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7 靈渠(T)

1998-27 靈渠(T)

1998-27 靈渠(T),是由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印製,由國家郵政局於1998-12-1發行的一套郵票。

郵票圖案

1998-27 靈渠(T)1998-27 靈渠(T)

郵票信息

志編號 1998-27
名稱 靈渠(T)
全套枚數 3
全套面值 2.50元
發行機構 國家郵政局
整版枚數 40(4×10)、40(10×4)
版別 膠版
發行日期 1998-12-1
全套售價 2.50元
印製機構 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
原作者 設計者 劉紹薈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3-1 鏵嘴及天平 0.50 50×30 P12 4199.9
3-2 秦堤 0.50 30×50 P12 4079.9
3-3 陡門 1.50 30×50 P12 3059.9

郵票介紹

靈渠,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北66公里的興安縣境內。全長34公里,分南北兩段,北渠通湘江,長約4公里;南渠通灕江水系的大溶江,長約30公里。它與四川的都江堰、陝西的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得名於它既能隨時調節水位,使船隻暢通;又能靈活地調節枯水期和洪水期的水位,保證一年四季的通航和灌溉。又因運河地處興安縣境內,又叫“興安運河”。它溝通了湖南與桂林的聯繫,亦稱“湘桂運河”。運河開鑿於秦代,又稱為“秦鑿渠”。後因灕江上游為零水,又得名“零渠”。唐代改為今名。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之後,為進一步統一中國,秦始皇興師浙江、福建、廣西、廣東,史稱“秦戍五嶺”。在廣西,桀驁不馴的百越人利用山高林密的複雜地形與秦軍頑強周旋,終使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而毫無建樹,其中山高路遠、交通阻塞、補給困難,則成為戰爭勝敗的關鍵。秦始皇雄心勃勃,運籌帷幄,決定“使監祿鑿渠運糧”。公元前219年,開始動工開鑿。數萬軍民,“燎石以攻,既導既辟”,夜以繼日,歷時5年,於公元前214年,正式通航。靈渠工程從興安縣城周圍的南徒口至縣境的溶江鎮,人工開鑿6公里,其餘部分是利用原有河道經修整疏浚連線而成的。靈渠的建成,把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溝通起來,開闢了一條穿越五嶺山脈的水路通道。秦軍援兵和給養從長江流域經湘江,源源不斷地通過靈渠直達灕江、珠江流域,使戰爭迅速推進。不久,秦始皇便把嶺南廣大地區納入了版圖,相繼設定了象郡、桂林、南海諸郡。靈渠鑿通兩千多年來,在漫長的歲月里,它一直是我國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承擔了中原腹地和南疆邊陲軍需民食的繁重運輸任務,對我國各民族的統一、南北經濟聯繫和文化交流起到過重要作用。直到1936年湘桂鐵路和公路修通後,它才結束了自己的運輸使命而成為以灌溉為主的水渠。但由於戰亂,年久失修,堤壩崩塌,渠道淤塞,灌溉面積解放前夕只有兩千畝。新中國成立後,靈渠經過精心整治,可灌溉4萬畝良田。國家郵政局發行了這套《靈渠》特種郵票。以3幅畫面,展示了靈渠的主要工程面貌。
第1圖【鏵嘴及天平】湘江上游的海洋河,流到興安縣城東1.5公里的分水塘,河面開闊,水流趨緩。在此建築攔江滾水壩,既提高湘江水位,又可排洪,起到了平衡南北二渠水量的作用,故稱“天平”。北側一段壩長344米,稱大天平;南側一段壩長130米,稱小天平。大小天平呈“人”字形相交,是靈渠最重要的主幹設施。鏵嘴是建築在大小天平人字形壩體頂端的分水石堤。外圍用大條石砌成,中間填充泥石,由於前銳後鈍,狀似犁鏵,得名“鏵嘴”。它長73米,寬23米,高約6米,像座小山屹立在分水塘中,既保護大小天平免遭洪水衝擊,又將上游來水到此三七分流,即七成水經大天平導入北渠流向湘江,三成水順小天平導入南渠流向灕江。郵票畫面為鏵嘴和大小天平的俯視圖。
第2圖【秦堤】為砌築於南渠和湘江之間的一道石堤,因築於秦代而得名。秦堤從分水塘起至大灣陡止,全長3.15公里。它的作用是阻擋南渠之水流入湘江,並防止湘江洪水沖盔距南渠進水口約1公里的秦堤上,建有一座長42米、寬18米的溢洪堰。因具有排泄洪水、保持南渠正常水位的作用,俗稱泄水天平。其溝造與大小天平相同。郵票畫面中景就是泄水天平。在它的附近,還有飛來石、夜月潭等景觀。
第3圖【陡門】靈渠的特點是淺、狹、曲、急,“陡門”就是靈渠淺水段的“船閘”。陡門的構造是在水淺流急的渠段,兩岸相對用石塊磁兩個半圓形導水牆突出渠中,導水牆凸面留有石槽,便於阻水,等水量足以將船隻送往下游時即可放行。陡門是現代梯級船閘的祖先。捷考證,當時採用船閘式的辦法解決入工運河水位高差的問題,不僅在我國是一個首刨j就是在世募上也是獨一無羔的,它充分顯示了我們先人的聰明和才能。靈渠上共設陡門36處,其中北渠4座,南渠32座。郵票畫面為保存比較完好的靈山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