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風道

城市風道

城市風道也叫城市通風廊道是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把空氣的霾等污染物“吹”走。增加城市的空氣流動性,對城市的霧霾會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簡介

城市風道城市風道
城市風道也叫城市通風廊道,就是在城市建設生態綠色走廊,在城市局部區域打開一個通風口,讓郊區的風吹向主城區,增加城市的空氣流動性,對城市的霧霾會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夏天還可以緩解“熱島效應”。 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通風廊道”更多的是一種對城市結構的改造,對城市功能的完善。

一般而言,城市有大量起伏較大的人工建築,與自然形成的大氣下墊面有著明顯的不同。自然形成的下墊面,大氣在局部區域是較和緩運動,只有特殊地形才形成風口。城市裡,高樓之間的隔距就像是自然界中的風口。

種類

綠地風廊

道路風廊

河流風廊

其他混合類型(比如山地風、局地風)

具體方案

打造城市“通風走廊”可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構建“綠色廊道”,即沿城市主要道路、公路、鐵路、河流、湖泊等周邊規劃一定寬度的綠帶,即城市的帶狀綠地;

二是建設被譽為城市“綠色項鍊”的環城林帶。兩者雙重複合,產生疊加效益,其整體的生態效益比起單純的一項都要強。

案例

中國城市

世博公園的喬木形成一道道通風道,將江風引入世博園。世博公園的喬木形成一道道通風道,將江風引入世博園。

上海在規劃建設浦東新區時,特意留出了“風走廊”,讓風能通透穿過。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說:“上海有一個‘風玫瑰圖’,就是一年四季風向哪來,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圖畫。上海夏天多刮東南風,秋天多是西北風,所以在浦東規劃建設了一條250米寬的世紀大道。

武漢,主要在城市內外廣泛布綠,其中有六條生態綠色走廊,構成了六條“風道”,最窄二三公里,最寬十幾公里,它能使武漢夏季最高溫度平均下降1℃至2℃。武漢市規劃部門2005年曾聯合華中科技大學,進行了“城市建築規劃布局與氣候關係研究”。氣象專家指出,武漢夏季主導風向是東南風,按科學規劃,城市道路應與城市主導風向一致,就能讓江風、湖風颳進主城區,充當都市的“大風扇”。此外,居住小區建築的布置形式上,錯位布局優於行列式;點式和條式結合,優於單一平面布局;面風向半圍合式也利於形成良好的通風環境。

南工大教授蔣伶說,南京專門規劃預留了6條生態通風走廊,這些生態通風走廊的寬度有的是三四公里,有的是一兩公里,長度基本都有數十公里,分別利用山體林地、河谷水道、濕地、綠地等自然條件,通過建設限高等手段,形成開敞空間和城市的大“出氣孔”。目前,大部分生態通風走廊已基本形成,並正在發揮作用。可確保郊外的涼爽空氣吹進來,把主城的熱空氣置換出去。

為了將新鮮的空氣引進城,西安國際港務區預留西安東北流通風道,限制建築高度,打通城市“風道”,改善城市微氣候環境。將東北、西南盛行風和秦嶺上下山風引入城市,將新鮮空氣順著“風道”輸送到主城區。

杭州市規劃局、市環保局等部門最近就在做一項研究,希望在杭州建一個“城市風道”,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把空氣的等污染物“吹”走。杭州市規劃局說,建設好城市通風廊道,夏天還可以緩解“熱島效應”,杭州“三面環山一面城”,如果有股風“穿城而過”,就能給悶在“蒸籠”里的城市有效降降溫。[1]

國外

德國的慕尼黑,每年都有乾熱的焚風,人們就規劃建設了五條城市通風走廊,讓風從城市中穿過,並把城市中既有的髒空氣帶出去,效果良好。

英國倫敦打造的環城林頻寬度達到13—24公里不等,涉及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對養護城市也起到良好作用。

作用

驅散霧霾

杭州城市風道設計杭州城市風道設計
在污染物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就可以增加污染物擴散的速度。常年平均風速偏小,而隨著高大建築物越來越多,阻擋了空氣運動和城市風道,也嚴重影響城市通風散熱,特別是沿二環路周邊高樓林立,像大桶一樣對主城區形成包圍圈,使主城區污染物不易擴散,導致城市空氣污染進一步加重。

要讓新鮮空氣流進來,空氣里的污染物吹出去。在城市規劃布局上,可以根據主導風向設定通風廊道,從遠郊及市區打通城市風道。”他說,這樣可以讓新鮮空氣流進來,把大氣污染物吹出去,驅散霧霾,還能改善微氣候環境,構建市域生態安全格局。

降溫

構建城市通風廊道能帶走城市中的熱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熱島,因此在城市建築物規劃時,要結合本地風向,建設成為便於空氣流通的模式。

節約能源

依據主導風向等氣候條件,建築布局合理安排了通風廊道,使得建築通風條件很好,夏季室內自然通風良好,減少空調使用時間。據介紹,根據初步地質勘探資料,社區擬採用地熱採暖系統,使用清潔能源,從而也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專家意見

國家級建築設計大師、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齊康院士:

在開放空間設計時,應使城市綠地系統形成良好的網路,貫穿整個建成區域,並注意與主導風向結合,成為城市的通風走廊。藉由這個‘通風走廊’,可以將城市郊區的自然氣流引入城市內部,為炎熱的夏季城市通風創造良好的條件,緩減市區熱島效應,而在冬季則可降低風速,發揮防風作用。

媒體意見

2013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指出利用“城市風道”吹散霧霾不靠譜。

靜穩無風、大氣擴散條件差的不利氣象條件,如今時常出現。對此,有的城市規劃、環保等部門開展研究項目,希望建“城市風道”,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將空氣中的霾等污染物吹走。引風驅霾、風吹霾散,這一構想看起來很美,實際效果卻讓人懷疑。

秋冬季節不利氣象條件發生時,一定是少風甚至根本無風的,“城市風道”幾乎沒有用武之地。今年12月初灰霾天氣席捲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東北地區,不僅城市被灰霾籠罩,一些原本生態環境優美的農村地區、偏遠山區也不能倖免,這說明有沒有風道,對無孔不入的PM2.5來說差別不大。在區域性複合型大氣污染面前,任何一個地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在城市規劃和建設時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留出自然風道,有利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宜居,是必要的。但為了驅散灰霾而在城市建成區開闢人工風道,不僅用處不大,還可能造成資源浪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