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馱城

龜馱城

明代,魏縣有內外兩道城,內城城周有門樓4座,東為迎恩門,西為來賓門,南為望遠門,北為拱辰門。外城由環城大堤改建而來,另建四門同內城。城廓重壁疊障,固若金湯。魏縣城形如龜,俗稱“瓮城”,又名“龜背城”,民間稱“龜馱城”。故老相傳:魏縣有神龜馱城,永無水患。當時,魏縣城北有漳河過境,漳河連年為害。每逢夏季,洪水泛濫,巨浪過樹,洪峰與城牆相平,但水漲一尺,城漲一丈。有明一代,魏縣雖屢遭洪水,但縣城從未被淹沒過。

龜馱城 龜馱城

北京到南京,魏縣兩道城;

每逢發洪水,水漲城牆升。

這是一首流傳已久的魏縣民謠,反映的是“神龜馱城”的民間傳說。

明代,魏縣有內外兩道城,內城城周有門樓4座,東為迎恩門,西為來賓門,南為望遠門,北為拱辰門。外城由環城大堤改建而來,另建四門同內城。城廓重壁疊障,固若金湯。魏縣城形如龜,俗稱“瓮城”,又名“龜背城”,民間稱“龜馱城”。故老相傳:魏縣有神龜馱城,永無水患。當時,魏縣城北有漳河過境,漳河連年為害。每逢夏季,洪水泛濫,巨浪過樹,洪峰與城牆相平,但水漲一尺,城漲一丈。有明一代,魏縣雖屢遭洪水,但縣城從未被淹沒過。

清乾隆年間,山東監生王沛生任魏縣知縣。一天,從江南來了一個風水先生,他因跟人家看風水遭受冷遇,心懷不軌,竟想破魏縣這塊風水寶地。他一天到晚遊走於縣城大街小巷,胡說什麼:“城內百姓若想安居樂業,免遭河水之患,一定要在城內四角和南關外各修一座河神廟,並在廟院內各挖一眼水井。不然就大禍臨頭,永無寧日。”訊息傳開,人心惶惶,叫苦連天。

王知縣迷信風水,聽得傳聞,驚恐萬分。事關城內百姓安危和自身前程,他卻未加思索,倉促行事。他按照風水先生所說,親自在城四角和南關選定了廟基,動用上千名民工,從開春動工,經百日緊張施工,建成了五座大廟,並挖了五眼深井。竣工當天,王縣令又請了戲班子唱了五台大戲。一時間裡,縣城內看戲的,燒香的,買賣東西的,男男女女,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王縣令因終日操勞,累得腰酸腿疼,天一擦黑就回房安歇了。

王縣令剛入睡不久,恍惚中只聽房門“咣當”一聲敞開了。緊接著,一個狀似巨龜的黑影進入臥室。他定睛一看,原來是神龜降臨。他回過神來剛想跪拜,忽然神龜怒目圓睜,發話了:“王沛生,你真是一個糊塗官。你誤聽誤信,殘害我命,自毀寶城。你罪孽深重,難逃劫難!”說罷隨風而去。他驚叫了一聲,一下子從睡夢中醒來。他忙點燃油燈,在屋內巡視了一遍,只見桌案上放了一張紙條,上寫道:

井似釘,廟似山;

小小縣令手段殘;

龜馱城 龜馱城

釘子釘我頭和腳;

大山壓得我氣斷;

聽信讒言害生靈;

全城百姓遭大難。

王縣令看畢恍然大悟,懊悔不已,但為時已晚。忽然間,狂風大作,烏雲密布。緊接著,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漳河水猛漲,河水破堤而出。頃刻之間,魏縣城淹沒於洪濤巨浪之中,生靈塗炭,萬物遭殃,城毀人亡。王縣令一家也喪身於洪災,他為自已的荒唐失職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洪水過後,全城僅存魁星危樓和四座牌坊,孤零零地兀立地面,向世人訴說著滄桑之痛。

“神龜馱城”的傳說是魏縣民間依據“城形如龜”附會演義而來,反映了魏縣古人對大自然的無奈,對天災人禍的畏懼,對安定而又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寄託。史實上,清代魏縣城是毀於洪水泛濫所造成的“天災”。據新版《魏縣誌》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暴雨連日,漳河決口於朱河下,大水浸灌魏縣城,城垣圯毀,房屋坍塌,居民流離失所。次年,魏縣因城毀廢置,併入大名、元城二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