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團

126團

126團地處新疆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烏蘇境內,奎屯河下游衝擊平原,東起127團,西至甘家湖林場,南臨奎屯河,北靠北山南麓,東西長21公里,南北寬8.5公里,總面積30.4萬畝。總人口14940人,總戶數4652戶,耕地9.63萬畝,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18599萬元。七十年代前自然環境惡劣,水源缺乏,林業生產落後,農業生產條件低下,棉花平均單產只有150公斤,自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以來,農業生產條件逐年改善,2007年棉花平均單產增加到280公斤,生態環境逐步走向良性發展的道路。

基本情況

該團盛產棉花、小麥、玉米、甜菜、瓜果、蔬菜,農業以種植棉花為主。近年來,棉花科技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單產逐年上升,生產的“中華第一棉”——“錦”牌棉花以色澤純、纖維長、品質優遠銷內地和國外。

該團努力打造綠色團場,改善生態環境,已建成外緣生態林 3500 畝,為農田構築起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同時,在宜林荒地造林業 2 . 5 萬畝,退耕還林 2 萬畝,農田林網化已達 92% ,位居兵團前列。目前,園林式團場已初具規模。全團農田渠道防滲率達 26% ,渠系利用係數為 75% ,建成噴、滴灌田 4 . 2 萬畝,購進外國先進大馬力機車 17 台,擁有大中型農機 129 台,半精量點播機 55 台,該團農業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精準農業、節水農業技術已得到廣泛套用。

歷史

醫院 醫院

一二六團建於 1962 年 10 月,現總人口為 1 . 5 萬人,總面積 202 . 79 平方公里,耕地 10 萬畝,行政在編單位 29 個。經過 40 年的艱苦創業,已將昔日的戈壁荒原建設成農林牧副齊頭並進,工交建商服多種經營,科教文衛綜合發展的現代化國營農場。

這裡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無霜期長達 168 天,晝夜溫差較大,有利於作物營養物質積累。全團土地肥沃,耕地規劃整齊、合理,便於灌溉和農機作業,發展第一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以及優越條件。

發展前景

該團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科克蘭木鎮的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鎮內區水泥道路四通八達,水、暖、電、排污設施齊全,電話、有線電視、安全飲用水實現了“三通”。一幢幢商貿樓、醫院樓、教學樓、職工文化中心、有線電視台、郵政電信樓拔地而起,商業大街上車水馬龍,繁華如市,各種商品、瓜果蔬菜琳琅滿目。眺望遠方,一個個連隊坐落在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優美環境中。

一二六團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面對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該團已經繪就出“十五”階段宏偉藍圖:調優調高農業,拓寬做強工業,搞活服務行業。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經濟基礎的多元化和農業的產業化為途徑,以科技進步為手段,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積極擴大畜牧業的規模,提高畜牧業在農業生產中的比重,拓寬加工生產領域,集中力量改造傳統工業,引導、扶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農村信息化

發展現代農業,信息化的助推作用舉足輕重。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案,從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的高度提出“推進農村信息化”、“健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如何讓農民搭乘信息快車,駛上致富“高速路”,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

農村信息化建設正當時

“對於渴盼致富的農民來說,信息就是財富,信息就是門路。”全國政協委員楊公社說,農村信息化能夠避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加快農產品供求信息傳遞。通過信息,農民可以快捷方便地掌握新技術、新知識。

西安未來國際軟體有限公司總裁王茜代表認為,信息化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有效途徑。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第一時間獲取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提高生產率;利用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實現城鄉信息互通互享,促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

“農村的確非常需要信息化。”重慶移動總經理沈長富代表說,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民打工、農村穩定、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等,都需要信息。多年來,農民在跟其他社會群體競賽中,信息缺失和信息不對稱是使其吃虧的重要原因。

沈長富代表介紹說,重慶移動是中國移動農村信息網的基地,經過兩年多的探索,目前中國移動“農信通”用戶數累計已達到1248萬。“農信通”已經在重慶的柑橘、生豬、花椒三大產業得到了規模套用,直接受益農戶已經超過10萬戶;通過推進農村公共事業信息化發展,農村行政監管和公共服務效率得到提高,“鎮-村”級電子政務辦公系統已經覆蓋重慶113個鄉鎮和875個行政村。

“中國農村信息化蘊藏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電信浙江公司總經理張新建說,中國有7萬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15萬個農村合作及中介組織,近150萬農村經營大戶,260多萬農民經紀人。廣大農民作為商品生產者和市場經營主體,迫切需要信息服務來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矛盾。所以說,農村信息化建設正當時。

張新建代表介紹說,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逐步從“村村通電話”走向“村村通寬頻”,有些地區甚至實現了“光纖到村,寬頻到戶”。農村電信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種強農惠農服務網站也應運而生,黨員遠程教育網的站點也日益深入和普及。截至2008年底,農村網民規模已達到8460萬人,年增長率超過60%,遠高於城鎮網民35.6%的增長率。

“雖然信息高速公路已經修到了村口,但是從村口到農民家家戶戶的最後100米‘信息鴻溝’卻還沒有暢通。在我國許多農村,基於網路的海量信息與廣大農民還隔著最後一層紙。”張新建代表說,受經濟條件、信息意識和電腦操作水平的限制,農民用不起、不了解、不會用網路和信息的情況還普遍存在。

“大多數農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民還不具備及時、直接地從網上獲取信息的能力,更沒有能力上網發布信息為自己尋找商機。即便是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農村,對網際網路的套用大多也局限於娛樂功能,網上教育、網上貿易、網上醫療、網上結算等實用性的套用與城市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張新建代表說。

“信息化建設在許多農村地區依然很滯後,農村的專業信息人才也極度匱乏。”全國政協委員宋晨光指出,許多農業信息服務網站如同擺設,信息內容基本不更新、訪問基本不活躍、作用基本不發揮。農民獲取信息主要還是靠走親訪友或電視、廣播,農產品主要靠等人上門收購,對新觀念和新技術也不能及時接受,農業生產經常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給推行農村現代化帶來一定阻力。

讓大學生村官成為農村“首席信息員”

如何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讓信息真正成為農民致富好幫手?全國政協委員宋晨光建議,以政府為主導,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吸引電信運營商、廣電網路公司和個人等興辦新興信息企業。在縣級建立信息中心,鄉級建立信息服務點,以村一級為信息源,建立縣鄉村三級信息傳播網路。

“同時設立專項扶持基金,以各種信息庫為基礎,農業專家資源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為平台,建立健全農產品銷售決策支持系統。”宋晨光委員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