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蒙古革命,蒙古人民共和國方面稱人民革命(蒙古語:Ардынхувьсгал),是1921年3月1日至7月11日在博克多汗國(外蒙古),由蒙古人民黨和蘇俄紅軍發動的一次軍事與政治事件,此次事件導致俄國白軍等在外蒙古的勢力被基本驅除,蒙古人民黨奪得了博克多汗國的政權,為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打下了基礎。此次事件也標誌著自1919年起,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對外蒙古直接統治時期的結束。
背景
主條目:外蒙古獨立和博克多汗國
清朝自17世紀起一直保持著對外蒙古的統治。自19世紀中期起,歐洲列強開始為了自己的利益紛紛加入了瓜分中國的浪潮。在北方,俄羅斯帝國威脅著包括外蒙古、滿洲、新疆在內的中國北方領土。對此,清政府推行新政,其中包括對蒙古的經濟政策改革。[1]但是,清朝推行的新政威脅到了許多蒙古貴族的利益,他們開始尋求列強勢力的支持。1911年7月,一群喀爾喀蒙古王公前去說服當時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八世,要求獨立。爾後,一支使團前往俄羅斯尋求支持。
在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相繼宣布自清朝獨立。1911年12月1日,外蒙古宣布獨立,建立大蒙古國(史稱博克多汗國),一個由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八世統治的君主制政權。12月29日,他被尊為“額真汗”,意為“多人公舉之日光皇帝”、“博克多汗”,意為“偉大的可汗”。[2]自此,外蒙古的博克多汗統治時期開始。
新建立的外蒙古實行政教合一,且融合了清朝和歐洲的政治體系,博克多汗是最高統治者,年號“共戴”,擁有自己的軍隊、議會和內閣。[3]外交方面,在1912年至1915年間,博克多汗國努力在國際上爭取對於一個泛蒙古主義國家的認可。俄國方面的態度是不完全支持獨立,但也反對中國收回主權。1915年,《中俄蒙協約》簽訂,這表明中華民國對外蒙古擁有了宗主權,但是俄國人也得到了各種殖民特權。由此,博克多汗國從“獨立國家”轉為“自治”,但是中國無法在蒙古駐軍、移民,博克多汗仍是外蒙古的最高統治者。
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一年後俄國內戰爆發,改變了蒙古的政治格局。蘇維埃俄國政府在1917年和1919年兩次發表對華宣言,宣布廢除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但實際上繼續支持外蒙古獨立。蘇維埃俄國在1919年7月25日發表對蒙古聲明,稱外蒙古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要求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為了避免被布爾什維克占領,蒙古統治者只好向駐庫倫(今烏蘭巴托)的的中國辦事長官陳毅請求軍事支援,1918年,一支數百人的部隊自中國出發,但並未抵達目的地,因為北洋政府仍不想違反《中俄蒙協約》。[4]
1919年初期,貝加爾湖地區白軍將領格里戈里·M·謝苗諾夫建立了一支部隊,用於建立一個新的泛蒙古主義國家。8月,蒙古外交大臣請求陳毅支援一支應對謝苗諾夫的部隊。接下來中國進行的行動,從根本上改變了外蒙古歷史。此時,北洋政府由皖系段祺瑞掌控。[5]1919年11月7日,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和政府首腦段祺瑞決定出兵外蒙,派皖系將領徐樹錚率兵進入外蒙古庫倫,挾持“內閣理”巴德瑪多爾濟,軟禁哲布尊丹巴活佛,並召陳毅回京,全面否定《中俄聲明》。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呈請廢除俄蒙一切條約。南方孫中山護法軍政府亦致電慶賀。11月22日以《中國大總統公告》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恢復舊制。
在徐樹錚回到北京時,受到了隆重的歡迎。12月,他回到庫倫,組織一次正式的權力移交儀式:士兵們一字排開站在博克多汗的宮殿前,一輛轎子上放著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肖像,五色旗和一個軍樂隊緊隨其後。但在那天晚上,一些蒙古牧民和喇嘛聚集在宮殿前,扯下了掛在大門上的五色旗。[6]徐樹錚在外蒙古期間,不顧其傳統習俗,全面推行新政改革,致使外蒙古上層集團對北洋政府的統治更加不滿。[7][8]
駐蒙古的俄國領事館
1919年至1920年間,一些蒙古人為抵抗中華民國的統治,建立了“領事山”(Konsulyndenj)和“東庫倫”(Züünkhüree)組織。[9]領事山的建立者是道格索姆·鮑道,曾經是一位喇嘛,受過高等教育,在博克多汗直接統治時期,於俄國領事館工作。其合作者是霍爾洛·喬巴山,後來被稱作“蒙古的史達林”。[10]東庫倫的領導者是索林·丹增和丹斯蘭比勒格·道格松,另外的成員還有達木丁·蘇赫巴托爾,一名蒙古軍人,被稱作“蒙古的列寧”。該組織曾試圖刺殺徐樹錚,未遂。[11]
革命
蒙古人民黨的建立
主條目:蒙古人民黨
20世紀10年代末、20年代初,俄國僑民在庫倫成立了“地方杜馬”,由布爾什維克的追隨者領導,他們中的一些人曾在領事山組織中學習。這個“杜馬”曾作為蘇俄在外蒙古的聯繫者,蘇俄代表曾表示,他們會對外蒙古進行援助。[12]1920年6月,在蘇俄的幫助下,領事山和東庫倫合併,成立蒙古人民黨(後更名為蒙古人民革命黨),並派索林·丹增和霍爾洛·喬巴山前往蘇俄作為代表。[13]7月,二人到達遠東共和國首都烏蘭烏德(當時稱為Verkhneudinsk)。他們會見了後來的總理鮑里斯·舒米亞茨基,但是他對蒙古人知之甚少,所以他迴避了二人對於軍事援助的請求。最終,他們給庫倫的人民黨發了一封電報。在接到電報後,達理扎布·洛索勒、丹巴·恰格達爾扎布、道格索姆·鮑道、L·丹德夫和達木丁·蘇赫巴托爾前往烏蘭烏德。當他們見到舒姆亞茨基後,舒姆亞茨基說,他無法對於七人的要求作出決定,七人必須前往伊爾庫茨克。[14]
8月,七人抵達伊爾庫茨克,並會見了後來的遠東共產國際書記,七人向他說明了情況。他們被告知應以蒙古人民黨的名義寄一封信,向西伯利亞或更遠的紅軍請求援助。[15]這七人被分為三組:一組前往鄂木斯克;一組回到庫倫繼續發展勢力;一組則留在伊爾庫茨克,作為聯絡人。在三組動身之前,七人擬定了一個更具革命性的目標——取消蒙古貴族的政治權利,建立一個由博克多汗領導的君主立憲制政權。
白軍入侵
在鄂木斯克多次會見蘇俄官員後,蒙古人民黨代表被告知“如此重要的事,需要在莫斯科才能批准”。1920年丹增等人隨即前往莫斯科,並於9月中旬到達。在這1個月間,丹增一行人多次會見蘇俄官員,但談判都不了了之。
此前的1920年7月,中國爆發直皖戰爭,徐樹錚率軍返回內地,戰敗,鏇遭通緝,逃入日本使館,庫倫僅留守部份兵力。此時,“血腥男爵”羅曼·馮·恩琴領導下的白軍對外蒙古的進攻使得蘇俄方面注意到了外蒙古問題。自1920年10月底到11月,1000名白軍士兵已經包圍了庫倫的7000名中國守軍。在11月10日或11日,三名蒙古人民黨員緊急會見蘇俄代表。他們被告知,蒙古人民黨將會得到蘇俄的大力支援,不過他們需要快點返回蒙古,壯大人民黨的武裝力量。[17]與此同時,莫斯科命令紅軍第5軍越過俄蒙邊境進攻馮·恩琴的部隊。[18]
然而,被包圍的中國守軍成功擊退了馮·恩琴的部隊,這打亂了蘇俄的戰略。遠東共和國的軍隊已經精疲力竭,只有紅軍第5軍留在遠東戰線,而且在1920年後期,第5軍的老兵中,一些被遣散,一些被徵召到波蘭戰線,或是分配給勞工組織,來打理嚴重衰敗的西伯利亞經濟。[19]因此,在中國守軍突圍後,紅軍於11月28日放棄了進攻計畫。[20]
就在紅軍準備撤退之時,1921年2月,羅曼·馮·恩琴再次進攻庫倫,這次他戰勝了中國守軍。在庫倫陷落後,中國士兵和平民緊急撤離外蒙古,北洋政府駐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的軍政管理部門遷往新疆。在羅曼·馮·恩琴主使下,博克多汗再次成為了蒙古統治者。2月22日,原博克多汗國政府重建,並舉行了隆重的儀式。
蒙古人民黨奪取政權
後排左起:?、?、額勒貝格道爾吉·仁欽諾、索林·丹增、達木丁·蘇赫巴托爾,阿吉巴·丹增、鮑里斯·舒米亞茨基、?、道格索姆·鮑道
馮·恩琴的進攻行動再一次影響了紅軍的作戰計畫。2月10日,伊爾庫茨克的共產國際舉行了全體會議,通過了“支援蒙古人民的解放和獨立鬥爭”的決議。[21]
在蘇俄的支持下,蒙古人民黨迅速崛起。為了將蒙古人民黨統合起來,1921年3月1日至3日,政黨大會(被視作蒙古人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22]
3月13日,蒙古人民黨“最初七人”建立了臨時政府,後由道格索姆·鮑道領導。3月18日,400人的蒙古游擊隊從中國軍隊手中攻占買賣城,大大鼓舞了游擊隊的士氣。蒙古人民黨隨即宣布臨時政府成立,以及關於著手驅逐中國軍隊、召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政府官員的決定。[23]緊接著,臨時政府和博克多汗國政府之間的宣傳戰打響了:蒙古人民黨在北方邊境散發傳單,號召人們拿起武器反抗白軍;博克多汗國政府則持續宣傳關於革命者將摧毀宗教信仰和蒙古國家的警告。[24]
在3月至4月間,一些紅軍和遠東共和國軍隊轉移到了恰克圖,而此時蒙古游擊隊的人數已達到800人。6月初,羅曼·馮·恩琴襲擊了恰克圖。但是,他多次遇到軍力比他的白軍要強大得多的紅軍軍隊,最終戰敗潰退,損失慘重。6月28日,蘇俄遠征軍主力進入蒙古,7月6日進入庫倫。
蒙古革命者立即準備奪取政權。7月9日,他們向博克多汗的議會寄了一封信,寫道“權力現在掌握在人民手中,目前最大的障礙便是世襲王公參政的缺陷,這個制度沒有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除了教條以外,一切都將會改變”[25]
翌日,蒙古人民黨中央委員會通過決議:組建博克多汗國的新君主立憲制政府,由道格索姆·鮑道領導,博克多汗仍作為君主,權力有限。7月11日,博克多汗再一次登上了寶座。
後續
羅曼·馮·恩琴的軍隊被擊敗後,開始解體。他的部下背叛了他,將其逮捕送交紅軍。1921年7月15日,馮·恩琴在新西伯利亞被處決。
中國軍隊在被馮·恩琴擊退後並未放棄進攻,中國軍閥曾組建遠征軍意圖對抗他,但是當時的庫倫已被革命者控制,再加上中國國內局勢的動盪,進攻計畫被迫取消。[26]
1924年11月26日,博克多汗去世後不久,在蘇聯第三國際的支持與行動下,蒙古人民黨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庫倫更名為烏蘭巴托,允許蘇聯駐軍。但中國及英、美等當時主要國家政府皆未承認。1945年,國民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46年1月,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的主權,但數年後蔣介石撤退來台後撤回了外交承認。[27]
1990年代之後,李登輝主政下的台灣政府默認了蒙古國的客觀存在,2002年民進黨執政後更於蒙古國設立代表處,並在外交部網站的各國介紹中加入蒙古國[28],至此完全承認外蒙古獨立。而蒙方亦於2003年在台北市設立代表處。
2012年5月21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表新聞稿,表示“民國35年我國憲法制定公布時,蒙古(俗稱外蒙古)獨立已為我政府所承認,因此,當時蒙古已非我國憲法第4條所稱的‘固有之疆域’。”[29]正式否定外蒙古為中華民國法定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