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現象

45歲現象,中國特有的現象,據2009年6月3日的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45歲現象”凸顯特權癥結。

(圖)45歲現象45歲現象

45歲現象,中國特有的現象。據2009年6月3日的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45歲現象”凸顯特權癥結。中國出現特有的“45歲現象”,將45歲作為人生的分水嶺,且把這個年齡列為人事遴選的標準。這不僅浪費社會人力資源,還會潛移默化地把很多人的成功路徑引向當官小道上,把精力和智慧消耗在琢磨人事安排上。在人生的發展道路上,45歲是一個人踏入中年的門檻。

概述

為何被西方稱作“用人歧視”的東西卻被許多用人單位奉為選賢任能的“標尺”呢。“45現象”是在公務員階層率先興起的。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倡導的幹部年輕化,本來是針對陳舊僵化的思想而言的,但卻漸漸收攏在年齡這個“硬指標”上。另一方面,經濟形態變化了,而官員角色仍停留在計畫經濟時代,這使得當官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有權有利。加上以“任命制”為主的官員選拔體制沒多大改變,使得上級領導的態度比業績更具有晉升說服力。每換一屆領導,就會吸收一批“新鮮血液”,年齡越來越年輕,“45歲”也便成為官員前途的關鍵一道坎(《聯合時報》節選)。

由此看來,政府職能轉變和官員選拔制度相對滯後,是形成這種不良現象和用人誤區的不容忽視的原因!更為可怕的是這種官場用人“後遺症”通過向社會各個方面滲透,也在無形之間潛移默化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奉獻意識、成就標準,危害著我們幹部人才隊伍的合理構成和健康發展。

評論

其實,在選賢任能上要儘早走出“45歲現象”誤區,很有必要認真學習一下鄧小平同志倡導的八個大字,那就是被稱為黨的思想路線核心內容的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鄧小平同志強調:“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結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64頁)。他還說:“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3頁)。

結合實際問題看,這種用人觀念上亞健康的“45歲現象”,表面上看是一種人才使用標準脫離實際所滋生形成的“怪圈、誤區”,究其病根還在於沒有一貫堅持實事求是這一思想法寶!因此看來,在當今新的形勢下,要想不斷戰勝金融危機,破解改革難題,不斷推進各項改革發展事業,就必須大力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勇於衝破一些舊的思想框框和過時的觀念束縛,比如,大膽破除這種造成嚴重社會人力資源浪費的 “45歲現象”誤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用人制度改革步伐,更加科學客觀、實事求是地選賢任能,引導更多的中年人才投身火熱的改革發展,在幹事創業中積極發揮個人才智,讓“45歲”成為鑄就人生新輝煌的新開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