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師

解放軍陸軍第199師前身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現已縮編為第26集團軍199摩步旅。

基本信息

軍隊歷史

解放軍陸軍第199師前身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
1933年6月,紅一方面軍在江西省永豐縣藤田鎮進行了整編(亦稱“藤田編隊”),將紅一軍團紅三軍第七、九師與紅二十二軍第六十六師合編為紅一軍團第一師,羅炳輝任師長,蔡樹藩任政治委員,轄第一、二、三團。
1935年9月,紅軍長徵到甘肅省岷縣哈達鋪後,進行了改編,紅一方面軍改稱“陝甘支隊”;紅一軍團改稱“陝甘支隊第一縱隊”,取消師的番號,紅一師第一、二團依次改稱“陝甘支隊第一縱隊”第一、二大隊,第三團編入一、二大隊。
1936年1月,恢復紅一師番號後,第二大隊調出,以百色起義紅七軍為基礎組建的紅三軍團第五師第十三團調入紅一師,仍稱第十三團。同時,以第一、十三團抽調的幹部、骨幹及陝北游擊隊為基礎重新組建了第三團。師轄第一、十三、三團。
1937年8月20日,紅一師奉命在陝西省三原縣雲陽鎮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楊成武任團長,原所屬第一、十三、三團,依次改編為第一、二、三營。
1937年10月,在察哈爾省蔚縣,獨立團改稱八路軍獨立第一師,楊成武任師長兼政治委員(不久,鄧華任政治委員),原所屬第一、二、三營依次改稱第一、二、三團。第一團,由6個紅軍連隊(原獨立團第一營的第二、三、四連和第三營的第一、二、三連)為基礎並吸收地方抗日游擊隊一部合編組成;第二團,由兩個紅軍連隊(原獨立團第二營的第三、四連)為基礎並吸收地方抗日游擊隊一部合編組成;第三團,由4個紅軍連隊(原獨立團第一營的第一連,第二營的營部、機槍排和第一、二連,第三營的第四連)為基礎並吸收地方抗日游擊隊一部合編組成。獨立團有12個步兵連隊,這裡擴編三個團,以一團實力最強,三團次之,二團最弱,連營部都沒有。
1937年11月,獨立第一師奉命兼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楊成武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
1938年2月,為擴大敵後抗日根據地,根據毛主席關於“開闢霧靈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指示,總部決定,由鄧華率部挺進平西,開闢平西抗日根據地。並積極準備參加冀東十萬工農大暴動,創建霧靈山根據地。4月8日,鄧華率獨立第一師部分機關、直屬分隊及紅軍骨幹較多的第三團組成晉察冀軍區第六支隊(亦稱鄧華支隊),鄧華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至此,獨立第一師(紅一師)一分為二。後第三團擴編為第二、三兩個團。
1938年5月,鄧華支隊與宋時輪支隊合編組成晉察冀軍區第四縱隊(亦稱宋鄧支隊),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鄧華支隊改稱第十一支隊,宋支隊改稱第十二支隊。第十一支隊轄第三十一大隊(第三團改稱)、三十二大隊(後撤銷)、三十三大隊(第二團改稱?)。隨即奉命挺進冀東,配合冀東大暴動。
1939年2月,晉察冀軍區根據中央指示,經第四縱隊為基礎組篇冀熱察挺進軍,肖克任司令員。取消支隊番號,第六、七兩個團(分別由第三十一大隊、三十三大隊依次改稱)由挺進軍直轄。不久,第六團調入第十一軍分區(後調雁北)。
1942年2月,冀熱察挺進軍番號撤銷,以其機關、直屬隊大部組建了晉察冀軍區第十一軍分區。黃壽發任司令員,劉道生任政治委員(不久,肖文玖任政治委員),轄第七、九團。第九團(原120師716團2營擴編的宋支隊)於1943年調入晉綏軍區。
1944年7月,晉察冀軍區組建二級軍區—冀察軍區。所轄第十一軍分區,肖文玖任司令員,高鵬先任政治委員,張方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水清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轄第七、四十四團(後又組建了新四、新五團;不久,新四團分別補入第七、新五、第四十四團)。
1945年10月,冀察軍區改編為冀察縱隊。所轄第十一軍分區改稱第七旅,肖文玖任旅長,李水清任副縣長政治委員。原轄第七團、新五團、第四十四團,依次改稱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團。
1946年3月,冀察縱隊在延慶地區進行整編。第九旅第二十五團(原第十三軍分區第二十團)調歸第七旅建制仍稱第二十團,原第七旅第二十團、第九旅第二十六團分別補入第七旅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團。
1946年7月,冀察縱隊改編為晉察冀野戰軍第二縱隊,所轄第七旅改稱第五旅,馬龍任旅長,李水清任政治委員;所轄第十三、十四、十五團,分別由原3個團依次改稱。
1949年2月,按全軍統一編制第二縱隊第五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六十七軍第一九九師,李水清任師長,李布德任政治委員;原轄3個團,依次改稱第五九五(老2團,有2個紅軍連)、五九六、五九七團。
1950年10月,在天津塘沽地區組建了師炮兵團。1954年8月,在即墨縣藍村抽調部分幹部戰士及第一、二坦克學校部分學員,組建了師坦克自行火炮團。
1986年8月,部隊精簡整編,原67軍屬坦克團、高射炮兵團轉隸我師建制,整編後步兵第一九九師改稱摩托化步兵第一九九師(執行北方甲種師編制),轄司、政、後機關各直屬分隊、步兵第五九五團、步兵第五九六團、步兵第五九七團、坦克團、炮兵團、高射炮兵團。1989年8月,恢復師教導隊編制。
1991年2月,軍區魚台農場(副團級單位)轉隸199師建制。
1993年12月,師(團)增編裝備技術部(處),1998年10月改稱裝備部(處)。
2003年縮編為第26集團軍199摩步旅。

部隊編制(縮編前)

警衛調整連

其前身系冀熱察挺進軍警衛連,1942年2月組建於平西淶水縣趙格莊。1952年11月歸屬警工建設制;1953年11月縮編為警衛排;1962年7月恢復警衛連編制;1986年8月改編為警衛調整連。

偵察連

其前身為冀熱察挺進軍警衛連偵察第一班;1945年10月,在延慶地區以偵察第一班為基礎組建為偵察連。

通信營

其前身系冀熱察挺進軍通信連(1942年2月組建於平西淶水趙格莊)。1955年5月,在即墨縣城陽鎮,以通信連為基礎,擴編成通信營,轄3個連隊(通信、無線電、有線電連)。1993年12月,增編接力連(由師後勤部通信連改編;該連原系二OO師第六OO團通信連,於1986年8月調入我師建制)。

指揮自動化工作站

1993年12月,從師抽調人員組建(編制7人,正連級單位),隸屬司令部。

炮兵指揮連

1953年11月,在朝鮮隱洞地區組建。1962年6月,調入師炮兵團。1979年3月,在鄒平縣好生店,又以師炮兵團減編的31人為骨幹,恢復師炮兵指揮連編制。

工兵營

其前身系晉察冀野戰軍第二縱隊工兵連第一排。1948年9月在易縣組建為工兵營,轄兩個連;1952年11月改為警工營,轄警衛連、工兵第一、二連;1953年11月,警工營編制撤銷,警衛連縮編為警衛排,工兵第一、二連合編為工兵連;1955年5月,恢復工兵營編制,轄3個工兵連。第一連,由原工兵連編成;第二、三連,分別由步兵第五九七團第四、十二連集資(?)改編,1969年11月,工兵第一連改為工兵連,第二連改為舟橋連,第三連改為機械連。1986年8月,撤銷舟橋連(調入集團軍工兵團建制),原工兵連、機械連分別改編為地雷爆破連和築城連,增編道路橋樑連(從原工兵連、機械連抽調部分人員組建)。1993年12月,原道路橋樑連分編為道路連和橋樑連。

防化連

1954年8月,在朝鮮隱洞地區組建。

師醫院

其前身系晉察冀野戰軍第二縱隊第五旅休養所(該所於1946年1月,在涿鹿縣雙樹子地區組建)。1949年8月,在天津塘沽地區正式組建為師醫院;1952年11月,在朝鮮昌道里地區改編為野戰收容所;1953年11月,在朝鮮隱洞改編為衛生營;1968年3月,在即墨縣城陽鎮,恢復醫院編制。

汽車營

1954年8月,在朝鮮隱洞由軍汽車運輸第二隊與師馬車運輸連合編組建了師汽車運輸連;1957年3月,在即墨縣城陽鎮,又將汽車運輸連司機教導排擴編組成司機訓練隊。1986年8月,在鄒平好生店,以汽車運輸連、司機訓練隊為基礎,擴編組建師汽車營,轄1個汽車連,3個司機訓練連(司機訓練第三連,由原炮二O四團汽車連調入改編)。1993年12月,增編1個汽車連(編為汽車第二連,從原汽車連抽調人員組建;原汽車連編為汽車第一連)。

後勤部倉庫

1986年8月,由原後勤倉庫按業務性質分編為軍需、油料、軍械倉庫;1993年12月,軍械倉庫劃歸裝備技術部倉庫建制。

修理營

1993年12月,以師後勤部原汽車、軍械修理所為基礎組建,轄修理一連(由軍械修理所改編)、二連(由汽車修理所改編)、制配連(抽調人員組建)。

裝備技術倉庫

1993年12月,由工兵、防化、軍械(含彈藥)、車材倉庫合編組成。

師教導隊

1946年7月,在河北懷來地區組建。1953年11月,在朝鮮隱洞地區改為教導營。1962年6月,在即墨城陽撤銷編制。1972年5月,在鄒平長山鎮恢復教導隊編制。1986年8月,在淄博市灃水鎮撤銷編制。1989年8月,恢復教導隊編制(駐灃水鎮原營房)。

師農場

1964年由濟南軍區工程兵部分人員在山東魚台組建,1965年正式投入生產。1976年魚台農場歸屬原陸軍第四十六軍;1986年歸屬濟南軍區濰坊生產經營管理局;1987年歸屬濟南軍區兗州生產經營管理局;1988年歸屬泰安生產經營管理局;1991年2月,轉隸步兵第一九九師。

步兵第五九五團

五九五團歷史源於1929年12月百色趙義和1930年春黨領導的左右江農民暴動組建的紅七軍一部。1933年6月江西永豐藤田整編。紅七軍與贛南地方紅軍編為三軍團第五師,轄十三、十四、十五團。五九五團最早前身為十三團。但595團並沒繼承紅13團的團部(即獨立團2營營部,該營部調入了晉察冀軍區6團)
1935年9月哈達鋪整編,組建陝甘支隊,十三團歸陝甘支隊一縱隊指揮(?似為二縱隊)。1936年1月在陝西宜川臨鎮整編,恢復紅一師番號,十三團始編入紅一師,乃稱十三團。1937年8月,陝西三原縣雲陽鎮整編,紅一師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十三團編為獨立團第二營。
1937年11月,一一五師獨立團恢復獨立第一師番號,十三團編為該師第三團。1938年4月,以三團第二營(紅十三團主要部分)為基礎組編為鄧華支隊第二團(三十三大隊)。後於1939年2月改稱冀熱察挺進軍第七團。1942年2月,於河北省淶水縣改稱晉察冀軍區第十一軍分區第七團。1944年9月,改稱晉察冀軍區第十一分區第七團。
1945年10月,改稱冀察縱隊第七旅第十九團。1946年7月,改稱晉察冀野戰軍第二縱隊第五旅第十三團。1949年2月,按全軍統一編制,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摩托化步兵第一九九師第五九五團。

步兵第五九六團

該團是一支具有紅軍基礎的團隊,其前身為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第十二大隊。1937年11月,以王平率領的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騎兵營、教導隊、工作團為基礎,由部分紅軍幹部、戰士為骨幹,在河北省行唐縣組建。1940年10月,改稱第三軍分區第二十團。1941年春,調歸第一軍分區。1944年年底,調歸第十三軍分區。1945年10月,改稱冀察縱隊第九旅第二十五團。1946年7月,改稱晉察冀野戰軍第二縱隊第五旅第十四團。1949年2月,按全軍統一編制,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一九九師第五九六團。1986年8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摩托化步兵第一九九師第五九六團。

步兵第五九七團

該團前身為抗戰初期晉察冀軍區平西軍分區第十二、十六區隊。1944年7月,由第十二、十六區隊合編改稱第十一軍分區第四十四團。1945年10月,改稱冀察縱隊第七旅第二十一團。1946年7月,改稱晉察冀野戰軍第二縱隊第五旅第十五團。1949年2月,按全軍統一編制,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一九九師第五九七團。1986年8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摩托化步兵第一九九師第五九七團。1998年11月部隊調整精簡時該團改為山東省軍區濟南預備役獨立高射炮兵團。

裝甲團

該團前身為海軍長山要塞區於1954年12月組建的5個76.2自行火炮連。1957年11月,5個自行火炮連奉命出島,組成海軍長山要塞區自行火炮營。1961年5月,擴編為內長山要塞區坦克自行火炮團。1976年4月15日,轉隸陸軍第六十七軍,並改編為軍直屬坦克團(部隊由蓬萊移防至淄博市張店區灃水鎮)。1986年8月1日,轉隸步兵第一九九師,並改編為摩托化步兵第一九九師坦克團。1998年10月改稱裝甲團。

炮兵團

該團於1950年10月以原軍炮兵團第一營為基礎在天津塘沽地區組建,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九九師山炮營(轄兩個山炮連)。其前身系華北軍區炮兵旅第二團第三營第七連、九連。1951年2月,該營與師高炮營合編,正式組建為第一九九師炮兵團,並編入志願軍序列,番號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九九師炮兵團。1953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五七九團。1969年6月,恢復陸軍第一九九師炮兵團番號。1986年8月,改稱摩托化步兵第一九九師炮兵團。

高射炮兵團

該團於1960年10月18日在青島組建,下轄4個營分別由第一九九師、二OO師、二O一師、軍炮兵基幹團高炮營及守備第十九師、二十師高炮連合編而成,番號為陸軍第六十七軍高射炮兵群(即該團前身)。1962年4月,武漢軍區第十五軍第四十四師高炮營調歸該群。同年5月,奉命將第四十四師高炮營與軍炮兵基幹團高炮營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射炮兵第九十二團”,編入該群遂行任務。1962年8月,按軍委新編制,撤銷高射炮兵第九十二團編制,部隊改為高炮群第四營。1965年4月,該群第二營奉命參加抗美援越作戰(1966年12月歸建),軍區坦克第二師高炮營調入該群,編為第五營(1966年9月歸建)。1969年12月,高炮群改編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六十七軍高射炮兵團。1986年8月1日,轉步兵第一九九師,並改編為摩托化步兵第一九九師高射炮兵團。

部隊現況

陸軍第199師現已縮編為第26集團軍199摩步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