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城市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稱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可能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其中有居民區、街道、醫院、學校、寫字樓、商業賣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 城市(chéng shì)是“城”與“市”的組合詞。“城”主要是為了防衛,並且用城牆等圍起來的地域。《管子·度地》說“內為之城,內為之闊”。“市”則是指進行交易的場所,“日中為市”。這兩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態,嚴格地說,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一個區域作為城市必須有質的規範性。

基本信息

簡介

在中國,“城”最早有一種大規模永久性防禦設施,主要用於防禦野獸侵襲,後來演變為防禦敵方侵襲。最早的“城”還不具備宗廟、宮室、商業市場、手工業工場等一般城市所應該具備的物質要素。中國古代的城市常有城牆,護牆對於古代的城市和鄉村都是需要的。“市”是商品交易的場所。最早的市沒有固定的位置,後常在居民點的井旁,故有“市井”之稱。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逐漸吸引到人口比較集中,又是奴隸主貴族居住的城中,並有固定的位置,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方才產生。到近現代,“市”引伸為一級城鎮聚落性質的行政建制單元。“鎮”與“市”原本有嚴格的區別,“有商賈貿易者謂之市,設官防者謂之鎮”。到宋代,鎮才擺脫軍事色彩,以貿易鎮市出現於經濟領域,成為縣治和農村集市之間的一級商業中心。近現代,鎮也引伸為一級政區單元,起著聯繫城鄉經濟紐帶作用的較低級的城鎮居民點。 
現在,城、市都成為鄉村的反義詞而作為城市的簡稱。加上“鎮”的介入,就產生了城、市、鎮、城市、城鎮、市鎮等名詞術語的混用局面。在許多場合下,城市和城鎮這兩個概念有嚴格的區分。只有那些經國家批准設有市建制的城鎮才稱為城市,不夠設市條件的建制鎮才稱為鎮,市和鎮的總稱才叫城鎮或市鎮。
最小的城市 最小的城市

一般而言,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稱為城市(city),包括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可能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城市中有樓房、街道和公園、商業等公共設施。
中國的城市為行政建制,不能完全反應城市化與一個地區的工業化發展水平;中國大陸的城市作為行政建制分為直轄市、省轄市(地級市與副省級城市)和縣級市,反應一個城市的工業化水平的主要指數有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人均GDP水平和非農業GDP占GDP總量的比例。

形成

城市 城市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同時,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
早期人類,居無定所,隨遇而棲,三五成群,漁獵而食,但是,在對付個體龐大的兇猛的動物時,三五個人的力量顯得單薄,只有聯合其他群體,才能獲得勝利。
隨著群體的力量強大,收穫也就豐富起來,抓獲的獵物不便攜帶,找地方貯藏起來,久而久之便在那地方定居下來。大凡人類選擇定居的地方,都是些水草豐美,動物繁盛的處所。定居下來的先民,為了抵禦野獸的侵擾,便在駐地周圍紮上籬笆,形成了早期的村落。
隨著人口的繁盛,村落規模也不斷的擴大,獵殺一隻動物,整個村落的人傾巢出動顯得有些多了,且不便分配,於是,村落內部便分化出若干個群體,各自為戰,獵物在群體內分配。由於群體的劃分是隨意進行的,那些老弱病殘的群體常常抓獲不到動物,只好依附在力量強壯的群體周圍,獲得一些食物。而收穫豐盈的群體,不僅消費不完獵物,還可以把多餘的獵物拿來,與其他群體換取自己沒有的東西,於是,市形成了。
《世本·作篇》記載,顓頊時“祝融作市”。顏師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曰市井。”這便是“市井”的來歷。與此同時,在另一些地方,生活著同樣的村落,村落之間常常為了一隻獵物發生械鬥。於是,各村落為了防備其他村落的侵襲,便在籬笆的基礎上築起城牆。 《吳越春秋》一書有這樣的記載:“築城以衛君,造郭以衛民。”城以牆為界,有內城、外城的區別。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內城裡住著皇帝高官,外城裡住著平民百姓。這裡所說的君,在早期應該是獵物和收穫很豐富的群體,而民則是收穫貧乏、難以養活自己,依附在收穫豐盈的群體周圍的群體了。
人類最早的城市其實具有“國”的意味,這恐怕是人類城市的形成及演變的大致過程。學術界關於城市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防禦說,即建城郭的目的是為了不受外敵侵犯;二是集市說,認為隨著社會生產發展,人們手裡有了多餘的農產品、畜產品,需要有個集市進行交換。進行交換的地方逐漸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後來就建起了城;三是社會分工說,認為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一個民族內部出現了一部分人專門從事手工業、商業,一部分專門從事農業。從事手工業、商業的人需要有個地方集中起來,進行生產、交換。所以,才有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農耕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伴隨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開始傳播。其實農耕時代,城市就出現了,但作用是軍事防禦和舉行祭祀儀式,並不具有生產功能,只是個消費中心。那時城市的規模很小,因為周圍的農村提供的餘糧不多。每個城市和它控制的農村,構成一個小單位,相對封閉,自給自足。學者們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如13世紀的地中海岸,米蘭、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時期,人口超過20萬。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了,由於農民不斷湧向新的工業中心,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美國、德國與法國等西方國家,絕大多數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裡。這不僅是富足的標誌,而且是文明的象徵。

結構

結構 結構
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並不光是建築物的增加,以及居民的聚集,而是城市內部產生各具功能的區域,如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同時各個功能區之間,存在著有機性的聯繫,構成城市的整體。這種城市內部各種區域性的形成以及它的分布與配置情形稱為“空間結構”或“內部結構”,簡稱“結構”。結構一方面是受城市內部自然環境的約束,另方面也受到歷史發展、文化宗教和城市規劃的影響,人文地理學家最感興趣的是要了解,何以城市內部地面上會產生各種功能不同的區域。到底有何法則和規範,可以用來解釋它們的空間排列和布置。
西方經濟已開發國家,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速度增加,用地功能競爭劇烈,城市內部出現了工業、商業、交通和居住區前所未有的布局結構。城市地理學者,尤其在美國,對城市結構提出各種理論,解釋其發展過程和形成方式,歸納起來主要有幾種
(一)同心圓式的發展
主要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布吉斯(E.W.Burgess)提出的,按照他的理論,一般城市結構形式並不是如一般人所相信三個圓形地帶,即城市中心、城圍及城外,而是由五個同心圓形所組成的。
(二)扇形理論
最初是以美國200多個城市結構的資料研究出來的理論。後來由何以德(Homer Hoyt)加以發揚。他們認為城市內部的發展,尤其是居住區,並不如布吉斯所說的土地價值繼續向城外增加,而是低值的住宅區也可能自城中心延向城外地區。同時也主張,城市的發展,常從城中心開始,沿著主要交通要道或者沿著最少阻力的路線向外放射。
(三)多中心理論
如城市地理學家哈里士(C.D.Harris)和烏曼(E.L.Unman)教授所主張,認為美國50方人口以上城市內部的結構,並不光是一個中心,而有多箇中心,各區或以橋樑為中心,或以車站為中心,或以教堂為中心,或以工廠為中心,成為中心商業區、批發商區、輕工業區、住宅區等。
美國城市的結構是由它自由發展,很少加以規劃的。
中國的城市結構是希望要有規劃,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中國城市結構可分為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遊區和綠化區。結構要素中首重工業區、住宅區和商業區,認為工業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城市內部空間布局的主要因素,居住區是人民生活生息所在和社會活動的地方。商業區則是各種經濟活動中樞。雖然城市結構,在空間布局上劃分功能,形成各有特色的區域,可是也不能截然分開,也有可以互相補足的地方,如住宅區可有少數商店,工業區可帶些住宅。城市內部空間的結構不斷發展,現象日趨複雜,為合理解決城市各區結構的相互協調,地理學家可提供方案,綜合地面自然因素、經濟組織、物質要素和文化特點來制定科學的合理的城市規劃,使現代城市一反漫無目標、一任自然而使其趨於合理的城區劃分。
城市的形成有二個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基地,二是位置,當城市初生時,基地往往是誘因。城市的誕生,起先是選擇了有利的基地,可是以後的發展繁榮,要靠另外一個地理因素,那就是它的位置,或者稱為相對地位。

類型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城”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為商業的概念,即商品交換的場所。而最早的“城市”(實際應為現在“城鎮”)就是因商品交換集聚人群後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現,也同商業的變革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最初城市中的工業集聚,也是為了使商品交換變得更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銷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銷售相對於將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來交換而言,則正是一種隨著工業城市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商業變革。城市包括包括有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這幾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都必然地會對城市的商業活動帶來影響,促使其發生相應的變革。
城市經濟學對城市作了不同能級的分類,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對城市能級分類的一個標準是人口的規模,中國根據市區非農業人口的數量把城市分為四等:人口少於20萬的為小城市,20萬至50萬人口的為中等城市,50萬人口以上的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達100萬以上的大城市稱為特大型城市。
按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分為集市型、功能型、綜合性、城市群等類別,這些類別也是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任何城市都必須經過集市型階段。

集市型城市

屬於周邊農民或手工業者商品交換的集聚地,商業主要由交易市場、商店和旅館、飯店等配套服務設施所構成。處於集市型階段的城市在中國主要有集鎮;

功能型城市

城市老城圖 城市老城圖
通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優勢產業的集中,開始發展其特有的工業產業,從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僅是商品的交換地,同時也是商品的生產地。但城市因產業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單調,對其他地區和城市經濟交流的依賴增強,商業開始由封閉型的城內交易為主轉為開放性的城際交易為主,批發貿易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這類型城市主要有工業重鎮、旅遊城市等;

綜合型城市

一些地理位置優越和產業優勢明顯的城市經濟功能趨於綜合型,金融、貿易、服務、文化、娛樂等功能得到發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強,從而使城市的經濟能級大大提高,成為區域性、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經濟中心和貿易中心(“大都市”)。商業由單純的商品交易向綜合服務發展,商業活動也擴展延伸為促進商品流通和滿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動。這類城市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有直轄市、省會城市。

市群(或都市圈)

城市的經濟功能已不再是在一個孤立的城市體現,而是由以一個中心城市為核心,同與其保持著密切經濟聯繫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組成的城市群來體現了。如美國大西洋沿岸的波士華城市帶,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國的倫敦-利物浦城市帶等。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實際上也正在形成一個經濟關係密切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整體的經濟功能已在日益凸現。

規劃與布局

城市與城市化相關術語

居民點(settlement)
城市(城鎮,city )
市(municipality;city )
鎮(town)
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文化(city culture)
城市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
城市群(agglomeration)
城鎮體系(urban system)
衛星城(衛星城鎮,satellite town)

城市的規劃

城鎮體系規劃(urban system pLANning)
城市規劃(urban planning)
城市設計(urban design)
城市總體規劃綱要(master planning outline)
城市規劃區(urban planning area)
城市建成區(urban built-up area)
開發區(development area)
舊城改建(urban redevelopment)
城市基礎設施(urban infrastructure)
城市總體規劃(master plan,comprehensive planning)
分區規劃(district planing)
近期建設規劃(immediate plan)
城市詳細規劃(detailed plan)
控制性詳細規劃(regulatory plan)
修建性詳細規劃(site plan)
城市規劃管理(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城市規劃編制

城市規劃編制體系的層次組成
城市發展戰略(strategy for urban developent)
城市職能(urban function)
城市性質(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
城市規模(city size)
城市發展方向(direction for urban development)
城市發展目標(goal for urban development)

城市規劃管理

城市規劃法規(legislation on urban planning)
規劃審批程式(procedure for approval of urban plan)
城市規劃用地管理(urban planning land use administration)
選址意見書(permission notes for location)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land use permit)
城市規劃建設管理(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ontrol)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building permit)
建築面積密度(total floor space per hectare plot)
容積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
建築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道路紅線(boundary lines of roads)
建築紅線(building ling)
人口毛密度(residential density)
人口淨密度(net residential density)
建築間距(building interval)
日照標準(insolation standard)
城市道路面積率(urban road area ratio)
綠地率(greening rate) 
公共建設(oudheg piotirow)
包括:井蓋,溝蓋板,路燈,水箅,綠地,等等建設

中國分布

第一級:直轄市、特別行政區、GDP大於1600億且市區人口大於200萬的城市:北京、天津、瀋陽、大連、哈爾濱、濟南、青島、南京、上海、杭州、武漢、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重慶、成都、西安、蘭州、長沙(18個)
第二級:其他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城市、省會、蘇錫二市 :石家莊、長春、呼和浩特、太原、鄭州、合肥、無錫、蘇州、寧波、福州、廈門、南昌、汕頭、珠海、海口、三亞、南寧、貴陽、昆明、拉薩、西寧、銀川、烏魯木齊(25個)
第三級:14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發達且收入高的城市 :唐山、秦皇島、淄博、煙臺、威海、徐州、連雲港、南通、鎮江、常州、嘉興、金華、紹興、台州、溫州、泉州、東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門、湛江、北海、桂林(24個)
第四級:其他人口大於100萬的城市、重點經濟城市
邯鄲、鞍山、撫順、吉林市、齊齊哈爾、大慶、包頭、大同、洛陽、濰坊、蕪湖、潮州、柳州(18個)
第五級:其他著名經濟城市、重要交通樞紐城市—人口大於50萬、重點旅遊城市 :承德、保定、丹東、開封、安陽、泰安、日照、蚌埠、黃山、泰州、莆田、南平、九江、宜昌、襄樊、岳陽、肇慶、樂山、綿陽、麗江、延安、鹹陽、寶雞(23個)
以上城市共有108個,這些城市是中國的“108好漢”,其他城市均為第六級。

世界十大城市

城市 城市
一、日本首都東京(Tokyo)是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城市,位於本州關東平原南端,下轄23個特別區、27個市、5個町、8個村以及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總面積2155平方公里,人口約1229萬(截至2003年2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按市區人口計算,2004年度東京市的GDP為7848億美元。 
二、紐約是美國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僅是美國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紐約位於紐約州東南哈得孫河口,瀕臨大西洋。它由五個區組成:曼哈頓、布魯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奇蒙,面積78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700多萬,包括郊區在內的大紐約市人口1800萬。按市區人口計算,2004年度紐約市的GDP為4070億美元。
三、英國首都倫敦(london)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離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倫敦的行政區劃分為倫敦城和32個市區,倫敦城外的12個市區稱為內倫敦,其它20個市區稱為外倫敦。倫敦城、內倫敦、外倫敦構成大倫敦市。大倫敦市又可分為倫敦城、西倫敦、東倫敦、南區和港口。倫敦城是金融資本和貿易中心,西倫敦是英國王宮、首相官邸、議會和政府各部所在地,東倫敦是工業區和工人住宅區,南區是工商業和住宅混合區,港口指倫敦塔橋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間的地區。整個大倫敦市面積1580平方公里。2001年倫敦人口為718.8萬。倫敦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外匯市場和國際保險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按市區人口計算,2004年度倫敦市的GDP為2847億美元。 
四、首爾是韓國的首都,面積為605.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0.61%,2000年統計人口為1032萬。漢城共有25個區,522個洞,是直接受中央管轄的地方自治團體“特別市”。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按市區人口計算,2004年度漢城市的GDP為1980億美元。 
五、洛杉磯瀕臨浩瀚的太平洋東側的聖佩德羅灣和聖莫尼卡灣沿岸,背靠莽莽的聖加布里埃爾山,面積1200多平方公里。大市區包括洛杉磯縣和奧蘭治、文圖拉兩縣的一部分,以及貝弗利希爾斯、帕薩迪納、長灘等80餘個大小城鎮,總面積10567平方公里。現在的洛杉磯,已成為美國石油化工、海洋、航天工業和電子業的最大基地。它是美國科技的主要中心之一,擁有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數量位居全美第一,享有“科技之城”的稱號,著名的矽谷就坐落這裡。近年來,洛杉磯的金融業和商業也迅速發展,數百家銀行在洛杉磯設有辦事處,包括許多著名的國際大財團,如洛克希德,諾思羅普,羅克韋爾等,洛杉磯已成為僅次於紐約的金融中心。按市區人口計算,2004年度洛杉磯市的GDP為1960億美元。 
六、日本大阪府的首府大阪市是全國第二大城市。它位於本州西南,面臨大阪灣,面積204平方公里,人口約300萬。以大阪為中心的日本四大工業區之一--阪神(神戶)工業地帶,周圍大約有30衛星城市,如東大阪、大阪吹田等,以及高科技企業集中的大阪經濟園區。按市區人口計算,2004年度大阪市的GDP為1910億美元。 
七、香港位於中國東南端,是發展日漸迅速的東亞地區的樞紐,地理條件優越。香港總面積達1103平方公里2003年年底,香港人口約68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300人。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二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按市區人口計算,2004年度香港市的GDP為1640億美元。
八、芝加哥是美國第三大城市,五大湖地區最大工業中心。位於伊利諾州東北部,密西根湖西南端。面積590.5平方公里,人口278.4萬(1990),其中黑人約占40%。大市區由庫克等6縣組成,包括周圍許多衛星城鎮以及印第安納州西北濱湖地區諸城,面積12061.6平方公里。以芝加哥為中心的480公里範圍內,集中了全國近20%的人口。2004年度芝加哥市的GDP為1460億美元。 
九、多倫多(Toronto)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省會,有人口430多萬,面積632平方公里。作為加拿大經濟中心的多倫多是加第一大城市,位於加拿大心臟地區,接近美國東部工業發達地區,如底特律、匹茲堡和芝加哥等。汽車工業、電子工業、金融業及旅遊業在多倫多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加拿大最大的汽車製造廠設在此地。其高科技產品占全國的60%。加拿大有名的大銀行總部,如皇家銀行、帝國銀行、蒙特婁銀行等全部匯集於此,90%的外國銀行駐加分支機構設在多倫多,按交易額計算,多倫多證券交易所是北美第三大交易所。按市區人口計算,2004年度多倫多市的GDP為1419億美元。 
十、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MexicoCity,CiudaddeMexico)位於墨西哥高原南部特斯科科湖的湖積平原上,海拔2240米。30多年來,市區面積不斷擴大,形成一個大都市區,包括墨西哥城和附近的17個城鎮,面積約2018平方公里。墨西哥城的人口為2000萬(含衛星城),居世界之首,增長速度也在世界大城市中占第一位。墨西哥城是墨西哥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它的生產總值占全國的48%。按市區人口計算,2004年度墨西哥城市的GDP為1250億美元。

起源

100多萬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類。最初,因謀生不易而過著成群結隊的、漂泊不定的生活。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人們謀取生活資料的方式有了很大進步。首先,打獵的發展導致了原始畜牧業的產生。其次,在採集野生果實和植物根的基礎上,慢慢開始種植植物,原始農業隨之出現。後來,隨著人們利用馴養了的牲畜來耕田和金屬工具的開始使用,農業生產率有較大提高,農業和畜牧業有了較鞏固的基礎,人類定居下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愈來愈迫切,愈來愈明顯。從此,許多萌芽狀態的村落逐漸發展成為定型的鄉村。並且,隨著農牧業的發展,陸續湧現許多新的村莊。
城市的出現後於鄉村,它是在原始公社制社會的末期形成的。當時,在原始公社制度中,人類雖然定居下來,並因而形成了鄉村,但種植穀物及馴養牲畜的工作是在各個氏族公社內部統一進行的。在各個氏族公社內部,人們共同生產、共同消費,彼此間沒有進行交換的基礎。各個氏族公社雖有處於萌芽狀態的交換髮生和發展,但一般帶有偶然的性質。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繼續提高,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遊牧部落和農業部落分離開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而且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各自都有若干產品剩餘,為遊牧部落和農業部落間開始進行商品交換提供了足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交換從偶然性逐漸變為經常性了。交換一具有經常性,就必然出現固定交換的場所。後來,這些場所逐步演變為市集。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原為農人和牧人的副業——織布業、金屬加工業、陶器製造業等手工業,逐步完善起來,成為許多人的獨立職業。這樣,手工業又與農業分離開來,形成第二次大分工。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結果是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擴大了交換範圍,使得農人、牧人及手工業者彼此都有需要,也有可能去進行愈來愈頻繁的交換。交換的擴大引起了商品生產的萌芽和發展,交換日益繁榮和擴大,逐漸形成了許多手工業和商業的集中地。市集逐步成為城市。 
城市是防衛安全的需要,也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結果。

地理分布

自然地理分布

大多數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氣溫適中,又要求有適度的降水。中國近60個5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包頭、蘭州、西寧烏魯木齊等4個城市是在年降水不足400mm的西北部乾旱、半乾旱地區。美國 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絕大多數分布在762—1270mm降雨量的較濕潤地區。有趣的是,從50年代以來,美國城市人口出現持續幾十年的從北方“雪帶”到南方“陽光帶”遷移的趨勢。人口增長最高的前10個50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區全部分布在年降雨量不足508mm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南部州。產生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是進入城鎮化後期人們對適於戶外活動和有益於健康的氣候環境的追求。富裕階層和老年退休者是這種人口遷移的主體。區域地形條件與城市分布也有密切關係。1981年世界197個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個)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瀕海、瀕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帶,其中又以位於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中國設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級階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別是1%、32%和67%(1983)。

區域經濟地理分布

經濟地理條件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礦產資源淡水資源、水熱資源、動植物資源的豐饒度及其組合,基礎設施的狀況,區域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經濟發展的歷史傳統,現狀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結構特徵,未來的開發潛力等等都可以影響區域的城市發展。這些條件有的是自然地理條件的衍生轉化,有的是區域經濟開發的歷史積累,還有的是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城市與區域經濟地理條件之間具有密切關係的基礎原理就在於城市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複雜的開放系統。城市要從區域獲取發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勞動力,又要為區域提供產品和各種服務。城市和區域之間的這種雙向聯繫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區域能夠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勞動力,區域又能夠吸收多少城市的產品和服務,城市與外界區域目標有什麼樣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常說城市是區域的縮影,區域的中心和焦點。區域整個歷史的特殊狀態,規定了每個城市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