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15 經略台真武閣(T)

1996-15 經略台真武閣(T)

1996-15 經略台真武閣(T)是郵電部發行,由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印刷,郵票設計者是何軍。

郵票圖案

1996-15 經略台真武閣(T)1996-15 經略台真武閣(T)

郵票信息

名稱 經略台真武閣(T)
版別膠版
全套枚數 2
全套面值 0.70元
發行機構郵電部
原作者
志編號 1996-15
整版枚數 50(10×5)
發行日期 1996-7-9
全套售價 0.70元
印製機構 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
設計者 何軍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2-1 經略台 0.20 30×40 P12 3979.25
2-2 真武閣 0.50 30×40 P12 2101.75

郵票介紹

經略台真武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城東繡江河畔,它建在人民公園內的北靈山上,面對中國道教聖地二十洞天都嶠山。據容縣文史資料記載,遠在唐代,容縣是嶺南五管之一的容管治所,統領14外l60餘縣。唐乾元、大曆年間(公元758—779年),詩人元結(字次山,天寶進士)以道少I'IN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元結在此建台,以供觀賞風景、朝會習儀和操練甲兵之用,並取“天子經營天下,略有四海”之義而名“經略台”。台長約50米,寬約15米,高約4米,中間夯土,四周砌磚石,土上推沙約1米厚,上面原有建築物,後被廢棄。至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由於道教的流行,在此建起了道觀武當宮,是為真武閣的前身。經歷代興棄,到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為奉祀真武帝以鎮火災,在台上建成坐北朝南的真武閣。閣共三層,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全閣用近3000條大小不一的南方特有的格木構件,以槓桿結構原理巧妙串聯吻合,相互制約,彼此扶持,不用—件鐵器鐵釘,協調而牢固地組成一個統一整體。二層樓的4根內柱,承受上層樓板、梁架、配柱、屋瓦和脊飾的沉重荷載,柱腳卻離樓板約2.4厘米,懸空不落地,這是全閣中結構最為奇特精巧的部分。其方法是在懸空柱上,分上下兩層用18根枋子(拱板)穿過檐柱(即底層內柱的上部),組成兩組嚴密的“槓桿式”斗拱,斗拱托承外面寬闊的瓦檐,拱尾托起室內懸空柱本身,以檐柱為支點挑起來。這樣,二層樓上的4根內柱就懸空了。實際,這4根內柱,並不起頂樑柱的作用,而是和其它構件連在一起,相互制約著,並將它們身上的荷載,利用槓桿原理,分散到底層直通閣頂的8根巨柱上。這8根巨柱,支撐著全閣的三層建築,它們不是埋在地下,而是放置在8個石墩子上,且石墩子又是放在1米多深的沙土上,以借沙土的彈性,減少地震時給整個樓閣所帶來的影響。外觀呈塔形的經略台真武閣,雖不算高大,但它綠脊金瓦,飛檐凌空,昂首佇立,古樸天成,氣勢卻也堪稱雄偉。400多年來,它雖經5次大風暴,4次強地震,如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武廟前旗桿三丈,大風拔起。所過垣牆皆塌,同時經略台東偏柱為雷震擊,狀如斧折”;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地震有聲,屋宇皆搖”;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大風雨雹,拔樹壞民舍”等等,但至今仍屹立巍然,顯示著我國古代工匠的超人智慧。我國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曾於1962年1月專程到容縣實地考察,並於同年7月在《建築學報》上發表題為《廣西容縣真武閣的“槓桿結構”》論文,高度評價了這一建築,他寫道:“容縣真武閣的槓桿結構在建築史上是一個罕見的例子。在木構建築中,乃至在任何現代的金屬結構中,主要依靠這種槓桿作用來維持一座建築物的平衡,是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在真武閣中兩個相反的推力卻都來自構件本身的內部,象一架天平那樣,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是動的而不是靜的。從這一意義來說,我們可以說它是建築結構中的一個‘絕招’。這是我們後代所不得不深為敬佩的。”確為罕見的經略台真武閣的奇特結構,不愧為我國古代建築中的一顆明珠,1982年3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