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9日

1980年10月,中國高科技產業開始在中關村艱難創業。如今傳媒把中關村稱為“中國矽谷”,那裡有著名的學府,科研院所云集,人才相對集中,還有聞名全國的電子企業和電子貿易。然而,在中關村創辦之初,中關村的名聲不那么好,被人稱為“倒爺一條街”、“騙子一條街”。當時在中關村“電腦擠了豆腐腦”。1980年,就在美國矽谷和128公路的技術擴散模式開始激盪全球時,北京中關材就開始感應到這種脈動。10月9日,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為首的一批科技人員,組成“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最早以一種準企業的方式嘗試將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不久,這些“第一個吃螃蟹”的科技人員在被有關部門肯定的情況下於1983年成立了中關村第一個民辦科技開發經濟實體——北京華夏新技術研究所。從此以後,京海、科海等11家科技企業相繼湧現。1984年9月11日《北京日報》發表《開創中國式矽谷的探索——海淀建設新型經濟區的調查》一文將“矽谷”桂冠正式戴在中關村頭上。中關村真正得以發展是在1988年5月之後,當時國家正式批准建立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儘管中關村大多數企業還是從事“搬箱子”的科技貿易生意,不過,還是有許多企業開始創造自己的品牌,將科技轉化為產品,四通、聯想、京海、信通、方正等集團公司便脫穎而出,四通印表機、聯想漢卡和系列微機,北大華光後改北大方正排版系統、太極小型機系列等拳頭產品揚威市場。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特別是洋品牌開始搶灘中國,在外商的“圍剿”下,中關村開始經歷嚴酷的市場洗禮,經歷陣痛,許多企業沒落了,另一些企業反而站得更高了。1993年8月,四通在香港公開上市,發行股票1500萬股,籌資1.89億港元;1994年2月,聯想在香港上市,發行股票18225萬股,籌資2.2億港元;1995年12月,方正在香港上市,籌資3.2億港元。這幾個企業現在都成了中國電子100強的前10名企業,其中聯想與方正更是中國高新企業衝刺世界經濟五百強的最佳候眩如今看來中關村不僅貢獻了聯想、方正、四通等聞名全國的高新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家(王癬柳傳志等),而且還培養出了像求伯君、王志東、王永民等國內軟體業的靈魂人物……不過,來自中科院數學所的研究員周龍驤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不約而同地認為中關村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矽谷”,原因就在於我們高技術創新發源地的目標還很遙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