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大佛
海東盛國,龍興祖地,千年古都,大德敦化。榮載之正覺道場,承澤於佛力加被,天象降瑞風調雨順,市井盡現歌舞昇平。為護佑世界和平、國泰政隆、東北振興、吉林昌盛,應轉世菩薩發心發願、信眾法子合力啟請,今有釋迦佛祖,乘願前來。現已端坐祥雲蓮台,示現於敦化正覺寺道場,降瑞在六鼎山之上。為莊嚴道場,迎請佛祖,化現釋迦如來真身法相,吉林省敦化市正覺寺住持釋佛性法師于海外歸來,親率住寺弟子,於寺院後山之上,建造一尊露天佛像,尊名為“敦化金鼎大佛”。
就將落座正覺寺後山頂端,坐北面南,背靠牡丹江,前擁正覺寺,遠望長白山,與香港天壇大佛遙遙相對,實為一佛二體,分處南北,共佑中華大地,向五湖四海的信眾啟智、賜福。設計像體總高48米,表釋迦牟尼農曆四月初八誕辰;佛身38.4米。其中,“3”表佛陀“法身、報身、應身”;“8”表佛陀“八相成道”;“4”表“四聖諦”。蓮花座高9.6米。“9”表“九法界”;“6”表“六度”;蓮花四層,表“四大”,花瓣80片,表佛陀“八十種好”;蓮花直徑32米,表佛陀“三十二相”。由此形成《敦化金鼎大佛偈》:“四月初八降娑婆,三身往世吉緣合。三十二相化九界,八十種好現賢劫。六度法門成般若,八相成道歸正覺。四諦了結佛性果,四大皆空方為佛。”
中原大佛
大佛總高208米(身高108米,蓮花座高20米,金剛座高25米,須彌座高55米。)其中,佛眼高為1.5米,寬3.9米,佛手長19米,寬9米。它用銅近3300噸,特殊鋼材15000餘噸,占地面積為9.99畝,表面積11300平方米,用了13300塊10毫米的銅板焊接而成,是世界上第一大銅鑄立佛。他法像莊嚴,體魄偉岸,形態端美,根據佛教經典“32相,80種好”的佛像儀軌而塑造,這尊大佛薈萃了佛教造像史上各個時期以及不同地域的藝術精華,又經當代著名藝術家精心設計,由天瑞集團鑄造公司鑄造的。大佛的左手是接引,接引眾生脫離娑婆世界,右手是拈花說法,示眾生,讓眾生開智慧,共歡喜。兩手手心的法輪,表示法脈相傳,生生不息。大佛胸口的萬字元,表示福慧永續。法輪和萬字元都是佛教的標誌。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景區位於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臥佛等組成,遊覽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集聚了樂山山水人文景觀的精華,屬峨眉山國家級風景區範圍,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
凌雲山緊傍岷江,上有凌雲寺,建於唐代。依山開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腳背寬8.5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為唐代開元名僧海通和尚創建,歷時90載完成。大佛為一尊彌勒
座像,雍容大度,氣魄雄偉,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麻浩岩墓系漢代墓葬,麻浩一帶較為集中,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開放的是一個“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門上均有精工雕刻,飛檐、瓦當、斗拱,花紋圖案,無一雷同,墓壁上還有許多歷史故事和動物浮雕。是研究古代建築雕刻、民俗、宗教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如一堆碧玉浮於江水之中。山上有創建於盛唐的烏尤寺
,寺內現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蔥籠,尤顯幽雅謐靜。寺內爾雅台是漢代文字家郭舍人注釋《爾雅》的地方。
發現了以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臥於三江之上,臥佛直線長1300多米。巨型臥佛的發現,為大佛景區更添魅力。
南山大佛
南山大佛安座於膠東名山——南山。此處祥雲匯聚、紫氣氤氳,史稱盧山。大佛高38.66米,重380噸,選材錫青銅鑄造,由232件佛體、108塊蓮花瓣、302個髮髻、共642塊錫青銅鑄件組合而成,堪稱世界第一銅鑄大坐佛。佛面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形態莊嚴圓滿,安詳凝重細緻,盡顯佛陀慈悲之相。大佛坐落在半空之中,拜佛階梯層疊錯落,虹橋飛跨,形成一個視野開合,高度起伏、張弛有序的禮佛空間。2004年4月18日舉行隆重的開光法會,空中出現日暈靈光,自此大佛所在位置的天空,先後11次出現吉祥瑞像——七彩佛光,俗稱“天眼”。
天壇大佛
天壇大佛是全球最高的戶外青銅坐佛,巍峨跌坐于海拔482米的香港大嶼山木魚峰上。這尊由寶蓮禪寺籌建,歷時12年落成的莊嚴宏偉大佛,寓意香港穩定繁榮,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天壇大佛是香港重要的地標,吸引眾多中外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參觀。天壇大佛除了是一項傑出的工程外,更是近代佛教造像藝術的優異成就,亦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據佛典記載,佛陀生前,中印度潑沙國優填王和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因佛陀上天為母說法,思念心起,遂召工匠分別以氈檀木和紫磨金各造一尊5尺高佛像,以慰別懷,是為佛教造像之濫觴。其後幾百年,佛家子弟弘法,多藉助語言和文字,而少造像,因信眾以為,佛陀是具有無上智慧的聖者,其莊嚴法相是無法描繪的──從來沒有一個人達至佛陀得大智慧以後的境界,故人的形像不足以比擬。信徒僅以足印丶法輪丶菩提樹和鹿的形像來象徵釋迦牟尼佛的存在。
直至公元一世紀,有信徒主張禮拜佛陀以得正覺,佛陀的造像才開始出現。
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伴隨教義傳播的,還有大量佛陀丶菩薩丶飛天丶力士等演繹教義的造型,直接促成宗教藝術的蓬勃發展。由北魏以迄唐宋,是中國佛教藝術發展最璀燦的時期,敦煌千佛洞丶麥積山丶雲岡丶龍門丶鞏縣,以至四川大足的佛灣丶寶頂山,歷代開鑿大型石窟寺丶雕造佛像的風氣不絕如縷。儘管經過歷代的天災與戰亂,大量佛像雕刻遭受破壞,今天我們站在洛陽龍門或四川樂山的巨型佛像雕刻下,依然可體會到古代宗教藝術的磅礴恢宏氣象。
明清以後,佛教雕刻日漸式微,大型戶外佛像並不多見,一個延續一千多年的傳統顯見失落了。
1973年,日本曹洞宗邀請寶蓮禪寺智慧丶源慧諸位法師訪問日本,法師對鎌倉大佛
之莊嚴肅穆印象深刻。其後諸位法師又訪台灣,見彰化大佛之雄偉壯觀,遂想到苟凡佛法宏開之地,無不矗立具象徵性的佛像;而以佛像弘揚教義,更是值得發揚的傳統(佛教在古代曾被稱為「像教」),諸位法師於是發願為香港修建一尊大佛,以期透過佛像體現的穩定祥和,予大眾以精神慰借,淨化心靈,使惶惶惑惑的心情有所依歸,共趨和平之境。
1974年,寶蓮禪寺獲得政府以象徵式地價批出地廣6,567平方米的木魚峰以建造大佛。
1979年,中國開放,諸位法師應邀回國參觀,初見龍門丶敦煌石窟佛像,讚嘆之餘,建造大佛之心逾切;又參觀北京天壇,以佛陀為「天中天」丶「聖中之聖」,而天壇是祭天的地方,因而構思以天壇為基座來承托大佛,這是天壇大佛得名之由來。
興建大佛的意念,得到各界人士熱烈回響,寺方於1981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寶蓮寺籌建天壇大佛委員會」,專責研究籌建工作,包括審定佛像藝術造型丶建築材料及施工細則等。
靈山大佛
高達88米的釋迦牟尼佛青銅立像“靈山大佛”,千年古剎“祥符禪寺”,大型動態音樂群雕“九龍灌浴”,世界佛教論壇會址“靈山梵宮”,展現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精華的“五印壇城”以及諸多佛教文化精品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個完整有序,各自獨立,又密切關聯的展現佛教文化的景觀群。
88米高的“靈山大佛”是靈山勝境的標誌性景觀。它的建成奠定了神州大地“五方五佛”的完美格局,被譽為“東方大佛”。莊嚴宏偉的靈山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盡收山水之美、盡顯東方佛教傳統文化之神韻。
“九龍灌浴”景觀是目前國內首創的大型動態音樂群雕,生動再現了佛教經典中釋迦牟尼誕生時神聖而宏大的場景。絕妙的創意、震撼的場面令觀賞者無不為之流連忘返。
世界佛教論壇會址——“靈山梵宮”,建築氣勢磅礴,布局莊嚴和諧。將傳統文化元素與鮮明的時代特徵完美融合,集世界佛教論壇會址、藝術殿堂、旅遊奇觀於一身。置身其中,每一步都是開闊,每一眼都是驚奇,每一景都是震撼。
2011年10月盛大開園的“五印壇城”景觀,是繼靈山梵宮之後的又一旅遊精品工程。五印壇城薈萃藏族藝術裝飾,融合了彩繪、壁畫、木雕、唐卡等數十種藏地傳統建築裝飾技藝,精心展示了獨特的壇城藝術,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精華得以再現與提煉。
靈山勝境,一個融古代東方文化和現代文明於一體、一個將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融入景觀建設之中的特色文化園區,她帶給人們的不僅是景觀的震撼、文化的薰陶,更是心靈的淨化和對悠久文化的感悟。
東林大佛
匡廬秀甲天下,高人蔚生,地靈人傑,譽動震旦。東晉遠公大師,肇建東林祖庭,緇白二眾謹律之侶,絕塵之士,四方不期而至,啟立白蓮社於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修持念佛三昧,求生安養佛國。蓮社一百二十三位高賢,悉皆蒙佛接引,成辦淨業。為淨土宗
在中國的弘傳譜寫出壯美的篇章。東林祖庭,遂爾便以中國淨宗第一道場,銘刻在歷史的年輪中。
物換星移,蒼海桑田。東林寺的興衰,悉與國家政運的窮通,唇齒相關。本寺前任方丈果一上人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從改革開放以來,駐錫本寺,披荊斬棘,以仿宋式大殿為中心的東林道場,蔚具規模。果一上人於1994年,七十三歲時,化緣周訖,舍報西歸。啟建四十八米接引佛像是他圓寂前的最後願望。繼任方丈傳印大和尚賡續未竟事業,惕勵朝夕,先後完成佛像報批、奠基、設計等一應前期工作。在各項準備工作已然圓成,阿彌陀佛接引銅像步入正式建造階段。
淨土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時代與根器愈劣,念佛法門愈為當機。此中時教相應的情狀,充分表詮著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吾輩孤露窮子,舍彌陀慈父,將何以堪?!
在政通人和的今天,啟建四十八米阿彌陀佛接引銅像,意義至為深遠。觀經云: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吾人睹見阿彌陀佛相好莊嚴,便可領略到阿彌陀佛平等救度我等眾生的願心。引發吾人信願持名,求生極樂的善根。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阿彌陀佛大銅像,普結法緣,俾令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的無上功德,海墨難書。
由是懇祈諸山長老、十方檀信,發菩提心,行方便事,舍本有之家珍,培不朽之功德。量力隨緣,布金捐助。俾令阿彌陀佛接引銅像,指日可成,經劫常住。使一切有緣眾生,觀像發心,求生安養。展劫外之玄風,輔寰中之德治。其功德利益,贊莫能窮。南無阿彌陀佛!
西礁大佛
西樵山南海觀音文化苑坐落於西樵山大仙峰頂,海拔二百九十米,占地約兩百萬平方米,景區主要由牌坊、影壁、法像等組成。景區左右分別為雙馬峰和馬鞍峰,背枕西樵最高峰大仙峰,俯瞰大仙峰,完全符合“左青龍蜿蜒,右白虎馴伏,背玄武垂頭、前朱雀翔舞”之最佳吉穴之勢。
整個景區呈金字塔型,最高處的南海觀音銅像高為61.9米,寓意觀音成道於六月十九日,是世界上最高的觀音座像。法像為坐姿,頂有寶珠天冠,項有圓光,彎眉朱唇,眼似雙星,目光微俯,披天衣,掛瓔珞,帶項飾,著羅裙,慈眉善目地穩坐在蓮花台上,廣視眾生,顯現安詳凝重,救苦救難的慈悲法相。觀音法相蓮花座直徑36米,外部鑲嵌上下三層共66片蓮花瓣。法座內部是蔚為壯觀的五層大廳,陳列眾多的觀音文化藝術品及功德林等。蓮花座四面環水,有四橋通達,寓意四方淨土,八方德水,四邊皆道之佛境。
根據民間傳說,每年立春過後就開始“鬧春荒”,許多人家米袋告急,錢袋空空。傳說有一年大旱,百姓幾乎顆粒無收。年後,家家戶戶開始斷糧停炊。就在百姓饑寒交迫之際,正月二十六日,西樵山來了一位美麗的女子。她背著一個不大的米袋和錢袋,逐家逐戶派米、派錢,救濟百姓。百姓覺得十分奇怪,美麗女子的米袋和錢袋並不大,裡面的米和錢卻源源不斷。救濟完百姓後,已經是黃昏十分。女子面帶微笑,向山上村民告別,翩然上天遠去。彩霞萬道,燦爛光明。眨眼間,女子變成一位祥和的菩薩合掌微笑。大家都驚訝極了,才明白這名美麗的女子是觀音菩薩的化身,連忙向遠去的觀音菩薩拜謝。
自那以後,每逢觀音開庫日,西樵百姓都會去參拜觀音菩薩,寄託一種心愿,祈禱新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