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1 西夏陵(T)

1996-21 西夏陵(T)

1996-21 西夏陵(T)是郵電部發行,由北京郵票廠印刷,郵票設計者是鄒建軍。

郵票圖案

1996-21 西夏陵(T)1996-21 西夏陵(T)

郵票信息

名稱 西夏陵(T)
版別影寫版
全套枚數 4
全套面值 1.90元
發行機構郵電部
原作者
志編號 1996-21
整版枚數 40(8×5)
發行日期 1996-8-22
全套售價 1.90元
印製機構北京郵票廠
設計者 鄒建軍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4-1 陵台 0.20 30×40 P11.5 4173.7
4-2 神門鴟吻 0.20 30×40 P11.5 3799.7
4-3 碑亭石座 0.50 30×40 P11.5 2485.7
4-4 壽陵殘碑 1.00 30×40 P11.5 2165.7

郵票介紹

賀蘭山東麓,綿延百里的銀川平原上,有座西夏帝王的陵園和193座勛臣貴戚的陪葬墓。西夏陵西依駿馬賀蘭,東臨九曲黃河,沉睡西北邊陲,眺望塞上江南,方圓50平方公里的陵區錯落有致,蔚為壯觀。崛起於11世紀的党項人雄踞西北,他們屬古羌族的一支,並按姓氏劃分部落,通常稱為“党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強。自唐中葉以後,隨著唐王朝勢力的衰微,拓跋氏憑藉党項、羌族勢力的日益強大,逐漸發展成為陝北地區擁有地方武裝的黨羌豪酋。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京師長安,唐僖宗倉皇出走鳳翔。次年,僖宗徵集各路兵馬“剿賊”,拓跋思慕率党項和漢族合編的兵馬,與郎延節度使李孝昌會合於郎州(今陝西富縣),共同起兵“勤王”。因此功,僖宗任命拓跋思慕為左武衛將軍,權知夏、綏、銀節度使事;後又任命他為夏州節度使,封夏國公,賜姓李。党項拓跋氏幾經遷徙,攻占靈州(今寧夏靈武縣),入主銀川平原,建立李氏政權,擴建懷遠鎮為首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公元1038年,李元昊“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國號大夏,又稱“大白上國”、“白上大夏國”,因地處夏帥I和黃河以西,史稱“西夏”。其鼎盛時期,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即包括今寧夏、甘肅、陝西北部和內蒙古西南部的廣大地區。由此,西夏與北宋及契丹族所建立的遼以及後來代遼而起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成為鼎足之勢。西夏有其特有的政治、軍事、教育和法律制度,自鑄貨幣流通,有自己的文字,在歷史上曾稱雄一時。公元11世紀,北方的蒙古迅速強盛起來。公元1205年開始,蒙古用兵西夏,對其邊境城寨大肆劫掠,成吉思汗的馬隊三次兵臨興慶府。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同西夏作戰時中毒箭身亡,其子秘不發喪,誓為其父報仇,對西夏人大肆屠戮。興慶府這個當時西北的大城市,在一夜之間突然凋敝,成為一堆廢墟,西夏國也由此而亡。剩下極少的一些党項人,一部分奔向中原定居,另一部分到川藏一帶,同藏族混居並融合。就這樣,西夏帝國仿佛一下子便神秘地消失了,只有西夏帝王的陵墓仍默默的屹立在賀蘭山下,在歲月的長河裡,等待著人們去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
綜觀西夏9陵,即太祖裕陵、太宗嘉陵、景宗泰陵、毅宗安陵、惠宗獻陵、崇宗顯陵、仁宗壽陵、桓宗莊陵、襄宗康陵,便不難發現,其地面建築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王陵,特別是唐、宋陵之所長,而且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党項民族文化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整個陵區,規模宏偉,布置嚴整,每座陵園占地都達10多萬平方米。陵墓皆坐北朝南,從南至北由鵲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陵台等部分組成。其中鵲台又稱闕台,在每座陵園的最南端,都有一對,用黃土夯築,呈方形,底大頂小,外面包磚,台頂建有闕樓,它實際上是陵園的大門。鵲台之北為碑亭,各陵所建數目不一,有的兩座,有的三座,凡兩座者,東、西各一;三座者,東二西一。碑亭的台基略為正方形,上鋪方磚並立有石碑,碑文以西夏和漢兩種文字鐫刻。碑亭向北是月城,呈長方形,南牆正中辟門,東、西兩牆與內城南牆相接,北牆與內城南牆合為一牆,月城內御道兩側各置兩列或三列文臣武將石像。四面神牆均正中辟門並建有門闕,但有些陵園內城僅有南門暢通,其餘三面雖有門闕,卻在門道內以土坯砌成數米高的台階,因而不能通行。內城為陵園的主體建築,占地面積超過整個陵園的一半。內城之中,建有獻殿和陵台。陵台高達16.6米,從下至上分為7層,逐層內收,平面呈八角形,外部砌磚,內部用土夯實,未破壞前,陵台無疑是一座密檐或7層實心塔形建築。陵台前的墓道為東南走向,墓道填土隆起,高1至2米,形如魚脊背,陵台與墓道位於內城西北方。陵台的塔式造型及其方位,是西夏帝王篤信佛教,受到北宋文化影響的見證。

西夏滅亡後,陵園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地面建築多已毀損,碑刻、磚雕多成碎片。1986年國家投資對陵區進行了修整,成為旅遊名勝。如今,遠望那剩下的斷壁殘垣和金字塔般的土冢,依稀可見當年西夏皇陵的雄姿和威風,顯示出西夏王朝舊目的強盛。

第1圖【陵台】郵票畫面為以西夏紅色官印、首領印襯托著的兩座陵台。陵台是西夏陵園的主體建築,原為7級8邊形磚木結構密檐式實心塔,頂部有瓦當、滴水和屋脊獸,塔身用磚包裹。這種塔式陵台為我國古代陵園所僅見。現在陵台表面建築無存,但殘部仍有三層樓高,如金字塔一般,突兀挺立,雄姿不減。眾多的西夏官印,印文為西夏篆書,融合了宋代九疊篆的表現手法,其中五方白文印,均為“首領”兩字。用它們來襯托,一方面是為了沖淡陵墓的陰森感,另方面也象徵著當年政治、經濟的繁榮。

第2圖【神門鴟吻】郵票畫面主圖為鴟吻,這是一種屋頂上的裝飾,由8號陵神門遺址出土。通高1.52米,底闊0.58米,表層施綠色軸,陶土燒制而成。龍頭魚尾,張口露牙,頭部有鰭,身有鱗紋,這種造型是鴟吻中的精品,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畫面背景是西夏銅錢和同時期的宋代銅錢,表示民族間的經濟交流。畫面上的宋代銅錢為“天盛元寶”,西夏銅錢為西夏文楷書“大安寶錢”,系西夏惠宗趙秉常大安年間(1075—1085年)所鑄。

第3圖【碑亭石座】郵票畫面主圖為1個跪坐著的婦女人形石像,它是陵墓碑亭里立碑的石座,由5號陵(壽陵)出土。紅砂石質,近似正方體,圓角,頂平面長63厘米,寬59.8厘米,通高57厘米。整體造型是圓雕女性人像,造型粗獷、驃悍、獨特,是西夏人崇尚人文文化的象徵,也是碑座雕像之僅見。背景是幾塊從陵墓中出土的腰牌,銅質,相當於現在的通行證,用以象徵當時政權的穩固、森嚴。畫面左上方的6字銅牌,為西夏文楷書,意為“宮門後寢待命”,西夏宮廷住所通行之用。

第4圖I壽陵殘碑】郵票畫面主圖為壽陵碑額,由5號陵西碑亭遺址出土。已殘碎,經拼合後文字內容可辨識,兩面陰刻西夏文篆書4行,每行4字,意為“大白上國護城神德至懿皇帝壽陵志文”。西夏國號大夏,党項語自稱“邦泥定國”,漢語為“大白上國”;“護城神德至懿皇帝”是西夏仁宗李仁孝的諡號;“壽陵”是仁宗的墓號。碑額周邊有卷草紋邊飾,現藏於寧夏自治區博物館。背景為碑額的拓片。西夏文字是党項民族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接受漢字偏旁部首創製而成的,但沒有一個是借用現成的漢字,因此,人們說這種文字“遠看都是漢字,近看卻一個也不認識”。由於西夏國被滅後,党項人被蒙古軍屠戮殆盡,僅有少數倖免,使西夏文被稱為“天書”。目前,全國僅有少數專家學者能夠破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