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該白皮書中的調研數據來自新東方線上調研以及覆蓋全國40個城市的線下調研。調研人群為計畫出國留學的學生及其家長、有留學經驗的學生和參與單位招聘的社會人士,共回收有效樣本近5000份。同時,本書還結合了新東方服務學生的歷年留學大數據,綜合進行比對分析,以呈現中國留學生群體的新變化趨勢。特點
較為功利化的留學因素均在下降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2017年出國留學總人數突破60萬大關,相比上一年增長11.74%。根據《2018中國留學白皮書》調研,留學意向人群的學歷仍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約占總調研人數的60%,各階段留學意向人群趨勢平穩。
與往年相比,計畫出國就讀碩士的人群從2016年的57%增長到今年的68%,占比持續上升,留學意向人群有可能希望通過就讀更高學歷來緩衝就業壓力。
就整體而言,白皮書顯示,留學意向人群更加重視內在自我提升的驅動,這也是選擇出國最主要的原因。其中,通過留學來拓展國際視野(64%)、豐富人生經歷(64%)、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49%)排在前三位,相較於去年,比例均有所上升,較為功利化的留學因素均呈下降趨勢。
而在目前就讀本科及以上的留學意向人群中,56%的群體來自國內普通高校。近4年來,來自非985和211高校的學生比例在2017~2018年間較2015~2016年間有明顯上升。
隨著70後父母加入留學意向群體,近4年的調研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家庭傾向於通過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商量做出留學決策,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意願。
留學前籌備更前置,面試指導成急需
美國已連續4年成為最主要留學目的國,近半數的學生傾向選擇美國,但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雖然眾多美國大學對更多的國際學生伸出了橄欖枝,但美國TOP50名的錄取比例非但未增,甚至有下降趨勢。
逐年激增的學生基數迫使美國名校錄取競爭壓力持續增大。各分數段標準化成績,尤其是中高端學生的成績有顯著提高。未來能否進入TOP20的名校,對學生的文書、面試,以及軟實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標準化考試成績的基礎上,學生應注重豐富課餘活動,從軟實力方面提升自己的整體競爭力。其中,暑期課程是近年來提升背景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在留學準備過程中,如何申請到心儀的學校,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以及就業問題仍然是半數留學意向人群最為關注的話題。而在留學籌備上,留學意向人群也更加主動,他們中的大部分認為需要提前1年以上開始進行留學準備;僅17%的人群認為可提前半年準備,且比例連年下降。
相比留學申請,學生普遍認為留學考試的準備周期略長一些,41%的學生認為要提前兩年及以上進行留學考試的準備,而留學申請的這一比例為31%。事實上,頂尖院校非常重視學生的綜合背景,而綜合背景的提升可能需要相比考試籌備更長的時間。
而在留學申請環節中,面試指導今年成為留學人群最需要幫助的申請環節,而且這種需求較去年更加突出,相比之下,去年調研中最需要幫助的環節——文書指導的需求度下降至第四位,而留學規劃與院校、專業的選擇成為相對更加困擾多半留學意向人群的重要問題。此外,低齡留學人群相對更關注留學規劃,尤其是高中以及本科學歷人群更關注文書指導、背景提升等實戰環節。更多學生表示不考慮移民,歸國是首選
在針對畢業後打算的調研中發現,46%的留學意向人群明確表示沒有移民計畫,呈逐年上升趨勢;38%的人群表示尚不確定,呈逐年下降趨勢。
此外,只有13%的留學意向人群打算在國外長期就業發展,52%的人群打算畢業後先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後再回國就業,以豐富國外就業經歷和開闊眼界,計畫最終歸國發展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趨勢:一方面國家實力的增強和國內快速的經濟發展讓更多學生願意歸國發展,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學生留學前更有規劃。
關於海歸就業、留學價值是否降低等熱點話題,白皮書也針對性地對有留學經歷的人群以及用人單位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留學期間,個人能力的提升是整個留學價值的直接體現之一,半數以上留學生認為自己的能力提升主要表現在語言能力、獨立自主能力及環境適應能力的提升。
儘管有所提升,但留學生歸國就業也難免遇到許多阻礙因素。總的來說,缺少相關實習、工作經驗是留學生找工作過程中面臨的首要問題。對自己定位過高、信息獲取渠道有限、對國內環境不熟悉等問題也是多數留學生對就業難的解讀。而男生偏向將就業難問題歸因於“對國內環境不熟悉”“面試技巧不足”等原因,女生則偏向于歸因為“對自己的定位過高”“職業方向和目標不清晰”等因素。
而用人單位與海歸在優劣勢上的認識差異較大。如在優勢方面,學習、獨立自主和語言能力是留學生及用人單位共同認可有口皆碑的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是被用人單位認可而留學生不自知的;在劣勢方面,留學生的自我感知與用人單位的評價有較大差異,留學生自認為社交能力、表現力和創新能力是自身劣勢,而用人單位卻普遍認為留學生的務實性、穩定性、包容能力和自制力不足。
64%的受訪留學生對目前所在的行業滿意度較高,但普遍認為薪酬沒有達到預期。而對崗位、職位和發展空間的滿意度則分別為54%、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