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洋古寺

龜洋古寺創建於唐長慶二年(822),寺內僧徒多達千餘人,後宋、元、明、清均有重修或擴建。

基本信息

簡介

龜山寺創建於唐長慶二年(822),是六祖下四世馬祖道一禪師法嗣無了禪師開山的,曹洞宗法嗣、名僧慧忠發揚光大。寺院於唐鹹通十一年(870)拓建達9座,僧徒多達千餘人。後梁貞明年間(915~920),閩王王審知命名為“龜山福清禪院”。宋、元、明、清均有重修或擴建。

歷史特點

現存寺院大布局沿襲歷史不變,其中大雄寶殿、法堂、禪堂、方丈室、放生池(六眸池)均在歷代建築舊址上不變,天王殿歷史上幾易其地,現存天王殿應是清光緒年間重修時的地方。寺總面積1.16萬多平方米,建築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寶殿、法堂、鐘鼓樓、地藏殿、方丈、禪堂等組成。大雄寶殿面闊7間(通寬17.8米),進深5間(通深18.32米),抬梁式結構,重檐歇山頂,內有天花藻井。龜山寺不同於我市其他名剎的建築特點是庫房、方丈、客堂、禪堂為四堂口相對不偏。而方丈室的上、下廳房沿用的石柱,皆為宋原物,斗拱結構亦是明代風格。寺的大殿和天王殿面牆為全石結構,皆20世紀30年代物,上刻名人、名僧的楹聯、偈頌以及人物、花卉等,刻工精美,尤其是天王殿的面牆的雕刻,可謂巧奪天工。

龜山寺中尚存五代的“六眸池”殘碑、六眸池遺蹟、宋代石槽、唐代的“龜泉井”、明代石柱聯和清代大鼎等。寺中有一對楹聯:“天半樓台山半寺,雲中鐘鼓雲中僧。”寫盡了深山古剎的希凡氣勢。據傳是明朝禮部尚書陳經邦題贈寺僧月中的。重建的七寶塔恢復了明代以前的寶塔風貌。

龜山嵐霧濃重,氣候陰涼,盛產茶葉。相傳明代這裡所育的名種“月中香”,曾被選為貢品。今龜山出產的“炒綠”,色澤碧綠清澈,香氣濃郁深沉,是外銷名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