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蜉科

扁蜉科

扁蜉科(Heptageniidae)是蜉蝣目的一個科,稚蟲英文俗稱flatheaded mayflies(扁頭蜉)。扁蜉科Heptageniidae為蜉蝣目內的第二大科,種類僅次於四節蜉科Baetidae,全世界目前已知40屬400餘種(Tomka & Zurwerra,1985; Tshernova et al.,1986),除澳洲沒有分布、南美只有少數幾種外,其它地區都有廣泛分布,以北方分布為主。

基本信息

亞科

Needham(1901)年首次使用扁蜉亞科Heptageniinae (當時蜉蝣目只是一個科)。Jensen(1972)認為扁蜉科應包含4個亞科,即Heptageniinae、Arthropleinae、Pseudironinae、Anepeorinae. Edmunds et al.(1976)和McCafferty & Edmunds(1979)都認為扁蜉科包含5亞科,即還有一個Spinadinae亞科。Hubbard(1990)將Arthropleinae和Pseudironinae兩亞科提升為科,將Spinadis作為Pseudiron的異名。Kluge(1988,1993)討論了扁蜉亞科Heptageniinae內屬級階元的系統關係,只保留了6屬,其它的屬級分類單元都降為亞屬或作為別屬的異名對待。由於本科內各屬尤其是廣布屬的種類很多,如果再將大部分的屬降為這些大屬的亞屬,會給研究帶來更大的困難。再者,雖然有些屬級階元之間的界限由於不斷有新種加入而有些混亂,但仔細分析,大部分屬之間的特徵界限還是清楚的,故本研究基本按照Jensen(1972)和Tomka & Zurwerra(1985)的系統。

稚蟲主要鑑別特徵

身體各部扁平,背腹厚度明顯小於身體的寬度;足的關節為前後型;鰓位於1-7腹節體背或體側,每枚鰓分為背腹兩部分,背方的鰓片狀,膜質,而腹方的鰓絲狀,一般成簇,第7對鰓的絲狀部分很小或缺失;兩或三根尾絲。 前翅的CuA脈與CuP脈之間具典型的排列成兩對的閏脈;後翅明顯,MA脈與MP脈分叉;身體一般具黑色、褐色或紅色的斑紋;2根尾須。

主要生活習性

基本生活於流水環境中。在湖泊和大型河流的近岸緩流處的底質中可能採到,在溪流的各種底質如石塊、枯枝落葉等下方表面往往採到大量稚蟲。括食性和濾食性種類為主,主要食物為顆粒狀藻類和腐殖質。稚蟲水中羽化,1888-亞成蟲在岸邊石塊下蛻皮。

參考資料

對於本科所有屬級階元的系統學研究和有關的檢索表有Eaton(1883)、Ulmer(1920,1933-34,1936)、Jensen(1972)和Tomka & Zurwerra(1985)的工作。地區性的工作有Needham et al.(1935)、Edmunds et al.(1976)對中北美地區,Tshernova(1974,1976)對東洋區和古北區,Hefti & Tomka(1989)對歐洲地區的工作。

本研究基本採用Tomka & Zurwerra(1985)的檢索表,適當結合了Jensen(1972)、Hefti & Tomka(1989)、Tshernova et al.(1986)和Gose(1980)的檢索表。

尤大壽(1987)報導了西藏自治區的若干新種。由於未見標本,原始描述簡略,本研究只列出種名。Navás在30年代報導的幾個種也作同樣的處理。

圖: 宜興似動蜉Cinygmina yixingensis Wu et al. 稚蟲形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