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
基本資料
1950年,麗江專區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檔案明確記載:“出席會議的代表有摩梭族12人”。1956年9月5日,麗江專員公署在給雲南省人民委員會《關於建立寧蒗彝族自治縣的報告》中有五處明確提到“摩梭族”。即在“彝族聚居的寧蒗、涼山並包括摩梭、傈僳、西番、漢等十二個民族”、“全縣有彝、摩梭、漢、西蕃、傈僳,藏 摩梭族習俗
、白、仲家、納西、苗、擺依、回等十二個民族……”、“摩梭聚居鄉三個”、“摩梭族識藏文”、“摩梭、西蕃信喇嘛教”。這個報告後經省人委轉報國務院並獲批准在寧蒗貫徹執行。1956年9月20日,寧蒗彝族自治縣成立大會上鄭重宣布全縣有彝、摩梭等十二種民族。1959年,中共寧蒗工委辦公室編寫的《寧蒗概況》中,多處提到“摩梭族”。但後來,國家有關部門將居住在雲南寧蒗等地的摩梭歸為納西族,將居住在四川鹽源、木里、鹽邊等地摩梭歸為蒙古族。多年來,廣大摩梭幹部民眾強烈要求 摩梭族服飾
解決族稱問題,寧蒗縣黨政機關和摩梭人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向黨和國家有關部門歷史地、客觀地一再進行反映、迫切要求儘快恢復摩梭族稱。寧蒗縣五屆、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曾在全國五屆一次人大會議上、全國六屆一次人代會議上、全國七屆一次人代會議上、全國七屆四次人代會議上,多次以關於要求恢復摩梭族稱為議案向大會進行反映,特別是在全國七屆一次人代會上關於恢復摩梭族稱問題被作為雲南省人大代表團的幾個重要提案之一提交全國人代會。在摩梭人的強烈要求和縣委、政府以及其他各族民眾的多次反映下,引起了上級的重視。1989年9月省人大常委會派出由刀國棟副主任帶領的省人大民委工作組到寧蒗進行調查,12月6日工作組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會提交了關於重新恢復寧蒗摩梭人族稱的情況反映。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會的重視下,省人大常委會於1990年4月27日召開了七屆十一次會議,會議上通過批准的《寧蒗彝族自治縣自治條例》中將其確認為摩梭人,此條例於1990年10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並且每個摩梭人都具有了一張合法的居民身份證。 世外瀘沽湖
摩梭族由官方歸入納西民族和蒙古民族。
民族:摩梭族
居住於中國的人口: 1991年:40,000 人
2000年:46,000人
2010年 (預計): 53,700人
主要聚居地: 四川省的 鹽源縣及 雲南省的寧蒗縣
官方身分: 納西族支系之一
主要信仰: 喇嘛教
基督徒:約20人
主要居住地點
1991年的一次調查顯示,在四川省和雲南省邊界兩側,住著4萬摩梭族人,主要集中在美麗的 瀘沽湖畔。瀘沽湖是中國最高的內陸湖之一,海拔2,685米,巍峨矗立在瀘沽湖北岸的獅山是摩梭族主要神祗嘎莫女神的住地。1982年以前,沒有公路通往瀘沽湖。身分與傳統
摩梭族由官方歸入納西民族。這兩個民族有不同的語言、宗教和文化生活。摩梭族對此
深感憤怒,不願被稱為納西族人。摩梭族是母系社會,實行母系家長制,孩子跟從母
姓。「阿注」婚姻體制意味著所有的財產都由母系遺傳,從母親傳給最小的女兒。摩梭
族婦女沒有丈夫,只有幾個「走婚」者。男人只許夜探情人,次晨必須離開女方住屋,
回到自己母親的家中。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擔撫養長大。小孩父親的身分根本就無從
知曉,摩梭族語言中沒有「父親」這辭彙。雖然政府極力阻止這種制度,但有六成摩梭
人仍然以這種方式生活。
生活概況
很多摩梭族人沒有受過教育,仍說摩梭語。他們的生活環境非常差,居住在原始森林、
高山峻岭,除了一個高原湖泊──瀘沽湖之外,就沒有任何可開發的天然資源,因高山
里除了砍伐樹林,沒有平原面積可供耕種。他們的收入除了來自遊客,幾乎沒有任何經
濟來源。這裡的人口陰盛陽衰,男女比例約4:10,究其原因除了是男人壽命較女人短
之外,也有部分男人因生活需要而外流到四川或鄰近省份謀生。
宗教概況
喇嘛教強而有力地抓住了摩梭族人,大多數屋子的每個角落和屋外,都有堆放成金字塔
形狀的白石祭壇。大部分摩梭族人沒有聽過耶穌的名字。直到幾年前才有摩梭族基督
徒,當地有70 多人看過「耶穌傳」影片,現今已約有20位基督徒。
禱告
1. 求神捆綁那將摩梭族人陷入罪和死亡之中的魔鬼勢力,耶穌基督必定得勝。
2. 為年輕的摩梭族教會禱告,求神幫助信徒全心為主而活。求主保守信徒的心思、意
念,堅守信仰,得到神全備的福分。
3. 求神恩待摩梭族,使福音早日遍傳那地。
資料取自台灣福音證主協會刊物《望田》及中文版 'Operation China' (Paul
Hattaway著,Piquant出版,2001年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