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香港股災
1973年香港股災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後第一次股災,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規模的股災,恒生指數於一年內大跌超過九成,數以萬計的市民因此而破產,甚至自殺。
歷史
多間證券交易所成立
1969年由李福兆先生牽頭的一群華資經紀暗中籌備一間華人的股票交易市場遠東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並於12月17日開業,由此開始了普羅市民參與證券及股票買賣,當時恒生指數於12月29日創下160.05當年新高,其後股市節節上升,1971年9月20日創下406.32新高位,不足兩年上升1.5倍。
其後兩間以華人為主要對象的交易所先後成立,1971年3月15日由當時的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胡漢輝等倡議的金銀證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開業,1972年1月5日由陳普芬等人創辦的九龍證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成立,1970年1月20日由新界領袖陳日新創辦的亞洲證券交易所在香港註冊成立,並計畫在1973年2月18日正式開業。為了阻止更多的證券交易所成立,政府公布《1973年證券交易所管制條例》(The Stock Exchange Control Ordinance),重罰經營未經認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及抑制證券交易所之增加。至此四會並存的局面形成,並維持至1986年四會合併為止。可見當年證券及股票市場發展之熾熱。
“置地飲牛奶”事件
恒生指數由406.32調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後,繼續扶搖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時間上升1.6倍,其間多種現時的藍籌地產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華資地產五虎將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恒隆地產、合和實業、大昌地產。當中以長江實業及新鴻基地產發展最為遠大,前者後來多次挑戰英資地位,後者超越置地成為全港最大型地產公司。
1972年10月30日並發生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戰:英資置地與牛奶公司主席周錫年爵士及華資地產商華懋王德輝爭奪牛奶公司控制權,即所謂“置地飲牛奶”事件:置地以兩股面值五元現金,交換牛奶股東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雙方於報章上作出廣告戰,一時成為市場焦點。
市上又有傳外資利獲家集團利用香港市民對股市的認識不足,作出財技在市場製造炒風,即所謂“過江龍飽食遠揚”事件。而由於當時對於公司上市監管不足,大量空殼公司上市混水摸魚,最典型例子莫過於有“香??跌
進入1973年,市場繼續瘋狂,於3月9日高見1774.96,於三個月內再上升1.1倍,政府為冷卻股市,曾出動到消防員以防火條例禁止股民進入華人行買賣股票,即“消防員到交易所救火”。同時市場出現一些如“魚翅撈飯”、“教師文員辭職全職炒股”、“鮑魚煲粥”、“用老鼠斑制魚蛋”、“用大牛(港幣500元鈔票)點菸”等瘋狂現象,而牛奶收購戰進入高潮,置地利用股民對股市知識缺乏,宣布一送五紅股,當年股民沒有“除息”、“除權”的概念,不知送紅股實乃數字遊戲,爭相搶購,加上當年股票過戶需時,凍結大量置地股份造成市場假象。當置地除權時股價調整至六份之一,再加上市場出現假冒合和實業股票,擔心所持股票成為廢紙引起市場恐慌。4月4日稅務局突然在各大報章刊登“買賣股票之盈利須納利得稅”,人心更加不安。
踏入1974年中東發生石油危機,香港實施燈火管制,和記洋行受到股災波及,1975年9月,和記國際召開股東大會,董事局要求股東供股以解除公司的財政危機,但被滙豐銀行所代表的股東所否決,而債權人則正循法律途徑要求清盤。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董事局被迫接受滙豐銀行的建議,由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收購和記國際33.65%控股權,滙豐銀行成為和記國際的大股東,由“公司醫生”的韋理(W. R. A. Wyllie)入主整頓。
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數下跌至150.11,跌幅達91.54%,只及1969年時的水平,而1774.96的高位則要待1981年的1810才略為打破,其後再跌回其下,要待1986年四會合併及推出恒生指數期貨及引入外資經紀行才正式站穩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