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球狀植株單生或叢生,呈墊狀生長,單個球體直徑10厘米至15厘米, 頂部扁平,被有濃厚的白色或黃白色絨毛。表皮具厚實而堅硬的三角形疣突,疣突表面上灰綠色,至褐綠色,皺裂成不規則的溝,正中間一條縱溝一直伸到疣的腋部,並具短綿毛。花頂生,鍾狀,粉紅色,長3.5厘米至4厘米,常數朵同時開放。
分布範圍
龜甲牡丹原產美國德克薩斯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
生長環境
喜強烈充足的陽光,空氣流通的環境。
繁殖方法
龜甲牡丹的繁殖難度一般,可用播種法或摘取仔球進行嫁接,由於植株果實成熟期非常長,新鮮種子發芽率較高,注意避免陳種,實生苗生長很緩慢,但是也是岩牡丹屬里生長較快的品種了;嫁接可用三棱箭等作砧木不過最好還是使用草球龍神木等高級砧木較好。以加快生長速度,提早開花。
栽培技術
生長季節要充分澆水,但忌盆中持續積水,要純顆粒種植。冬季放在室內光線明亮處,保持盆土乾燥,能耐5℃的低溫。栽培中每3-5年都要換盆一次,以促進植株生長茂盛。盆土要求排水、透氣性良好,並含有適量石灰質的沙質土壤。由於本種具肥厚的直根,宜用較深的盆栽種。溫度:喜溫暖,能耐5℃低溫。冬季斷水情況下,能耐0℃以下低溫。
光線:喜充足而柔和的陽光,夏季需適當遮陰室內光線明亮處。
水分:生長季節要充分澆水,但忌盆中持續積水。
土壤:在野外,所有的岩牡丹屬植物都是生長於石灰性的土壤中的。在大多數情況下,石灰質物質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但是,在有一定量的A. kotschoubeyanus 生長在石灰石上的同時,也有大量的該品種是生長在石膏質土壤(主要成分是硫酸鈣)里的。石灰石碎片通常是與含有堅硬的沙質粘土、大量的礦物質及低水分的土壤混合在一起。在原生地,往往在那些有著滲水性好、易碎的多孔石灰石的地域會有大量的該屬植物出現。所以由此可推斷出,可溶性鈣及其他礦物質是岩牡丹屬植物所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空氣濕度:栽培場所要求空氣流通。
繁殖:可用播種法或摘取子球進行嫁接繁殖。
物種現況
龜甲牡丹生長周期較長,但是繁殖能力很強,野外有大量個體存在,數量可觀,並無瀕危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