隱身轟炸機,航程11 600千米(載彈17噸),起飛重量181噸。所以,到21世紀前的20年,美國有三種在役的遠程轟炸機,俄羅斯則有兩種,而其它國家都沒有這類武器(或者有而不能用,例如烏克蘭)。 六七十年代東南亞戰場的作戰表明,美國轟炸越南北方戰略目標時多用戰術轟炸機F-105(圖4),而配合越南南方作戰,轟炸一些戰術目標時卻使用B-52“戰略”轟炸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越南北方防空火力很強,用B-52將會遭到重大損失,而用從泰國起飛的F-105經過空中加油去襲擊越南北方,飛機的損失少得多。1972年12月18~29日美空軍連續轟炸越南河內地區,一共出動各種作戰飛機1 783架次(B-52為663架次),B-52被擊落34架(美方承認15架),戰鬥轟炸機被擊落47架(美方承認6架)。B-52損失率高達5.1%(按美方數字為2.3%)已證明了這個判斷。所以遠程轟炸機是否一定用於攻擊戰略目標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作戰
首先,要避免與敵戰鬥機作戰。具體的有:1、從作戰計畫上採用趁敵不備的突襲戰術,打了就跑。2、使用“防區外攻擊武器”,所謂防區外攻擊武器,是指射程很遠(一般在800公里以上)能夠在敵人的防區外發射攻擊的武器,比如美國的B52就專門配備一種射程超過900公里的空射巡航飛彈(不是戰斧,具體名字記不清了)。如果目標空域很有可能會出現地方戰機,而又需要轟炸機作近距的地毯式轟炸的話,那么則要派出優勢戰鬥機為轟炸機護航。此外,戰略轟炸機一般會安裝有一些誘餌裝置或者干擾裝置,以干擾或引開來襲飛彈,作為應急。而美國的B2轟炸機採用隱身技術,則是另闢蹊徑,也是未來轟炸機的發展方向,但這需要強大的國力作基礎。需要說明的是,轟炸機就是轟炸機,其使命不是與敵機作戰,所以在使用轟炸機時,很可能不需要與地方作戰或者派出戰鬥機承擔作戰任務。這就是為何近兩次戰爭中美國都是在掌握了絕對的制空權的情況下才派出轟炸機的原因。通常而言,轟炸機的飛行高度和速度與戰鬥機相比,都處於明顯的劣勢,只有航程有優勢,因此高度速度根本就不是保護自己安全的法寶。另外,我認為中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所謂戰略轟炸機,一般意義上是指航程遠,載彈量大,破壞力驚人,具有全球作戰能力,能夠長途奔襲轟炸敵人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目標,從而削弱敵人的作戰能力的轟炸機。中國的轟6顯然不具備上述能力,只能算是一款中型轟炸機。目前世界上絕對沒有裝備空空飛彈的戰略轟炸機,因為空空飛彈需要一個優秀的發射平台,龐大笨拙的轟炸機根本不行。只是一些戰鬥轟炸機裝備了,比如蘇30,F18。
發展趨勢
飛彈出現以後,“要飛彈不要作戰飛機”的呼聲很高。1957年英國國防部白皮書(說明政策的檔案)明確表達過這種觀點。受此影響,英國軍用航空工業一蹶不振達25年之久。飛彈對於遠程轟炸機來說,有如中國古代漢朝的蕭何。不需要遠程轟炸機是由於有了飛彈,而遠程轟炸機能繼續使用到2030年或更久也是因為有了飛彈!主張取消遠程轟炸機的人認為,地地飛彈可以遠程打擊敵人,而且沒有損失己方人員的危險。因此,可以用其代替轟炸機。但也正是由於有了飛彈(指空對地飛彈),遠程轟炸機可以距離目標上千千米即發射飛彈,大大減少了自身被擊落的危險。同時,在這樣的距離發射的飛彈命中精度要比遠程飛彈高得多。而且轟炸機使用靈活,在空中未發射武器前可以隨時根據命令改變擬攻擊的目標。所以,這種精確性和靈活性又促使軍方保留和發展遠程轟炸機。新的精確制導武器(如美國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與遠程轟炸機結合作戰效力成倍提高。轟炸機在目標區附近一次通過即可準確地炸中多個目標,或者投下許多炸彈全部命中一個小目標。1999年美國一架B-2轟炸機從本土出發飛行數千千米越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所投的5枚JDAM從多角度全部命中。如果用洲際飛彈是根本做不到的,因為誤差太大。現在美國擬再採購一些B-2轟炸機和大量的JDAM。 當然地地飛彈的精度也在不斷提高。如果它們的誤差能減少到20~30米(射程幾千千米),取消遠程轟炸機的呼聲有可能又高起來。要達到這樣的精度,飛彈上加上末端制導是可能的,但很不容易。目前只有射程1 000~2 000千米的巡航飛彈能達到這樣的精度(只限固定目標)。 一個國家是否需要遠程轟炸機必須回答三個問題。一是國家軍事是否需要。根據每個國家的軍事思想和發展戰略判斷遠程轟炸機所能起的作用以決定是否“一定需要”或“最好擁有”這樣的武器。二是經濟能力是否可以支持。美國研製B-1B(B-1A只有4架)轟炸機100架,前後共10多年,耗資(含科研費和改進費)368億美元;隱身轟炸機B-2共21架,耗時13年,耗資400多億美元,至於以後25年的使用維護費一般與採購科研費之和相當或稍多一些。經費問題必須從全壽命費用角度考慮清楚,根據能否承擔和是否值得來決定取捨。三是科研、生產技術水平夠不夠。遠程轟炸機不僅是飛機本身的性能問題,更重要的是突防能力、自身防護能力和打擊能力問題。配套的電子對抗設備、精確打擊武器、自身防護武器、維修設備等,都要配套研製。否則一隻沒牙沒爪又吃不飽、老挨餓的老虎是不起作用的(上述美國研製B-1、B-2的費用不包括研製配套武器等方面的費用)。研製這樣的武器系統只有依靠本國的科技力量,雖然個別技術可以引進,但不能完全依靠國外。這三個問題如都有肯定的答覆,遠程轟炸機就可以起步研製了。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世界上研製遠程轟炸機的國家越來越少。 據了解,俄羅斯在未來遠程轟炸機的發展問題上已有了一些探索和最初步的構想,但似乎離實際行動還有一段距離。美空軍1999年7月發表的《遠程轟炸機未來現代化規劃》白皮書認為,2015年前主要改進現役機型並使之服役到2040年左右,而稱為“全球攻擊平台”的新機型,擬在2013年立項,而在此之前支持預研及有關技術概念方面的研究。但可以想像,在這樣長的時間跨度內,科學技術發展到何等程度目前還很難說。到時研製出來的遠程轟炸機叫什麼名稱,是什麼樣子,可能與現在的理解和概念完全不符了。
需求
遠程戰略轟炸機作為“三位一體”(其他兩個是陸基和海基彈道飛彈)的核力量,是一個政治大國不可缺少的政治手段。即使在和平時期,它也具有不可小覷的威懾力量,任何一個大國都不會忽略它的存在。冷戰時期,它的發展興旺一時,除美蘇外,英、法等國也熱衷於戰略轟炸機的研製。中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從未低估戰略轟炸機的能力,但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遲遲沒能把中國自己研製的戰略轟炸機送上天。回顧中國戰略轟炸機的研製歷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在這方面的研製使用情況,總結經驗,從而更好地指導未來戰略轟炸機的研製工作。解放初期,中國並沒有獨立研製戰略轟炸機的能力,只能引進前蘇聯的轟炸機,中國最早引進的轟炸機是大名鼎鼎的圖—4重型轟炸機。圖—4是前蘇聯的第一代戰略轟炸機,綽號“公牛”,它仿製的是美國的B—29“超級空中堡壘”,1947年 5月試飛。1948年,圖—4正式服役蘇聯空軍。1951年10月18日,圖—4成功地投擲了核子彈,成為了具有戰略核打擊能力的飛機。圖—4後來還發展出空中加油型,為米格—15進行空中加油。1956年初,它開始逐步退役。
1949年底,蘇聯答應將12架圖-4贈送給中國。1953年3月,該批飛機由蘇在線上組人員駕駛至石家莊移交中國。 1956年, 圖—4開始參加實戰。後來圖—4又在中印邊境;中突中擔負過巡邏警戒任務。以後,圖—4就作為中國最大最先進的轟炸機擔負起了保衛祖國領土的任務。上世紀 60年代,中國研製出核武器後,它又擔負起了核轟炸的任務。此後不久,中國的轟—6開始服役,圖—4作為後備力量,退到了次要的地位。1988年,圖-4結束了使命退出現役。圖—4機體較大,可改進的地方較多,所以中國曾將一架圖-4改裝成無人駕駛飛機母機,另一架圖-4改裝成預警機。目前,有兩架圖—4作為中國人民空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文物收藏於中國航空博物館內。就像蘇聯當時援助中國的米格—15、拉—9、圖—2等飛機一樣,圖—4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當時中國空軍的發展,使其得以在短期內得到鍛鍊、提高、發展、壯大,也為中國航空工業奠定了基礎。中國當時使用的圖-4還是比較先進的,但是,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噴氣式飛機開始大量服役,它很快就落伍了。圖-4的數量本來就少,加之有些又另做他用,零配件供應不足,出勤率很低,所以很少看到它飛行的照片。由於當時的作戰環境限制,圖-4能執行的戰略轟炸任務也十分有限。
性能指標
主要職能:遠程多用途重型轟炸機。機長44.5米,翼展41.8米,機高10.4米;主輪距4.42米,前主輪距17.53米;空重86183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14650千克;突防時(500英尺)速度為0.92馬赫,5萬英尺時速度為1.25馬赫;載彈量(內部)34050千克,(外部)26786千克,最大燃油量88450千克;航程未加油時7455英里,正常載彈時為3444英里;實用升限為6萬英尺(18000米);起飛滑跑距離2530米。B-1B的機組由正、副飛行員、自衛系統操作手、攻擊系統操作手四人組成。
結構特點
B-1為可變後掠翼式布局,採用翼身融合體技術,將機翼和機身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使之無明顯的交接線,這樣可以減少阻力,增加升力,並減少外部面積,增大內部容積。機身兩側安裝活動前翼,略帶後掠角,無副翼,橫向操縱完全靠機翼上的擾流片和全動平尾的差動來實現,有利於改善低空和高空飛行性能和起飛著陸性能,並可增加航程。在起飛時,變後掠翼總在最小後掠角位置,以獲得最大升力;在高速飛行時,收回到大後掠角的狀態,減小阻力,提高飛行速度。空中加油裝置是美空軍標準裝備,B-1B的加油口裝在機頭白線處。
與A型機相比,B型機的結構更強固,可調式進氣道改為固定式,採用了新的發動機和簡化的機翼整流罩,加強了起落架,最大平飛速度由2.2降至1.25馬赫,機翼最大後掠角由67.5度改為59.5度,將整體彈射座艙改為彈射座椅,並進行了隱身處理,使其雷達反射截面積為B-1A的1/10,B-52的1/100。
4台通用電氣公司的F101-GE-102渦扇發動機兩兩並列裝在機翼下的發動機短艙內,單台推力為13620公斤(加力後)。
電子系統
B-1B安裝了大量的航空電子系統:B-1B裝備了先進的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APQ-164火控雷達。該雷達使用電子掃描相位陣列天線,具有強大的地形跟蹤能力和極高的掃描頻率,工作模式多樣化。這使得B-1B能夠精確定位、完成氣象探測,做地形迴避、地形跟蹤等低空突防動作。最終該雷達將捕捉到目標,引導B-1B的各種武器準確攻擊。
自衛系統
在B-1B的自衛系統中,AN/ALQ-161電子戰系統起著核心作用,能夠有效的干擾各種早期預警雷達和火控雷達。其內置程式安裝在一部IBMAP-101F微機內。AN/ALQ-161還包含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干擾機、雷聲公司的相位陣列天線和一個能監視尾部半球情況的告警雷達。該系統還控制著機上的箔條及紅外誘餌發射器。美軍計畫在2007年前將把為F/A-18研製的AN/ALR-56雷達告警裝置和IDECM(綜合自衛電子對抗措施)添加到B-1B的電子戰系統中。AN/ALQ-161的硬幹擾措施為箔條及紅外誘餌發射器。
導航系統
B-1B使用的導航系統有漢尼威爾公司的ASN-131雷達高度計,這是低空突防極其重要的一環。另外還採用了SingerKearfott公司製造的綜合導航系統、TeledyneRyan公司的APN-218都卜勒雷達速度計、羅克韋爾·科林斯公司的ARN-118塔康戰術導航系統和ARN-108自動降落系統。上述完善的導航手段使得B-1B能獨立完成遠距離的戰略戰術打擊任務。
通信設備
B-1B目前使用通信設備包括ASC-19衛星通訊裝置,羅克韋爾科林斯公司的ARC-190遠距高頻電台和ARC-171超高頻電台、聯合信號公司的KY-58保密語音裝置和APX-101A敵我識別裝置。
戰略任務
B-1B具有完成戰略任務的能力,但由於戰術任務的需要,目前B-1B沒有配備核武器。B-1B擁有3個機內武器艙,機身下有六個外掛點,機內武器艙最大掛重為34050千克(75000磅),所有外掛點最大載重量26786千克(59000磅)。B-1B機內武器艙主要攜帶AGM-86B空射巡航飛彈、AGM-69短距攻擊飛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藥(24枚)、227千克MK82通用炸彈(84枚)、454千克MK83、908千克mk84普通炸彈、454千克的BLU-110子母彈箱和908千克的BLU-109子母彈箱、227千克MK36地雷、227千克MK62水雷(84枚)。外掛點攜帶AGM-69空射巡航飛彈。B-1B還可攜帶30枚感測器引信武器系統(SFW)。單個感測器引信武器系統內裝10個反坦克子彈藥,每個子彈藥內又有四個飛碟形戰鬥部,用於攻擊坦克頂甲。AGM-86B是美空軍戰略巡航飛彈,與“戰斧”類似,採用渦扇動力,射程高達2500千米,攜帶常規戰鬥部。AGM-69短距攻擊飛彈採用核戰鬥部,但目前不列在掛載武器中。聯合直接攻擊彈藥射程達27千米,採用全球定位系統和慣性導航雙重製導方式,精度達到13米,戰鬥部採用包括454千克的MK-83、454千克的BLU-110、908千克的MK-84和908千克的BLU-109的裝藥部分構成。
裝備情況
在冷戰期間,重型轟炸機主要用於執行核威脅任務,並只配屬現役部隊。隨著冷戰的結束,轟炸機執行常規任務的次數的增多,空軍開始在國民警衛隊和後備役部隊中裝備B-1B轟炸機。在100架B-1B中7架因事故損失,1架根據STARTⅡ條約銷毀,於是就只剩下92架。這些B-1B配備情況是:德克薩斯州戴耶斯空軍基地第7轟炸機聯隊,配備40架;南達科他州埃爾斯空軍基地第28轟炸機聯隊,配備20架;愛達荷州山家空軍基地第366空中遠征聯隊,配備8架。喬治亞州羅賓斯空軍國民警衛隊第116轟炸機聯隊,配備10架;堪薩斯麥康納爾空軍國民警衛隊第184轟炸機聯隊,配備12架;加利福利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配備2架測試飛機。
根據美國防部在政策調整,美空軍從2002年7月開始將92架B-1B削減到60架,並把可供B-1B使用的5個基地減少至2個即戴耶斯和埃爾思沃斯基地。B-1B轟炸機部隊調整計畫在5年內共可節省約14億美元的資金,用來升級餘下的B-1B飛機。空軍計畫將停飛32架B-1B中,其中8架將在各空軍基地靜態陳列。其餘的24架運往航宇維護和再生中心,其中10架將存放於“封蔽倉庫”,另14架拆卸成零部件,用以支持60架現役飛機。在2001年年中公布削減轟炸機機隊計畫時,計畫人員估計,在其後的5年裡可節省14億美元,這些資金可用來升級保留的B-1B飛機。2004年5月,美軍表示可能考慮在現役部隊保留77架B-1B。
改進和發展趨勢
冷戰後,美空軍決定對B-1B進行非核任務改裝,執行常規作戰任務。B-1B常規任務升級計畫從1993年開始實施,分為布洛克C、D、E和F四個階段,具體的研發工作由波音公司負責。根據該計畫,美空軍主要對B-1B航空電子系統的主電腦的軟硬體系統進行升級改進,加裝帶全球定位系統的導航設備,升級電子對抗系統,提高B-1B環境感知能力。通過常規任務升級,B-1B將提高生存能力、精確打擊能力、維護能力,可繼續服役時間達30-35年。
1997年“布洛克”C改進計畫結束,B-1B獲得了投擲CBU-87綜合效應彈藥、CBU-89區域封鎖集束炸彈和CBU-97感測器引信武器系統的能力,可以各攜帶30枚。
“布洛克”D改進計畫從1999年開始,增加使用聯合直接攻擊彈藥的能力,加裝了ALE-50拖曳式誘餌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為B-1B安裝了新型作戰軌道Ⅱ超高頻衛星通信無線電系統,還把B-1B的無線電通信系統頻寬從5KHZ增加到25KHZ。另外,B-1還安裝了一種臨時數據鏈。該數據鏈可與作戰軌道Ⅱ超高頻衛星通信無線電系統,LINK-11終端實現一體化。臨時數據鏈還可使B-1B與使用視距鏈路、LINK-16、C3I網路系統的空軍、海軍戰鬥機進行聯絡。
“布洛克”E計畫從2002年6月開始,主要是升級航空電子系統的主要電腦軟硬體系統,使其具備使用另外3種武器的能力:風力修正彈藥布撒器(WCMD)(30枚)、聯合防區外武器(JSOW)(12枚)和聯合空地防區外武器(JASSM)。新型電腦較快的運算速度和新軟體還將使B-1B具備在一次投彈作業中,攜帶多種類型彈藥對多種目標實施打擊。
在B-1B航空電子系統電腦升級計畫中,美空軍以4台新式電腦替換負責控制顯示器/控制系統、制導系統/導航系統、武器投放系統、關鍵資源系統和地形跟蹤系統的6台老式電腦。這4台新式電腦配置大致相同,其存儲能力、容許能力、輸入/輸出頻寬,改進性能潛力、維護性和可靠性比老式電腦都有很大的提高。電腦的處理速度從0.8MHZ提高到300MHZ,記憶體從256千位元組增加到128兆位元組,並保持約300%的備用容量。經替換電腦後的航空電子系統中,控制顯示器/控制系統、制導系統/導航系統、武器投放系統和任務管理系統將僅由一台新型電腦控制,以前這些系統需要三台電腦才能控制。地形跟蹤功能由第二台電腦控制。
“布洛克”F改進計畫現處於研究中,該階段主要工作是:計畫以AN/ALR-56M雷達告警接受機和射頻干擾系統更換B-1B上的AN/ALQ-161自衛系統,換裝ALE-55光纖拖曳式誘餌。
作戰使用
B-1B轟炸機主要用於執行戰略突防轟炸、常規轟炸、海上巡邏等任務,也可作為巡航飛彈載機使用。由於近年來,美空軍一直對B-1B進行改進,B-1的作戰任務也不斷擴展,現在B-1B能夠執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打擊機動目標和應急目標。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B-1B通過高級保密衛星通訊手段,接收地面特種部隊和E-8飛機等發出的目標的準確數據指示,對目標實施了精確的打擊。一般當美空軍戰術飛機的使用受戰場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因素等限制時,美空軍大量使用B-1B等型轟炸機遂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
B-1B在2002年經過實驗,可以在一條轟炸航線上發射了制導和非制導炸彈,打擊了不同的目標的能力,從而具備了多任務轟炸能力。B-1B可以針對被打擊目標的數量和性質,合理配置武器彈藥,在一次飛行轟炸任務中,對不同的目標實施打擊,這樣,1架B-1B一次出動摧毀目標的數量將會大大地增加,飛機的作戰效益將大幅度提高,空襲戰役進程將會加快,飛機的總出動數量卻會相對減少。
另外,B-1B航程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航程為7455英里,在空中加油的情況下可以實施洲際飛行,在攜帶AGM-86空射巡航飛彈的情況下,可能對全球任何地方實施打擊。根據B-1B所參加的幾場戰爭來看,B-1B一般不從本土基地直接飛往目標的進行轟炸,而是從本土轉場至前沿基地如英國的費爾福空軍基地、關島安德遜空軍基地和迪戈加西亞等前沿基地,然後從這些前沿基地起飛執行任務。由於B-1B的隱形不佳,在未取得制空權時一般於夜間發動攻擊。
實戰表現
在1998年美軍對伊拉克實施的“沙漠之狐”打擊行動中,B-1B首次參加實戰。B-1轟炸機從海灣地區的一個基地起飛,攜載常規炸彈參加了對伊拉克的第二輪轟炸行動,轟炸巴格達附近的一個目標。
1999年,6架B-1B轟炸機參加了科索沃戰爭,這些飛機共執行約100次作戰任務,飛行架次雖不到聯軍作戰飛機架次的2%,但卻投下約2500噸彈藥,占聯軍投下總彈藥的20%。在阿富汗戰爭中,共有8架B-1B參加了作戰行動。到2002年4月,B-1B的飛行只占美軍戰機轟炸飛行任務的5%,但投彈量占總彈藥的40%,其中包括3900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占聯軍所投聯合直接攻擊彈藥總彈量的67%。比其它所有各型飛機投放該型彈藥的總數還多其任務執行率達79%。由於大量地精確制彈藥的使用,B-1B在阿富汗戰爭中目標的總毀傷率達84%以上,而在1999年“盟軍力量”行動中,B-1B投使用CBU-87等非制導炸彈,目標總毀傷率僅為50%以上。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B-1B表現突出。4月8日,B-1B表現了作戰靈活性,在收到巴格達某特定目標坐標之後的12分鐘內,完成了將4顆908千克JDAM炸彈投向目標的行動。B-1B實際上只用了幾分鐘,就將地面傳來的目標坐標裝入聯合直接攻擊彈藥的制導系統。從機動飛機,到進入攻擊位置,並對這個目標實施轟炸總共只用了12分鐘。
性能參數
最大翼展:46.17米
最小翼展:23.84米
機長:44.81米
機高:10.36米
空重:87.09噸
最大起飛重量:216.365噸
最大載彈量:34.019噸(機內)+26.762噸(外掛)
高空最大航速:1320公里/小時
低空最大航速:965公里/小時
極限航程:12000公里
武器:機艙內可攜帶8枚AGM-86B巡航飛彈,24枚AGM-69短距攻擊飛彈,12顆B-28或24顆B-61或B-83核炸彈,也可攜帶普通炸彈。機身下的6個外部件架可帶12枚AGM-86巡航飛彈。
電子設備:APN-218都卜勒速度感測器,APQ-164多模態攻擊雷達,高精度慣導系統。
最近有訊息稱:美國五角大樓6月28日做出決定,讓33架B-1B戰略轟炸機退役。至此,“槍騎兵”從84年開始首飛,在風光了17年後,終於開始逐步退出歷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