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困難
四節蜉科Baetidae是蜉蝣目中最難分類的一個類群,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 本科成蟲的外部形態驚人地一致,在其它科中用來分類的陽莖在本科分類中用不上,因為它們十分退化,呈膜質,交尾時才翻出(Edmunds et al.,1976)。但本科稚蟲的形態表現出極大的多樣性。
2. 對本科的研究極多,但最多只有地區性的總結,缺乏世界範圍內全面系統的工作。
3. 近30來,對本科的研究頗多,分類系統(主要是屬征)變動頗大,但主要集中在稚蟲,而在此之前的研究卻主要集中在成蟲。將以前報導的種類納入到合適的屬中有待於它們稚蟲的發現。
4. 本科是蜉蝣目中的第一大科。據lugo-Ortiz & McCafferty(1999)統計,本科有87屬約650種。東洋區和古北區共有23屬。
稚蟲特徵
Wang & McCafferty(1996)提出,本科稚蟲的識別可依據以下兩個特徵:
1. 頭部“Y"型縫伸至側單眼下方(前方);
2. 腿節端部具向下彎曲的葉狀突起。另外本科稚蟲的觸角相對較長,腹部各節背板的側后角明顯突出也可佐以識別。本科成蟲容易識別,它們的後翅極小或缺失,前翅的橫脈極少,具緣閏脈1-2根,複眼上半部分突出呈錐狀。
目前分類及分類細節
Spieth(1933)將本科分為3類:Callibaetis類,Baetis + Pseudocloeon類 以及Centroptilum+Cloeon類。Gillies(1991)將上述3類全部提升為亞科,分別為Callibaetinae亞科、Cloeoninae亞科和四節蜉亞科Baetinae。Kazlauskas(1972)將本科分為兩亞科: 二翅蜉亞科Cloeoninae(緣閏脈單根)和四節蜉亞科Baetinae(緣閏脈2根)。有些研究者(Riek,1973; Landa & Soldán,1985)將Siphlaenigma屬包含在四節蜉科中,但Edmunds et al.(1976)將其作為單獨的科對待。
Callibaetinae亞科(只有Callibaetis屬)因為成蟲和稚蟲的體色極重容易識別。有三方面的特徵可將Cloeoninae亞科和四節蜉亞科Baetinae區分開來。
1. 成蟲:二翅蜉亞科Cloeoninae(緣閏脈單根)和四節蜉亞科Baetinae(緣閏脈2根);
2. 稚蟲:至少右上顎的磨齒和切齒之間具一簇細毛(二翅蜉亞科Cloeoninae,但Centroptiloides Lestage,Raptobaetopus Müller-Liebenau和Baetopus KefferMüller三屬除外)或左右上顎的磨齒與切齒之間都不細毛簇(四節蜉亞科Baetinae,但Acerpenna waltz and McCafferty,Fallceon Waltz and McCafferty,Guajirolus Flowers 和Cloeodes屬除外)。
3. 稚蟲:爪上具2排細齒(二翅蜉亞科Cloeoninae,16屬中有9屬具有)或1排細齒(四節蜉亞科Baetinae,但Heterocloeon MeDunnough,Chopralla Waltz and McCafferty三屬除外)。
稚蟲主要鑑別特徵:一般較小,體長在3.0-12.0 mm之間。身體大多呈流線型,運動有點像小魚;身體背腹厚度大於身體寬度;觸角長度大於頭寬的2倍;後翅芽有時消失;腹部各節的側后角延長成明顯的尖銳突起;鰓一般7對,有時5對或6對,位於1-7腹節背側面;兩或三根尾絲,具有長而密的細毛。
成蟲主要鑑別特徵:複眼分明顯的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成錐狀突起,桔紅色或紅色;下半部分圓形,黑色;前翅的IMA、MA2、IMP、MP2脈與翅的基部游離,橫脈減少,在相鄰縱脈間的翅緣部具典型的1或2根緣閏脈;後翅極小或缺如。前足5節,中後足的跗節3節。陽莖退化成膜質。兩根尾絲。
主要生活習性:本科種類繁多,食性複雜。各種水體都有分布,靜水區域和流水區域都能採到很多種類,是蜉蝣類中的重要成員。捕食性種類為主。有孤雌生殖的報導。
我國已知11屬,其中大陸地區共知7屬。由於目前本科的系統仍在變動,許多屬的屬征還不明確。更重要的是,對我國四節蜉科的了解尤其是稚蟲的了解太有限,而成蟲目前基本上不可能正確鑑定到屬級水平,故本文只列出我國大陸地區已知種類和已知屬的常用屬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