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介紹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15師主力旅之一。
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在陝西省三原縣橋底鎮地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徐海東任旅長,陳漫遠任參謀長。轄第687、第688團、警衛營。全旅共6200餘人。
8月下旬,第344旅奉命由三原地區開赴晉東北。9月25日,參加平型關戰鬥。戰後,為策應忻口會戰,配合國民黨軍保衛太原,第687團北進至恆山地區的渾源、靈丘西北部一帶,開展游擊活動;旅部率第688團南下至五台山地區的東冶、定襄一帶,側擊進攻太原之日軍。10月,黃克誠任旅政治委員(後兼任政治部主任)。11月下旬~12月22日,第344旅配合晉察冀軍區進行反擊日軍八路圍攻的作戰。12月,在平山縣洪子店組建第689團。1938年1~2月,為牽制和打擊進攻晉南、晉西的日軍,第344旅進行小寨、溫塘等戰鬥,擊退了正太鐵路(今石家莊—太原)娘子關至井陘沿線日偽軍的進攻,並擴充兵員6000人。第688團團長陳錦秀在戰鬥中犧牲。2月下旬,第344旅劃歸第129師指揮。4月,崔田民任旅政治部主任。為配合第129師粉碎日軍對晉東南地區的九路圍攻,第689團參加了長樂村戰鬥。第687、第688團進行了張店戰鬥。4月下旬,第344旅向晉南發展。7月,第687、第688團在陽城以北町店殲滅了由晉城西犯的日軍。戰後,第344旅在端氏進行休整。韓振紀任旅參謀長。
1938年春,第115師師部率第343旅由晉東北南下後,第344旅即由第18集團軍直接指揮。7月,朱德總司令到第344旅,指示該旅分散活動,發動民眾,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據此,第687團南下豫北修武、焦作地區活動;第688團主力進入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以東之內黃、淇縣地區,一部進入中條山;第689團進入冀南平原。8月,徐海東因病回延安休養,楊得志調任副旅長、代理旅長。9月,楊得志率一部兵力開闢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同時配合第129師部隊襲擊日偽軍據點、車站,破壞平漢、道清(今道口—博愛)鐵路線,策應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年底,第344旅所屬部隊大部從豫北、冀南返回太行山,以第687團與第688團各一部合編為旅獨立團。1939年初,第688團調歸第129師第386旅指揮,在冀魯豫邊地區活動,並收容部分地方抗日武裝編成第344旅特務團。2月,第688團在威縣參加香城固戰鬥,挫敗了日軍對冀南地區的進攻。1939年1月底,楊得志、崔田民率領該旅補充團(即第689團)、特務團(即第690團)過平漢鐵路。3月,進至道口鎮以東地區,並和由地方武裝組織的黃河支隊、冀魯豫第5支隊等部合編成冀魯豫支隊,下轄4個大隊。7月,田守堯任第344旅副旅長。7月中旬,第344旅一部配合第129師粉碎了日軍對晉東南地區的大“掃蕩”。12月,第344旅發展至7000餘人。同月,配合第129師部隊發起邯長公路破擊戰,切斷邯鄲至長治的日偽軍補給線,粉碎了日偽軍分割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企圖。1940年2月,第344旅編入八路軍第2縱隊,韓先楚任代旅長,康志強任政治委員。4月,劉震任旅長,唐亮任政治委員,沈啟賢任參謀長,高農斧任政治部主任。
5月,八路軍第2縱隊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協同新四軍發展與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率第344旅等部南下豫皖蘇邊區。6月下旬,進抵安徽省渦陽縣新興集地區。7月,與新四軍第6支隊(欠第4總隊)會合,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第344旅改稱第4旅,其所轄3個團改稱第7、第8、第9團。
發展沿革
1937年8月25日,中央軍委命令,將紅一方面軍第1、第15軍團及紅軍第74師合編為八路軍第115師。所轄第343、第344旅分別由紅軍第1、第15軍團改編組成。方面軍機關和紅軍第74師分別改編為第115師機關和師直屬隊。
344旅序列(1937年8月)
旅長 徐海東
第687團 團長 張紹東
第688團 團長 陳錦秀
2、1937年12月,第343旅組建補充團(團長鄧克明、政委符竹庭),第344旅組建689團。
344旅序列(1937年12月)
旅長 徐海東 政委 黃克誠
第687團 團長 張紹東 政委 譚甫仁
第688團 團長 陳錦秀 政委 劉 震
第689團 團長 韓先楚 政委 崔田民
3、1938年9月27日,第343旅旅部大部組成東進抗日挺進縱隊。1938年12月, 第343旅685團改稱蘇魯豫支隊、第686團歸115師直屬,第343旅番號不復存在。(即第115師所屬部隊,繼續沿用八路軍成立時旅的番號的部隊,只有344旅)。1938年7月,第344旅特務團組建,12月,第344旅獨立團組建。2個團分別編入冀魯豫支隊。
第344旅序列 (1938年12月)
旅長 楊得志 (代) 政委 黃克誠
第687團 團長 田守堯 政委 吳信泉
第688團 團長 韋 傑 政委 何柱成
第689團 團長 韓先楚 政委 康志強
獨立團 團長 劉 震 政委 高農斧
特務團 團長 覃 健 政委 常玉清
4、1939年3月9日,八路軍總部命令,以344旅獨立團,特務團和游擊2支隊為基礎,組成冀魯豫支隊.年底組建獨立大隊,豫北支隊.1940年4月,冀魯豫支隊編入八路軍2縱隊.
1938年底,第129師獨立游擊支隊調歸冀魯豫支隊.1940年2月6日,第344旅編入八路軍第二縱隊.
第344旅序列
旅長 楊得志 政委 黃克誠
第687團 團長 何振亞 政委 吳信泉
第688團 團長 韋 傑 政委 何柱成
第689團 團長 韓先楚 政委 康志強
冀魯豫支隊序列
司令員 楊得志 (兼) 政委 崔田民
第1大隊 大隊長 劉 震 政委 李雪三
第2大隊 大隊長 覃 健 政委 常玉清
第3大隊 大隊長 鮑啟祥 政委 劉漢生
第4大隊 大隊長 吳大明 政委 王石均
第5大隊 大隊長 胡繼成 政委
獨立大隊 大隊長 政委
豫北大隊 大隊長 政委
獨立游擊支隊 支隊長 趙基梅 政委 塗錫道
5、1940年2月6日,八路軍第2縱隊組建,轄第344旅(原屬第115師)、新編第1旅(由第344旅第688團、第129師晉豫邊游擊支隊改編)、決死第3縱隊、河北民軍第4團。4月30日,八路軍總部決定,第2縱隊進行整編,以第344旅旅部組成第縱隊部,將冀魯豫支隊(原屬第115師)、分編為新編第2、第3旅;河北民軍第4團等部擴編為河北民軍第1旅;新編第1旅、決死第3縱隊保留建制不變。同時成立冀魯豫軍區,轄第1、第2、第3軍分區,軍區機關由八路軍第2縱隊機關兼。5月26日,新編第1旅調歸129師建制。6月27日,八路軍總部命令,第344旅和新編第2旅第5、第6團南下華中編入八路軍第4縱隊。1040年,起義的國民黨第1戰區人民自衛軍第4路第1大隊改編為新4路。1941年1月下旬,決死第3縱隊併入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
八路軍第2縱隊兼冀魯豫軍區
司令員 左 權 楊得志(代) 政委 黃克誠
新編第3旅 旅長 韓先楚 趙基梅 (代) 政委 譚甫仁
第7團 團長 余克勤 政委 胡華居
第8團 團長 龍世興 政委 張 旭
第9團 團長 李天德 政委 劉聶奎
河北民軍第1旅
旅長 朱 程 政委
第1團 團長 萬良友 政委 張恩英
第3團 團長 朱 展 政委 張 勇
決死第3縱隊
司令員 戎伍勝 (戎子和) 政委 董天知
第7團 團長 余倫勝 政委 高治國
第8團 團長 譚友夫 政委
第9團 團長 劉勝斌 政委 郝培苗
第2縱隊直屬團
第4團 團長 傅春早 政委 孫仁道
獨立團 團長 張 方 政委 關盛志
冀魯豫軍區
第1軍分區 司令員 趙遵康 政委 王鳳梧
第2軍分區 司令員 周桂生 政委 謝富林
第3軍分區 司令員 張耀漢 政委 張應魁
新4路 司令員 李靜宜 政委
6、1940年6月27日,中央軍委電示中原局,將八路軍第2縱隊南下部隊與新四軍第6支隊主力合編為一個縱隊;7月2日該縱隊改稱八路軍第4縱隊,轄第2、第4、第5、第6旅。第2縱隊新編第2旅、第344旅分別改稱第2、第4旅;新四軍第6支隊改編為第5、第6旅。8月16日,第2旅及第4旅第10團編入第5縱隊。第4縱隊轄第4、第5、第6旅和特務團、豫皖蘇邊區保全司令部(12月撤消)、抗大第4分校。
八路軍第4縱隊序列
司令員 彭雪楓 政委 黃克誠(後彭雪楓兼)
第4旅 旅長 劉震 政委 康志強
第11團 團長 盛世坤 政委 朱世金
第12團 團長 王德榮 政委 王德貴
第5旅 旅長 滕海清 政委 孔石泉
第13團 團長 張太生 政委 張太生 (兼)
第14團 團長 姚運良 政委 黎同新
第6旅 旅長 饒子健 政委 賴 毅
第16團 團長 張永遠 政委 李廷傑
第18團 團長 壽松濤 政委 蔡 永
特務團 團長 程致遠 政委 蔡文福
7、1940年8月1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決定,以八路軍第4縱隊第2旅和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為基礎,組建八路軍第五縱隊,轄3個支隊和2個獨立團。所轄第1、第2、第3支隊,分別由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第4縱隊第2旅、第4縱隊第10團、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和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改編。(10月10日,115師將原蘇魯豫支隊改稱教導第1旅,但實際上未歸其建制)。
1940年9月,皖東北抗日保全司令部成立,歸第5縱隊建制。
八路軍第五縱隊序列
司令員兼政委 黃克誠
第2支隊 司令員 田守堯 政委 吳信泉
第5團 團長 覃 健 政委 賀大增
第6團 團長 胡繼成 政委 鮑啟祥
第10團 團長 張天雲 政委 張池明
第3支隊 司令員 張愛萍 政委 韋國清
第7團 團長 孫象涵 政委 李浩然
第8團 團長 翁敘文 政委 謝錫玉
第9團 團長 趙匯川 政委 蔣 明
皖東北保全司令部 司令員 張愛萍 (兼)
宿東獨立團 團長 政委
泗陽獨立團 團長 夏如海 政委 孟亞人
8、1941年2月18日,八路軍第5縱隊及所屬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3師。第8、第9旅分別由第5縱隊第2、第3支隊改編,第7旅由第1支隊改編。另轄皖東北保全司令部。
新四軍三師組織序列表
師長兼政委 黃克誠 參謀長彭雄 政治部主任 吳法憲
第7旅 旅長 彭明治 政委 朱滌新
第19團 團長 胡炳雲 政委 王東保
第20團 團長 黃煒華 政委 馮志祥
第21團 團長 俞增林 政委 羅友榮
第8旅 旅長 田守堯 政委 吳信泉
第22團 團長 張天雲 政委 張池明
第23團 團長 覃 健 政委 賀大增
第24團 團長 胡繼成 政委 鮑啟祥
第9旅 旅長 張愛萍 政委 韋國清
第25團 團長 徐體山 政委 李浩然
第26團 團長 翁敘文 政委 謝錫玉
第27團 團長 趙匯川 政委 蔣 明
1941年8月23日,新四軍決定,以皖東北抗日保全司令部為基礎,成立淮北蘇皖邊區保全司令部。10月14日,新四軍決定,該司令部改編為淮北蘇皖邊軍區,歸新四軍第4師建制。
1941年3月,泗陽獨立團劃歸淮海軍區建制。
新四軍第4師第10旅建制
第10旅 旅長 劉 震 政委 康志強
第28團 團長 馮志湘 政委 羅連保
第29團 團長 王德榮 政委 王德貴
1941年12月,第10旅第28團撤消。
9、1941年3月,新四軍根據中央軍委電示,成立淮海軍區,歸第3師建制。9月9日,新四軍決定,第4師第10旅與第3師第9旅對調建制,第10旅兼淮海軍區。
1941年9月13日,新四軍根據中央軍委電示,成立鹽阜軍區(12月19日由第3師兼),歸第3師建制。
新四軍三師組織序列表
師長兼政委 黃克誠 參謀長彭雄 政治部主任 吳法憲
第7旅 旅長 彭明治 政委 朱滌新
第19團 團長 胡炳雲 政委 劉錦屏
第20團 團長 王東保 政委 馬仁輝
第21團 團長 俞增林 政委 宋維栻
第8旅 旅長 田守堯 政委 吳信泉
第22團 團長 張天雲 政委 張池明
第23團 團長 鮑啟祥 政委 賀大增
第24團 團長 謝振華 政委 李少元
第10旅 旅長 劉 震 政委 康志強
第29團 團長 王德榮 政委 王德貴
泗陽獨立團 團長 政委
鹽阜軍區 司令員 洪學智 政委 劉 彬
10、1943年1月 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21團撤消;
1943年9月,中央軍委命令,新四軍第8旅第23團調歸濱海軍區;
1942年6月,淮海軍區成立潼宿海軍分區,轄第6、第7、第8團。12月,該軍分區撤消,所轄團歸第10旅兼淮海軍區建制;
1942年3月,漣水獨立團組建,1943年1月撤消。
1942年6月8日,以抗大第5分校一部組成的新抗大第5分校,歸第3師建制,年底,第5分校停辦。(校長 鍾 偉 政委 吳盛坤)
11、1943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華中局1942年11月2日決定,成立蘇北軍區,軍區機關由新四軍第3師兼。鹽阜軍區改為鹽阜軍分區,由第8旅兼;淮海軍區改為淮海軍分區,由第10旅兼,轄四個支隊。原第10旅兼淮海軍區所轄第6、第7、第8、第29團和漣水獨立團、泗陽獨立團及第7旅第21團番號撤消,部隊整編為四個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