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圖案
郵票信息
名稱:端午節(T) 志編號:2001-10 簡稱:端午 設計者:尚予黃里 類別:編年郵票 題材:節日民俗 全套枚數:3 整版枚數:40(5×8) | 發行機構:國家郵政局 發行日期:2001-06-25 發行量:1700.00萬 背膠:有背膠 印刷機構:北京郵票廠 齒孔度數:P13 版別:影寫版 |
郵票介紹
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太平御覽》說:“仲夏端午,端,初也。”“五”與“午”同音,古人常把五日寫成“午日”,故“初五”亦可寫成“端午”。而“五月”和“初五”又有兩個“五”字,所以就稱為“重五”或“重午”。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說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也有說是為紀念戰國名將伍子胥的。史載伍盡忠於吳,後為吳王夫差所殺,拋屍於江,化為濤神;民間傳說伍亦死於五月初五,故江浙一帶有迎濤神之俗。還有說是為紀念越王勾踐的,有說是為紀念介之推的,如果加上少數民間的傳說,至少有10種以上。這就賦予了端午節多角度、多層次的意義。根據古書的記載,端午節的起源確是在屈原之前。聞一多先生曾列舉了70多種著作,考究了這一節日,認為端午節是我國古代拜祭龍圖騰的節日,它起源於長江下游的吳越民族祭龍圖騰的活動,隨著吳越文化與長江下游文化的交流,傳到中原,再傳到北方。那時,各民族為強化自己和圖騰的關係,以獲得圖騰的保護,便在自己身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畫該圖騰的形象,龍船就是這種圖騰文化的產物。在一年一度的祭典中,人們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里或裹在樹葉中,投到水裡,獻給圖騰神取樂,也給自己取樂,這就是“最古端午的意義”。
第1圖【賽龍舟】賽龍舟,古稱“龍舟競渡”,為端午節最為盛行的活動。這一天,披紅掛綠的龍舟,隨著鏗鏘的鼓點,粗獷的號子,飛舞的槳葉,在大江中旌旗招展,乘風破浪,你追我趕,其場面氣勢磅礴,蔚為壯觀。據記載,古代的競渡場面亦十分浩大,州將、百姓臨水而觀,連深居簡出的富家閨秀也競往觀之。宋時尚有夜龍舟之戲,四面各垂小燈,如同白晝。明代已有專著《武陵競渡》,詳細記述競渡之緣由、船式、人數及技術等。
第2圖【包粽子】粽子又名角黍,端午節吃粽子在我國已有很長一段歷史。宋代詩人戴復古就有一首七言詩寫道:“榴花角黍斗時新,今日誰家不酒樽,堪筆江湖陰風客,卻隨艾蒿上米門。”據考證,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端午節包粽子之舉,到1700多年前的魏晉時已很流行。開始時稱為“筒粽”。民間傳說,此祭物投入水中,常為蛟龍所竊,故以楝樹葉塞其中,以彩帶纏之,此三物皆為蛟龍所懼。爾後逐漸發展為以竹葉、葦葉包裹糯米或黃黍粘米製成,粽稻五花八門,葷素甜鹹,各有千秋,供節日饋送和食用。
第3圖【避五毒】避五毒為端午節進行的一種辟邪、驅疫活動。民間以蛇、蠍、蜈蚣、蛤蟆、壁虎為“五毒”,俗稱五毒皆從端午開始孽生,這與古人認為“重五”是個最犯禁忌的日子有關,民間稱這個日子為“毒日”。人們習慣在端午節這天斟艾酒、掛菖蒲、灑雄黃酒,以禳不祥。用科學的眼光看,五月是夏季的開始,蟲害猖獗,容易招來各種疾病,而菖蒲、艾蒿、雄黃等,都是有殺蟲滅菌作用的中藥材。另外,還有不少地方用這些東西加上芳香馥郁的丁香等藥物,製成香包,掛在身上,謂能辟穢邪。女孩子們還以綢絹花布,巧手製作,各顯精工,互送吉祥。民諺說:“端午送百蟲,一送影無蹤”。蛇鼠們不寒而慄,於是就產生了百蟲“躲午”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