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Deco建築風格

ArtDeco建築風格

Art Deco演變自十九世紀末的Art Nouveau(新藝術)運動,當時的Art Nouveau是資產階級追求感性(如花草動物的形體)與異文化圖案(如東方的書法與工藝品)的有機線條。Art Deco則結合了因工業文化所興起的機械美學,以較機械式的、幾何的、純綷裝飾的線條來表現,如扇形輻射狀的太陽光、齒輪或流線型線條、對稱簡潔的幾何構圖等等,並以明亮且對比的顏色來彩繪,例如亮麗的紅色、嚇人的粉紅色、電器類的藍色、警報器的黃色,到探戈的橘色、及帶有金屬味的金色、銀白色以及古銅色等等。同時,隨著歐美帝國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遠東、中東、希臘、羅馬、埃及與馬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圖騰,也都成了Art Deco裝飾的素材來源,如埃及古墓的陪葬品、非洲木雕、希臘建築的古典柱式等等。 這種最早出現在法國博覽會臨時展示館,看似既傳統又創新的建築風格,結合了鋼骨與鋼筋混凝土建設技術的發展,讓象徵著資本主義教堂的摩天大樓成為可能。

風格特徵

ARTDECO建築風格

ArtDeco建築風格ArtDeco建築風格

“ArtDeco ”,即是藝術裝飾風格,發源於法國,興盛於美國,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風格流派,在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並成為都市發展的主角。但是誇張失調的柱式、笨重繁複的線條在高聳的大樓上顯得矯揉造作。相反,Artdeco適應變化,易於套用,潛在的巨大象徵能力,高聳的造型,使紐約成為了世界Artdeco藝術的中心。

Artdeco也被稱為裝飾藝術,回紋飾曲線線條、金字塔造型等埃及元素紛紛出現在建築的外立面上,表達了當時高端階層所追求的高貴感;而摩登的形體又賦予古老的、貴族的氣質,代表的是一種復興的城市精神。這種藝術風格在美國大行其道,並最終發展為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設計力量。曾一度流行於上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該建築風格強調建築物的高聳、挺拔,給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氣勢,體現出工業革命的技術革新所帶來的不斷克服地心引力而達到新的高度,表達出不斷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通過新穎的造型、艷麗奪目的色彩以及豪華材料的運用,成為一種摩登藝術的符號。

ArtDeco建築風格ArtDeco建築風格

當時上海的國際飯店、沙遜大廈、錦江飯店及衡山路上的一些高級公寓就是“ArtDeco”的典型代表。它們

不同於其它的古典建築風格,所呈現出現代簡潔的街屋面貌,成為構成上海“萬國建築博覽”的一大要素,也奠定了上海城市風貌的又一基本特徵。

影響

許多當年的ArtDeco建築都與當時上海轟動一時的事件聯繫在一起。維克多·沙遜爵士在1925年起開始在上海興建高樓大廈。首先興建的是沙遜大廈,沙遜大廈面臨南京路和黃浦江,三面沿馬路,一向被認為是上海最好的一塊土地。沙遜大廈由英商公和洋行設計,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沿南京東路和外灘的外牆使用花崗石。從1926年4月破土興建,至1929年9月5日全部落成。沙遜大廈外表豪華,地理位置優越,又是上海第一個高層建築,因此建成後,維克多·沙遜頓時“身價”百倍,馬上成了上海攤上的紅人,新沙遜洋行的“聲譽”也隨之大為提高。百樂門初建於1931年,1932年建成。由當時中國商人顧聯承投資70萬兩白銀,購買靜安寺地建設Paramount Hall,英文原意是“最高的、最卓越的建築”,並以諧音取名為“百樂門”。在當時享有“遠東第一樂府”的美譽,也因此吸引了無數的社會名流。1936年喜劇大師卓別林攜夫人來上海參加1.28戰士紀念會,儘管只逗留一天,但也指定要去百樂門跳舞……

上海作為世界上現存ART DECO建築總量第二位的城市(僅次於紐約),目前已經成為世界ART DECO建築的“聖地”之一,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國外建築大師和建築史專家的關注。

ArtDeco建築風格ArtDeco建築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