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羌人數攻漢中,朝廷發人擊敗之,號為""神兵""。 中平五年(188),巴郡黃巾舉義,人亦起兵攻占城邑

正文

中國古代巴族的一支,板楯蠻的又一稱謂。漢代規定巴族的渠帥羅、朴等七姓不輸租賦,其餘每戶歲出"錢"口四十文,巴人呼賦為,故當時稱之為人。人主要分布在巴郡閬中(今屬四川)和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一帶,沿渝水(今嘉陵江)和渠江兩岸居住。從事農業,長於狩獵,俗喜歌舞,敬信巫覡,驃勇善戰。部落首領有王、侯、邑君、邑長之分。相傳秦昭襄王時,白虎為患,人應募以白竹弩射虎有功,昭王乃刻石為盟,許其頃田不租,殺人者得以倓錢贖死。劉邦為漢王,發人定三秦,以功復其渠帥羅、朴、督、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人自秦漢以來屢享復除,故世號"白虎復夷";又因作戰以木板為盾,故又稱"板楯蠻";晉世又有"弜頭虎子"之號。
東漢時,人數攻漢中,朝廷發人擊敗之,號為"神兵"。桓帝時,朝廷加重對人的剝削和壓迫,更賦至重,又遭僕役箠楚,過於奴虜。有的嫁妻賣子,甚至自殘軀體。他們被迫邑落相聚,多次掀起反抗鬥爭。中平五年(188),巴郡黃巾舉義,人亦起兵攻占城邑,與之呼應。
漢末大亂,張魯據漢中,誘說宕渠一帶巴、首領杜濩、朴胡、袁約背叛益州牧劉璋歸己,劉璋亦發漢昌(今四川巴中)人為兵以拒張魯。張魯在漢中推行五斗米道,人敬奉,故多遷往。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張魯,魯一度敗走巴中,依杜濩、朴胡等。後張魯降操,"巴七姓夷王朴胡、邑侯杜濩"等亦率"民"、 "巴夷"附操。操以胡為巴中太守,濩為巴西太守以拒劉備。後曹操放棄漢中,又將在漢中的"巴夷"、"民"全部遷至關隴地區。西晉末年,關西因戰亂天災頻歲大飢,略陽、天水等六郡人民包括一部分原自漢中遷來的民共數萬家流人梁、益(今四川)就食。這些流民後來在人首領李特領導下於蜀中起義,建立大成政權(見秦雍六郡流民起義)。
人在秦漢以前居住比較集中,文化特點亦比較鮮明,如船棺葬和各種特殊形制與紋飾的青銅器,都頗有地方特色,人的巴渝舞更深為劉邦讚賞,成為漢朝廟堂歌舞之一種。漢以後,人與漢族以及其他蠻人如廩君蠻、盤瓠蠻融合的進程日益加快。漢末魏晉時期,不僅在原人十分集中的宕渠地區呈現出"巴夷"(即廩君蠻)與"民"雜居的局面,而且在原廩君蠻比較集中的巴東郡和原盤瓠蠻集中的地區涪陵郡,也都有不少人雜居其間。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