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圖案
郵票信息
志編號2000-25 版別影寫版 名稱中國古鐘(T) 全套枚數4 發行日期2000-12-31 全套面值5.20元 | 全套售價 5.20元 發行機構 國家郵政局 印製機構 北京郵票廠 設計者 黃里、郭承輝 整版枚數 40(5×8) |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4-1 西周·井叔鍾 0.80 30×40 P12 2421.1 4-2 春秋·素命鎛 0.80 30×40 P12 2421.1 4-3 唐·景雲鍾 0.80 30×40 P12 2421.1 4-4 清·乾隆鍾 2.80 30×40 P12 1820.52 |
郵票介紹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古鐘文化在這久遠的歷史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早在原始社會,中國就出現了陶鍾,在陝西長安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大小似香菸盒的陶鍾,據考證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它形似新石器時代的一把石方鏟,中間掏空,擊之有聲,它是古代先民生產勞動之餘娛樂的器具。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金屬的出現,商代開始有了銅鐘,成為古人祭祀祖先、宴享盟會、慶功大典時使用的樂器,以所謂“鐘鳴鼎食”、“鐘鼓樂之”,是青銅禮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國古鐘經歷了數千年的漫長曆程。那渾厚而洪亮的鐘聲從遠古一直響到現在。此際,我們即將迎來的世紀交替,是公元紀年第三個千年的開端,是人類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在這辭舊迎新的重大慶典的時刻撞響洪鐘,既宣告和慶賀吉辰的到來,也表達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企盼,這是我國曆朝歷代的習俗。國家郵政局於2000年12月31日安排發行了這套《中國古鐘》郵票,正是撞響世紀之鐘的寓意。
4-1【井叔種】為西周中期的銅鐘,1984年於陝西省長安縣泮河西岸的張家坡井叔墓出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56年便開始挖掘,至今已鑿開數百座古墓。此鍾系由青銅鑄成的扁圓體合瓦形擊奏鳴樂器,通高37.5cm。鍾平頂上有管狀的柄,上端微細而下端略粗;柄中部有突起的圓箍;圓箍上有懸掛鍾鉤的環耳狀的環;鐘的中部兩側各有3排二疊圓台狀乳釘,每排3枚,前後共36枚。鍾柄和鐘身間均飾波曲紋;還有交疊多雷紋及鸞鳥紋飾交織其間。鐘上鑄有銘文7行39字,記載井叔鑄鐘,用以祭祀祖先、祈求福壽昌寧。現藏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4-2【素命鎛】為春秋晚期的銅鐘,1870年(清同治九年)于山西榮河后土祠出土。系齊國名臣鮑叔的孫子素命鑄造的樂器。它是形如深腔的平口鈕鍾,高66cm,寬34.8cm,口長44cm。扁鈕作雙龍對峙,昂首卷尾,矯健有力,龍間又有雙鳳。鎛身乳釘微微凸起,形如復帽,正背兩面共36枚。中部鑄有銘文18行、174字,記載的素命祖父鮑叔有功於齊,曾推薦管仲給齊桓公,使齊國首霸中原。因此,鮑叔曾接收齊侯賞賜,封邑299邑,及在鄩地的民人、采地和命祠。素命為了勉勵自己,鑄此樂器,用來祈求家族福澤永享。鎛體雖重65.5公斤,但可勝懸掛,擊之鳴聲洪亮。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4-3【景雲鍾】為唐代著名古鐘,鑄造於唐景雲二年(711年)。原懸掛在唐長安城內的道教廟宇景龍觀鐘樓上,又稱“景龍觀鍾”。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唐代鐘樓舊址上建起一座鐘樓,以保存此鍾。明神宗萬曆十年(1587年)擴建西安城,將鐘樓遷往西安市中心。清乾隆五年(1740年)曾重修一次。在這座巍峨壯麗的古代建築中,曾懸掛過這口景雲鍾,以作全城的報時之用。現藏於陝西省博物館。此鍾高247cm,腹圍486cm,鍾鈕高21cm,口徑165cm,厚15cm,重約6噸。鐘形上銳下侈,口為六角弧形,頂端有獸紐。鐘身周圍的紋飾自上而下分為三層,每層用蔓草紋帶分為6格,共18格,格內分別鑄有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獨角獨腿牛等,四角各有四朵祥雲,顯得生動別致。鐘身正面鑄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寫的駢體銘文,共18行292字。內容是宣揚道教教義,闡述景龍觀的來歷,鐘的製造經過,以及對鐘的贊語。楷體中雜有篆隸。唐睿宗的書跡留存不多,此銘文為研究書法史者所珍視。此鍾用青銅鑄成,鑄造時分為5段,共26塊鑄膜。鑄工技巧嫻熟,雕工細緻精密,鐘聲宏亮清晰,顯示了唐代鑄銅技術的高超水平。
4-4【乾隆鍾】為清代乾隆時的朝鐘,曾懸掛在故宮的午門上。此鍾通高2.54m,凝重高大,口徑1.57m,重達3108公斤。其鍾鈕鑄成雙龍,肩部鑄有一周外突蓮花紋。中壁上布滿一個個精美的雲紋組成的方陣,每個方陣又鑄著一條立體的動態蛟龍。鐘身共20條出水穿雲、活靈活現的龍飾,張牙舞爪,神態各異,雙目炯炯有神,鬚眉細如髮絲,栩栩如生。鐘上雖未鑄上款識,但鍾唇上鑄有8個“三”,這是八卦中的“乾”卦。“龍”與“隆”同音,“乾”卦加“蛟龍”正合“乾隆”之意,“乾隆”二字不鑄自明,這正是此鐘的奇特之處,堪稱中國古鐘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